“十五五”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信息传播、内容创作及商业服务等领域。中国在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发展迅猛,不仅孕育了众多创新型企业,还在算法优化、数据积累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当前,中国已跻身全球AIGC技术的第一梯队,在政策支持、市场活力和技术积累的多重驱动下,

作 者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信息传播、内容创作及商业服务等领域。中国在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发展迅猛,不仅孕育了众多创新型企业,还在算法优化、数据积累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当前,中国已跻身全球AIGC技术的第一梯队,在政策支持、市场活力和技术积累的多重驱动下,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展望“十五五”时期,预计2030年中国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超过2730亿元,年均增速接近50%。随着模型性能提升和垂直行业应用深化,AIGC将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关键领域催生革命性产品和服务。赛迪顾问重磅推出《赛迪顾问“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详实数据分析与策略建议,助力产业创新突破,推动中国在全球AIGC竞赛中持续领先。

01

度势

产业链:

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已初步建立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完整体系,核心技术在模型训练、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部分应用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生成式AI产业将加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和深度化,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24.09

AI开发平台市场快速增长,但生态构建仍需加强,“十五五”时期市场需深化生态合作。截至2023年,中国AI开发平台市场规模已达到268亿元,并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内于平台兼容性和开放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样的选择.尽管市场增长迅速,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工具链的成熟度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挑战。目前,市场上高效易用的AI开发平台仍然稀缺,企业在平台的使用上面临着技术整合、数据安全和成本控制等难题。在“十五五”时期,深化生态合作、提升工具链智能化和集成化将是关键。通过简化开发流程、降低算法门槛,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落地,增强整体竞争力。此外,加强与国际开源社区的合作,提升国内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大模型市场潜力巨大,但模型服务质量和数据安全需重视,“十五五”时期市场需强化规范与应用。2023年中国通用基础大模型市场规模达50亿元,其中服务和软件部分占比约35%。大模型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模型服务质量和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十五五”时期,需强化模型服务的规范和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模型的易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更多行业应用需求,推动大模型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通过建立统一的模型评估标准和数据安全框架,确保不同大模型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比性,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用户信任度;积极布局多模态大模型、端侧大模型等领域,拓展大模型在图像、语音等多模态领域的应用,提升内容生成的准确性,满足更多应用场景需求,逐步实现从“价格战”向“价值战”的转型。

应用层多点开花,但高端应用仍需突破,“十五五”时期AIGC领域需深化应用场景。中国AI应用层市场在创作工具、企业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端应用能力不足和跨行业适配性较差。尽管市场整体表现活跃,但在开发复杂、高附加值的应用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金融、医疗、交通等对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中,AI技术的深度应用仍有待加强。“十五五”期间,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中国有望在深化AI应用场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消费级终端产品的智能化也将成为发展重点,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推动消费升级。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开发,逐步实现从基础应用向复杂场景应用的跃升。

区域:

东部领先,中西部特色发展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呈现东强西弱态势,东部地区集聚了全国84.4%的产业资源。“十五五”时期,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仍将以东部为引领,但中西部有望依托智算资源建设和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打造区域特色优势,推动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产业发展位居全国首位,“十五五”时期有望在模型基础能力和应用场景开放环节快速发展。北京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均有布局,出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系统构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截至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数量达94家,占全国总数的37.3%,居全国首位。预计“十五五”时期,北京将依托创新基础优势,在模型基础能力和应用场景开放环节快速发展。

安徽:创新资源雄厚,“十五五”时期依托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望在行业应用领域取得突破。近年来,安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布局,特别是依托行业头部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积累,安徽在智能语音等消费级终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领域逐步打造比较优势。预计“十五五”时期,安徽依托智算、高质量数据资源积累,发挥“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等创新资源优势,以行业头部企业为引领,将有望在行业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四川:产业发展居西部领先位置,“十五五”时期省内行业应用有望迎来“爆发”。四川将人工智能作为全省的“一号创新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成都智算中心、绵阳科技城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发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11月,四川已有超过30家企业聚焦大模型开发应用,共有6家大模型通过备案,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六。预计“十五五”时期,四川将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资源集聚优势,有望在交通、医疗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迎来快速发展。

浙江: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AI服务器、智能云服务领域有望快速发展。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带动底层智算基础设施,浙江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依托行业头部企业在智能云服务、AI服务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发挥之江实验室、杭州图灵小镇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浙江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突破,逐步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向宁波、嘉兴等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11月,浙江已有23家大模型通过备案,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四。预计“十五五”时期,大模型行业应用广泛落地将进一步催生智算基础设施需求,浙江依托行业头部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望在AI服务器、智能云服务领域快速发展。

