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电影事业之认识——电影事业与绥远的未来(2)

摘要:必然的,我们对于电影事业先有了彻底的认识,才好说别的话,反过来说,我们绥远,其所以沾不到电影事业的润泽与光益,也正是我们绥远民众没有认识它的缘故,或者说没有机会认识它!

我们对于电影事业之认识——电影事业与绥远的未来(2)

石寄圃

必然的,我们对于电影事业先有了彻底的认识,才好说别的话,反过来说,我们绥远,其所以沾不到电影事业的润泽与光益,也正是我们绥远民众没有认识它的缘故,或者说没有机会认识它!

在美国,电影的发祥地,三十年前的电影事业,也曾是为人所不屑过的,然而啊,谁想到呢,它的洪福像是命运已经给它注定了,她奋勉着渡过了这个苦难时期,完成了她的伟大,做了人间宝贵的宠儿,于是乎它在任何国度里社会改造上文化进展上,人生意识上,赐予了无上的帮助,抓住了天大的威权!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是一种综合艺术和科学而产生的。因为人类的生存是需要艺术去扶持润泽,所以必然。

这种新兴艺术为人类所重视,把它列在艺术的行队里的第八项,人们就这样加冠进禄的称道它是综合的,圣洁的第八艺术。

现在,我们需要把它伟大的功能和它在一个社会上与一切事业的重要性表彰出来了,但又别忙,先介绍一个惊人的统计看看:

最近,世界各国影院的统计:

美国——二万一千余处;

德国——五千二百余处;

英国——四千五百余处;

法国——四千五百余处;

日本——一千五百余处;

中国——二百五十余处。

从这里我们想想看吧!

电影事业在丰豪的,文明的,进化的欧西是如何神圣,而在我们老大中华:是怎样没出息呢?!这样子我们就该从伟大的欧西文明想到电影的本质了。

社会是进化的,所以社会上一切现象的推进,必须吻合着时代的新的思潮,电影就是这样应运而生在现社会上猛进努力它使命的完成,这当然我们应该绝对的承认了!它是时代的产物,那么,一个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产物来改良维新装饰点缀美善化了。

确然,我们随便拿几种优美的感应来估定它的价格吧——她早已在人间播遍了它优美的种子和开满了灿烂的花朵了。

从社会方面说起——干脆一点,电影事业,也就是一种社会事业直接的,它有很大的威权去左右规划人类的行动,抒畅人类生活的苦寂,告诉人们,人生是需要把握着人生的志趣与意识,间接的,整个一个社会一切事业的促进上,改造上,已经在它的指示之下明移暗易的结下了满美的果实,这也无形而确定的因果必然,自不待言了!

我们为要认识她更清楚一点,分开来说:

促进文化进展的速率与普遍一除了利用电影张扬宣耀一个民族的固有的本质,精神和国民性的美点外,再就是拿它做普及社会教育的利器和一切事业的扩张与宣传之所不及。

欧西社会,教育之普及和任何事业的倡导,所凭籍的,首推电影,如果我们看见一部美国的出品,那我们一定可以看到他无处不在流露他们酷爱自由,活泼浪漫……法兰西的影片,又离不开丰富的艺术色彩,浪漫和奢侈的味气,这我们又想到了,他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艺术,奢侈就是他们的国民性,德意志是最崇拜铁血主义和科学万能的国家,所以在影片的表现方面多半是描写战争,复仇,科学的广大神通。英国人的那种沉重,刚直,坚忍的特质,也是在他们出品里可以看出的。

其次,苏俄改革政体以后,影业日见勃兴,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到电影一物在苏俄将要占更重大的位置的--其所表扬的,总是赞美革命的光荣和叙述极端的理想,平等,过激……

括起来说,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影片上努力昭耀他们国民性的美质,于是乎那一个民族对于他们国民性的美质,越来越坚实了!

以上说的,虽然是着重到影片与国民性的问题上,但拿来引证电影在文化促进上伟大的功能是确当的,记得从前日本在他们改造农业的计划上努力的时候,他们想利用欧西的机器来耕种,他们抛开书本和一切的方法,而远涉重洋的去欧西把机械农业的实际状况,用影机摄成大套影片,运回本国,给许多农业家和广大的农民映演……再,我国先前,蒋介石氏,曾以重价购买外国某军事影片,来训练他的军队。何况影事在国际间的亲善与恶化,关系远重而且大呢。

其次,要谈到电影和人类的娱乐上了,高尚而普遍的娱乐,是人类共同所需要的。自从我国影戏盛行以来,从影院,观众和制影公司的日见增加上看,是满可以证明她未来的希望与前途的乐观。

它,很自然的夺取了大半的舞台观众,虽然不敢说因为它会消灭舞台剧,但照天演进化的原则来说,那种不能够极尽真善美的舞台剧,是终于要落伍的。

何况电影的进化史上,一页比一页翻新进化,我们知道,曾几何时,电影一物由黑白而彩色,由默静而发声,于是它认真的和人类社会结下不解的缘分,在人类的推戴之下,勇猛的进展滋长,而人类的生活现象在它的洗礼中,抓住了他活跃的新的生机,走上了时代的合理的光大途径,无形的推动了社会进化的转轮。

它和人类的生活关系上,是这样的密切啊!

它和人类能够那个样子恩爱起来的原因,是她的本质切合人类的需要。它的本质是艺术化、民众化、时代化的啊!

来源:文史资料工作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