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 要:青铜时代起,塔里木盆地开始存在一定规模的人类活动。到青铜时代晚期,盆地南北两侧经由克里雅河连接实现南北贯通。公元前1千纪初起,盆地环境恶化,克里雅河下游人类活动南移,盆地内部整体交通格局一度呈现“工”字形。张骞“凿空”后,东西向的交流超越南北向,丝绸之
摘 要:青铜时代起,塔里木盆地开始存在一定规模的人类活动。到青铜时代晚期,盆地南北两侧经由克里雅河连接实现南北贯通。公元前1千纪初起,盆地环境恶化,克里雅河下游人类活动南移,盆地内部整体交通格局一度呈现“工”字形。张骞“凿空”后,东西向的交流超越南北向,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确立。塔里木盆地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存在的持续内部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文化基础,而通过丝绸之路,盆地成为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文化的重要节点,促进文化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 塔里木盆地 丝绸之路 交通史
塔里木盆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也是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关键地理区块。《汉书·西域传》开篇所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意即丝绸之路主干道经由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通过。笔者拟结合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探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塔里木盆地的交通格局,深入发掘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一、问题缘起
塔里木盆地内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宽达400公里,气候极端干旱,是难以通行的“死亡之海”,影响丝绸之路交通格局。此处人类虽主要沿盆地南北两侧的东西方向往来,但南北方向的交流并非绝迹。盆地北侧为天山山脉,南侧为昆仑山山脉,两大山脉高山积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分别自两侧沿经线方向流入盆地内部,河道沿途成为人类可以取径的通路。只是沙漠广袤,大多数河流的径流量不足以支撑其贯通盆地,历史上仅和田河、克里雅河有可能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中,和田河作为塔里木河的源流河之一,其沟通南北的作用已经为学界所认识。而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支脉乌斯腾塔格山北坡,位置更接近盆地中部,径流不够稳定,下游现已消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与盆地南北两缘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讨论。近年来,考古新材料的出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这一问题的推进成为可能。扜弥国……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扜弥遣太子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扜弥东北可抵龟兹,但两地究竟如何“相接”,仅从文献中难以明了。清代学者徐松认为,“贰师后行攻轮台还,过龟兹,在北道,而过扜弥者,扜弥东北接龟兹”,表述较模糊,应对此存有疑惑。殷晴认为,李广利即沿克里雅河而行,推断克里雅河在古代可能深入大漠腹地,与和田河东北支流在沙雅以南汇合,从而汇入塔里木河水系。为解决克里雅河是否曾流入塔里木河的问题,周兴佳通过实地考察采集克里雅河末端胡杨木样品所得碳十四测年数据认为,克里雅河东支老河道在400年前曾流至塔里木盆地北部,而西支老河道约10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老河道。地理学研究认为,克里雅河形成于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活动,在第三纪时是塔里木河南侧的重要支流,流量稳定;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塔里木盆地环境趋向干旱,克里雅河得到昆仑山较为充足的冰雪融水补给,仍能贯穿盆地汇入塔里木河;晚更新世以来,克里雅河在塔里木盆地气候总体呈旱化趋势下,受中游绿洲地区人类活动膨胀和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最终与塔里木河断流。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断流的时间可从清人著述推测。19世纪初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宁所撰《回疆通志》载,“克里雅河源出南西大雪山三百九十里北流归入大河”;徐松于嘉庆年间所著《西域水道记》称,克里雅河“北流三百余里,汇大河”;成书于1910年的《新疆图志》称,“克里雅河至库木洛河北已没于沙并不及库车南境”。克里雅河的断流或许正发生于这一百年间。不过,即便已经断流,于田和沙雅之间仍可沿其故道通行,谢彬在1916—1918年考察新疆后,详细记录了这段路程各处的停留点和里程,并称“沿克里雅河,站口皆有羊厂,水草柴薪,俱极充足……于、库(于田、库车——引者注)商贩,近多出于是途”。丝绸之路并非东西直通的通衢大道,而是由许多短途线路连接的“路网”,其中存在无数连接点和中转站,每两个连接点的联系和沟通,都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有所贡献。沿克里雅河的南北交通,助推塔里木盆地内部交流持续深入,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西域都护府设于轮台,其与南道诸政权的沟通,很大程度上依赖克里雅河沿线交通实现。从文献看,汉代以来,克里雅河沿线虽不易通行,但非常时期亦可取道。那么,汉代以前,克里雅河的沿线情形是否也是如此呢?需要指出的是,文献史籍对于塔里木盆地西汉之前的历史记载阙如,研究主要依赖考古材料展开。然而目前克里雅河沿线发现的遗存多仅是陶片或遗物采集点,各时代遗存在年代上并不连续,绿洲发育和人类活动是否一直持续尚不清晰,这种缺陷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古学研究中难以避免。本文试图根据现有材料提出解释,以推动对该地区汉代以前文化发展的认识。现有材料表明,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沿克里雅河流域存在南北交流,其深度、广度不逊于东西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亦有助力;在“凿空”之后,东西方向逐渐成为盆地内部交流的主要方向,而南北方向的交流相较之下大为逊色,只是居于边缘、补充地位,但一直没有断绝。二、青铜时代前期盆地北缘的东西交流
依据考古材料,至迟从青铜时代开始,克里雅河下游已存在较成规模的人群集中活动(下图)。三、青铜时代后期盆地的南北贯通
四、早期铁器时代盆地南北交通与圆沙古城兴起
五、两汉时期西域交通“南北两道”格局形成
结语
来源:丝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