企业:

深耕新技术,“锚定”新应用

截至2024年9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数量达到2287家,其中上市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1656家。“十五五”时期,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将持续增长态势,消费级终端、行业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全面爆发,技术行业应用将加快落地。

AI基础数据服务市场头部集中度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多模态数据服务将成为竞争焦点。AI基础数据服务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专业数据服务厂商和云厂商。其中,拥有领先数据管理技术、强大运维能力和丰富数据版权的头部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预计“十五五”时期,随着大模型从单模态的语言大模型、语音大模型逐步向多模态大模型演进,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媒体、营销等领域对多模态数据需求爆发,以多模态数据集、多模态数据服务为主的AI基础数据服务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MaaS模型服务/平台竞争激烈,“十五五”时期打造模型服务生态、强化私有化部署能力将成为厂商重点布局方向。MaaS模型服务/平台市场主要参与厂商包括云厂商、AI软件厂商和AI Infra初创厂商,云厂商凭借其云计算技术、行业用户资源的深厚积累,在云底座的基础上打造一体化模型服务能力;AI软件厂商基于大模型技术创新、优质数据资源、丰富的AI应用场景等优势,构建存算基础设施与AI应用之间的桥梁;AI Infra初创厂商重点发力异构算力管理、端侧模型推理等方向,探索MaaS服务新模式。预计“十五五”时期,打造多层次模型服务生态、强化模型服务私有化部署能力将成为各大厂商布局的重点方向。

通用大模型竞争进入“下半场”,“十五五”时期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2023年以来,云厂商、AI软件厂商、大数据厂商、大模型初创厂商纷纷入局通用大模型市场,经历“百模大战”的市场筛选与洗礼后,鉴于通用大模型算力消耗大、数据计算量大、训练成本高等特点,部分通用大模型厂商开始转向行业应用市场、行业解决方案市场,通用大模型竞争由此步入新阶段。预计“十五五”时期,通用大模型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其中兼具丰富智算资源和领先模型算法研发能力的云厂商、长期深耕通用大模型领域的大模型初创厂商有望率先实现破局,脱颖而出。

企业服务“百花齐放”,“十五五”时期快速实现价值验证成为各大厂商打开企业服务市场的“必经之路”。企业服务市场参与者众多,以云厂商、企业应用软件厂商、AI软件厂商为主,参与厂商类型多元,竞争愈发激烈。其中,云厂商基于强大的生成式AI服务和工具链,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企业应用软件厂商凭借长期深耕行业用户的资源积累,将生成式AI技术集成到企业软件中快速打开企业服务市场;AI软件厂商凭借领先的算法能力,为企业提供聚焦特定领域场景化、高性能的AI解决方案。预计“十五五”时期,聚焦特定应用场景、能够快速实现价值验证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各大厂商发力的重点。

02

谋远

聚焦“1个中心”,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建议地方政府创建和扶持一个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作为战略重点,围绕该中心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这包括吸引顶尖的研究机构、高校以及企业入驻,形成集研发、教育、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和科研项目,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技术交流与转移。政府可以组织定期的技术研讨会和产业对接活动,搭建平台让学术界与产业界直接对话,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还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为AI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技术标准指导,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提升地方AI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强化“2个支撑”,打造适合生成式AI发展的基础设施

一是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五”期间,高效异构计算架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政府需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一批高性能计算中心,特别是针对GPU/TPU等专用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满足大规模模型训练的需求。推进云计算服务的发展,提供灵活、安全的云端计算资源,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门槛。二是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和开放。生成式AI依赖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因此,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建立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开放非敏感数据集,鼓励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促进数据流动和价值挖掘。政府还需推动多模态数据的标准化工作,提高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为跨领域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推动“2个融合”,深化生成式AI与传统产业的结合

一是推动生成式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随着工业4.0的深入推进,AI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帮助企业引入生成式AI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改进人机交互界面,采用计算机视觉实现产品质量检测自动化。鼓励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借助AI算法分析客户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设计和解决方案。二是促进生成式AI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生成式AI能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验。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激励措施,支持跨行业合作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案例,带动整个区域的服务业转型升级。

构建“1个体系”,完善生成式AI产业的监管与伦理框架

面对生成式AI带来的新挑战,地方政府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套完善的监管与伦理框架,确保技术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首要任务,明确AI系统的责任归属、数据使用权限等问题,防止滥用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或造成社会危害。设立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涉及重大社会影响的AI应用进行前置评估,确保其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加强对AI从业者的培训和认证,提升他们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负责任的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普及AI知识,增强社会各界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生成式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数据及图表可参阅印刷版《赛迪顾问“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

来源:小杨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