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低三阶同时开打,辅助驾驶供应商进入全赛道博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2:33 1

摘要:主机厂需要借辅助驾驶提升品牌溢价,但更需要通过主流车型的规模化搭载实现商业闭环;供应商们则面临关键分野——是继续追逐高端大算力,还是先有基本盘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作者 |王博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上海车展,车市的繁华与泡沫并举。

当一纸新规带来行业监管收紧,将「全民智驾」拉回「辅助驾驶」的本质。喧嚣的市场开始显露出真实的价值分布。

主机厂需要借辅助驾驶提升品牌溢价,但更需要通过主流车型的规模化搭载实现商业闭环;供应商们则面临关键分野——是继续追逐高端大算力,还是先有基本盘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在这场耐力赛中,一个关键指标逐渐浮出水面:得主流车型者得天下。

10 - 20万元价格带的车型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乘联社数据显示2023年这部分销量超1000万辆。这个曾经被合资品牌长期盘踞的战场,如今正经历自主品牌的智能化大反攻,其独特性决定了供应商的生存法则:在极致成本控制下实现安全标准,在技术普惠与价值升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高端市场更类似于一场诺曼底登陆,谁能率先推出高算力平台的落地产品,谁才能抢占后续辅助驾驶的优先话语权,类似「高打低」的策略也在过往的商业路径中屡见不鲜。

譬如华为ADS在标准版和视觉版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向上的ADS 4 Ultra,为L3高速自动驾驶商用做好准备,从而形成ADS Ultra/Max/Pro/SE等序列化的配置。华为在智驾上的产品战略,是要形成从百万元级到20万以下车型的覆盖。

而一向以精益算力、极致价性比著称的卓驭,则进入到更大算力的方案区间,在TI方案大规模量产之后,其基于高通8650(等效200T稀疏算力)的新方案在红旗和五菱的新车上实现搭载,而在上海车展上,更是拿出了基于下一代旗舰平台Thor X(1000T算力)的实车demo。

供应商们同时在高中低三阶的市场同时发力,更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和商业内核。

一、10 - 20万元区间,辅助驾驶上量的主战场

10 - 20万元价格的车型是国内车市的主战场,2023年的数据是超过1000万台,大概占国内乘用车市总盘子的一半。

过去,这个阵地主由合资车型盘踞,里面出了很多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经典车系,比如朗逸、轩逸、卡罗拉等等。这两年,随着智能电动化的深入,这个区间也是自主品牌反攻的主战场,比亚迪的王朝海洋、吉利的银河、长安的深蓝、东风的奕派...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主要的战略重心就是10 - 20万元级L2+辅助驾驶的普及,你也可以理解为「宜将剩勇追穷寇」,是继DM-i、e平台之后比亚迪对合资车发起的第三波总攻。

L2+辅助驾驶或者组合辅助驾驶,如果放到两三年前是新势力/豪华品牌的专属,如今飞入平常百姓家,甚至7万多的海鸥智驾版、奇瑞小蚂蚁也能搭载。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在这个区间提供的L2+辅助驾驶,大部分是高速辅助驾驶。同时,由于这个区间的车型销量庞大,客观上车企对辅助驾驶方案的安全性要求极高。

但从供应商的角度,10 - 20万元价格区间是辅助驾驶方案供给的洼地。传统大Tier 1侧重提供硬件以及基础辅助驾驶功能,新型的科技供应商则是高举高打以高性能、高算力的方案,主要服务高端车型客户。

这也是目前辅助驾驶分野最大的一个区间,市场份额正加速向头部集中:能拿下主流车企规模化订单的Tier 1不足10家。

一位主机厂采购负责人直言:「多数供应商仍陷在PPT功能的泥潭里,真正能稳定交付、适配多车型量产的玩家,一只手数得过来。」

卓驭是前几年中较早在主流车型中开始搭载的供应商,从最早量产的五菱宝骏,到南北大众、奇瑞iCAR,再到一汽红旗、东风纳米,其目前已经公开的9大品牌合作、20多款量产车型,大部分都是针对主流车市。

卓驭曾经解释过,其从早期无人机开发积累的经验,使团队非常善于挖掘很少的资源(比如算力和电池)来实现理想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猜测应该和卓驭最早与大众合作有关,卓驭与大众的合作从2019年就开始了,从全球前两大车企(之一)的视角,大众对成本和安全性的要求都非常严苛。

华为从2024年上半年的ADS SE开始,也切入了20万以下的车型市场,不过ADS SE以高速NCA的功能为主。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华为在ADS4进一步推出Ultra、Max、Pro、SE四大版型,拓宽其对车型的覆盖能力。

如果说20万以内,华为ADS最值得期待的作品,应当是华为智选车与上汽合作的「尚界」,这个衔玉而生的子品牌背靠上汽的设计、供应链能力和华为的先进技术,将进入20万以内的主流价格带,并且在第三季度很快会出车。

总得来说,10 - 20万价格区间是中国车市的典型战场,而它的辅助驾驶供应又是红海中的蓝海,从技术要求、成本控制来说,它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供应商只有站稳主流车市才能真正说在辅助驾驶大战中活下来。

二、Thor首次实车亮相,旗舰车释放大模型的潜力

在主流市场站稳脚跟后,技术纵深和主流覆盖共同构成了供应商新的商业经纬线。

正如旗舰方案的迭代也是本次上海车展在技术上的关键看点,尤其是新一代高算力平台对大模型的提升成为主机厂的又一考量点。

今年最重要的旗舰计算平台是英伟达Thor,上海车展种种信息都预告了下半年将有不少重磅车型在等待Thor的方案成熟,比如理想L系以及全新的纯电、领克900、极氪9X等等。

