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咚”的一声,全场目瞪口呆,只听得见观众咽口水的声音。裁判急忙回放录像,三倍慢放都看不出她入水时的水花。这不是跳水,这是艺术,是在天边写诗。全红婵,一跳封神!
“咚”的一声,全场目瞪口呆,只听得见观众咽口水的声音。裁判急忙回放录像,三倍慢放都看不出她入水时的水花。这不是跳水,这是艺术,是在天边写诗。全红婵,一跳封神!
近日,在一场国际跳水比赛中,年仅17岁的全红婵再次以一记“行云流水”的动作惊艳全球,裁判组甚至临时要求技术组回放录像,确认她那不可思议的入水动作是否真的没有水花。“这太不科学了!”有裁判脱口而出。
可奇怪的是,这样近乎完美的表现,却只得了9.5分,未能满分。这一幕迅速引发争议,观众炸锅、网友热议:“她那跳水都快把物理法则打破了,还不给满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背后的种种细节与深意,也值得我们一一深挖。
跳水是技术与美感的结合,每一分都是力量、角度、速度的协奏。全红婵的这次比赛,是女子单人10米跳台。动作编排难度高达3.3,属于极限挑战。
从起跳那一刻,她身体轻盈如鸿雁,空中腾挪似舞蹈,翻转精准对称,入水几乎无声无息,仿佛水面主动迎合她的身体,不激起半点反抗。这不是夸张,裁判三倍慢放都几乎看不清她入水的瞬间。
根据现场数据监测,全红婵这次的水花控制为0.09米,是历史平均水花值的20%。她在空中的转体速度达到了2.3秒完成全套动作,远低于同项目平均值3.1秒。
业内人士称:“她已经把入水控制做到极限,水花之小,已近完美。”
观众的不满不只是情绪发泄,而是源自于对打分标准的不解与不信。跳水项目的评分涉及三个核心维度:起跳动作、空中姿态和入水水花。
9.5分意味着她在某一环节略有“瑕疵”。据部分裁判解释,她的起跳角度略有偏差,空中姿态稍欠张力。但这些解释,在水花几近于无的完美入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并非第一次全红婵因评分引发质疑。去年在一场全国跳水选拔赛中,她也因“起跳发力略有晃动”被扣了0.3分。可问题是,现场不少选手同样有小瑕疵,甚至水花更大,反而得分更高。
这类“双标”现象,引发网友吐槽:“是不是没有国际名头,就不能拿满分?”、“难道要是叫‘莎拉’、‘凯瑟琳’,就能多给几分?”
全红婵的神级表现并非一日练就。她出生于广东湛江普通家庭,母亲体弱多病,家庭经济困难。正因为跳水成绩优秀,她才被选入国家队,走上职业之路。
训练的日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数百次入水,皮肤泡烂、耳朵进水、膝盖淤青。她曾说:“跳不好就不敢回家,因为怕浪费国家资源。”
她也曾因水花太大哭着不吃饭,自责不配站上跳台。是这样的韧劲与倔强,让她从初露头角一路跃入世界之巅。
而每一次比赛,她都把跳水当成生命在飞翔。
对于此次9.5分评分,网络上形成两极分化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跳水不是靠水花一个指标说话。空中姿态、身体紧张度、整体稳定性,都是硬指标。裁判并没有错。”
而另一派则怒怼:“你让所有人都慢放三倍看看,哪一个能做到这种水平?这不是打压,是不给天才台阶!”
知乎网友“晓晓沉浮”表示:“跳水的艺术性值得尊重,但天赋型选手也要在公平框架下被认同。”
而业内跳水教练张教练则公开表示:“评分要更透明,裁判标准可以更加细化,让观众也能看懂、懂得尊重每一分的由来。”
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但长期以来评分体系仍未完全信息化与公开化。一场比赛几十秒,分数已定,但观众却无法知晓每一项扣分原因。
有网友提议:“能不能引入‘评分辅助系统’,将关键技术点量化分析?比如起跳角度、入水水花、转体时间等。”
还有人建议:“可以在直播时同步展示技术分解图,让裁判解释扣分依据。”
若跳水评分能像体操、花滑一样,辅以系统数据分析,那么类似全红婵这样的“争议”也许就不会屡屡发生。
从一个小女孩到跳水女神,全红婵用天赋和汗水书写奇迹。然而,体育的舞台不仅是比拼技术,更是比拼制度的公平、公正。
我们可以允许裁判有误差,但不能容忍偏见。评分体系可以复杂,但必须透明可控。
正如鲁迅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全红婵是那个猛士,而我们,希望她的每一次跃起,都有一次被尊重的落地。
也希望未来,评委的每一分,都能赢得全场的掌声,而不是质疑。
你觉得这次全红婵该拿满分吗?
你是否支持跳水评分系统更加公开透明?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点个赞、加个收藏,让更多人看见这位中国骄傲!
来源:红咖啡遇上香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