不过这次我们看到的最早的Thor的demo来自供应商。卓驭不仅带来了基于Thor X的域控制器,还有实车首秀,这应该是目前业内最早向媒体公开的Thor实车demo。在1000T的Thor X上,能实现VLA的部署。

卓驭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分享了Thor会带来的提升预期:

第一,基础能力。技术升级后,在基础安全性、舒适性上能用户感受到;第二,新功能。比如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卓驭已经实现了。用户可以设置不同场景的风格,比如起步风格、跟车风格、转弯风格、变道风格之类,也可以根据用户一段时间的驾驶,比如说开了10分钟之后,经过一些场景它也能识别出他的风格,然后去模仿用户的风格,通过生成式辅助驾驶方式可以做到;第三,更智能的车位到车位。通过VLA的方式,可以让模型真读懂通用语义,包括箭头、标志牌、地标,哪里停车场入口,哪个地方可以停车。

相比双OrinX 500多T算力的方案,单Thor U 700T实际上算力更大,但成本更低,属于当前这代旗舰智驾计算平台的平替。对于Thor这样的定位,很显然主机厂们都有巨大的兴趣,前提是谁能充分发挥Thor的性能最早拿出表现优异的方案。

从当前一代典型的量产方案32T的TI TDA4VH向1000T的Thor挺进,卓驭通过训练30-1000T全谱系模型,实现不同芯片上算法的平台化:

30 - 80T(覆盖TDA4VH、高通8775以及英伟达OrinN);100 - 300T(覆盖高通8650到Thor Z);300 - 1000T(覆盖Thor Z到Thor X)。

从VH到8650,再到Thor的逐步过渡,卓驭构建起了一套算力由低到高的完整产品体系。

一位来自某豪华品牌的技术总监透露:「他们用1/3的功耗,达成了竞品90%的感知冗余度,这对高端车型的电子架构设计非常有吸引力。」

在过去基于中算力平台极致压榨练就的基本功基础上,Thor明显为卓驭解放了手脚,「世界模型、大语言模型都能跑,跑这些模型从功能上的区别就是能支持类似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个性化驾驶以及自然语言控制车辆的行为,这些是中低算力平台比较难做到。」

但同时,Thor带来的高算力狂欢并不是终局。「我们已经在针对L3有条件自动驾驶进行预研,但前提还是会把L2的体验做得足够好。」,这也折射出卓驭对技术成熟度的清醒认知。

在行业集体亢奋时,他们选择将资源投向更本质的突破,「今年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重点会放在极致的L2组合辅助驾驶上。Thor这个旗舰的平台,就是把辅助驾驶功能做到极致。」

尽管如此,国内一部分激进的厂商仍计划在今年/明年推出L3方案,卓驭也在为此提前筹划,并开始与车企在一些合作车型上进行L3的硬件预埋。

同时,其自研的激光雷达与三目惯导融合的新型传感器激目1.0也将量产,卓驭还刚刚推出了固态补盲激光雷达知周。

三、拿到「全赛道通行证」,中国智驾公司的关键一役

在车展结束后,就在上周卓驭公布了其目前已经合作9家车企,累计量产上市的车型超过20款,另外有30多款新车型在开发中。

其中与奥迪品牌的合作是首次提及,这也意味着卓驭继比亚迪仰望和一汽红旗之后,进入了第三家豪华品牌的供应序列。

值得关注的是,与奥迪的合作突破不仅意味着进入BBA核心供应链,更标志着其工程能力获得欧洲严苛开发流程认证——这是中国智驾公司罕有的「通行证」。

一家打入欧洲车企供应链的硬件公司CEO曾经与我们分享过:与欧洲顶级大厂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双方的信任、开发流程的打通也是漫长的过程,要持续经历多年多轮的PoC。

到今年的上海车展,BBA中的奥迪和奔驰都采用了中国科技公司的辅助驾驶方案,也证明了在漫长的长征之后,中国科技公司以实力「说服」了顶级车企——华为与奥迪的合作历时将近6年,而卓驭如果从大众时期开始算,也几乎经历了差不多相同的时间。

而一汽红旗、仰望、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采纳,也带来了一些显见的好处,豪华品牌对成本并不那么敏感,追求更加先进的功能。

比如在一汽红旗上,天工系列采用了10V + 高通8650计算平台的方案,8650 100T的稠密算力进一步释放了卓驭更多的能力;10V中侧视的增加,则会进一步丰富卓驭的侧向感知数据,提升其整体算法尤其在复杂博弈下的体验。

作为国产豪华车的代表,红旗选择卓驭作为智驾供应商绝非偶然。「红旗对于用户安全高度重视的需求,加上卓驭的技术沉淀,能够达到非常高质量的用户体验」,这场合作既是对技术实力的背书,更是高端突围的里程碑。

随着高性能硬件和大模型的加持,辅助驾驶毫无疑问正以前所未有的增长曲线加速向前迭代。中国市场是全球市场中用户对辅助驾驶的需求最旺盛,技术产品竞争也最激烈的市场。

在汽车智能化行业从技术秀场转向商业深水区的转折点上,真正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嬗变:算力军备竞赛让位于系统工程能力,功能堆料转型为用户体验深耕,短期估值博弈升级为长期安全信任构建。

当行业终将穿越周期,那些在主流市场筑牢基本盘、在技术纵深建立缓冲带、在安全维度构建高墙的企业,或许才是最终留在牌桌上的玩家。

来源:HiE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