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鲁西北地区小麦收获不到一个月,高唐县固河镇英国农机维修铺就已经忙碌起来。5月13日,去往南刘村的路上,能看到各种农机排起长队,等待农机维修工刘英国现场“瞧病”。
距离鲁西北地区小麦收获不到一个月,高唐县固河镇英国农机维修铺就已经忙碌起来。5月13日,去往南刘村的路上,能看到各种农机排起长队,等待农机维修工刘英国现场“瞧病”。
因诊断精准、修理迅速、价格实惠,刘英国深得当地群众信赖,他的修理铺也被称为24小时不打烊的“农机急诊室”。据悉,这家修理铺年均维修大小农机1000余台,间接保障数万亩农田按期收获。
刘英国(左一)正在为农户维修农机。
精湛技艺背后
有一颗苦学35载的匠心
见到刘英国时,他正俯身给农户修理拖拉机,双手沾满机油,衣服也染得黢黑。不远处,工具间里放置着车床、刨床、电焊设备,时刻准备“工作”。
1990年,15岁的刘英国开始学习农机修理;后来,为精进技艺,他又到济南一家专业工厂学习了数年。那些求学岁月,刘英国至今难以忘怀。
“直到今天,他还一直在学。虽然学历不高,但学习力很强。有时候遇到了难题,他会从白天钻研到半夜,这中间交的‘学费’已经数不清了。”妻子李丽芬说。县城的新华书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各种专业书籍,他都买来研究。在刘英国看来,农机也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作为维修工,学习速度一定得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
刘英国是固河镇南刘村人,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庄户人家。24岁那年,刘英国就正式开启了给农机“看病”之路。起初,修理铺开在镇上,后来,为方便群众,他就把修理铺开在了老家村口的马路边,出门就是麦子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刘英国通过机器的声音、是否冒烟、烟的颜色等,就能为当地运粮主力——三轮车诊断很多“疾病”。“你看我这机器怎么没劲?”农户问。通过附身倾听柴油机的声音,看看是否冒烟,冒啥颜色的烟,刘英国往往三秒“断症”,仿佛给“铁牛”号脉的“老中医”。来送修农机的农户越来越多,有时能排到1公里之外。
望闻问切
专治“疑难杂症”
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播种机……如今,但凡是农用机械,刘英国都能修。
刘英国修机器,秉持一个原则:最大化为群众节省时间、节省费用。能电话解决的,他就通过农户电话描述问题远程指导其自行维修;电话解决不了的,再让农户把机器拖到店里来修。
农机维修工刘英国。
刘英国干活也分轻重缓急,着急的,就给人家先修。尤其麦收时节,农户都在等着收麦子,如果维修不及时,一场大雨或大风,就会让农民损失巨大,正如农谚“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麦黄不等人,人等麦掉魂”。
“收小麦的这10天左右时间里,我们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凌晨才躺下,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干活。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敲门,我们就连夜修。”妻子李丽芬说。这几年麦收时节,小两口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如果缺零件,妻子李丽芬就开车去县城买件。如果县城也没有,他就联系禹城、聊城、济南等地的汽配城,通过快运往家发。往往上午打了电话,下午2:00左右就能送到,最大化为农户节省时间。
“这家修理铺不光修得快、修得好、价格公道,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想改良机器,英国兄弟还能帮着改呢。上次,我的拖拉机被他改良后,效率大大提高,比出厂的时候好使多了。”固河村农户刘景亮说,他在这家修理铺修农机很多年了。
如今,这家修理铺名声在外,不光周边乡镇来此修车,禹城、平原、夏津等地的农机“疑难杂症”也听信儿来了。而河南、安徽等地的跨区机手,也很青睐这家修理铺,连续多年来店维修或致电咨询。
刘英国与妻子。
不图挣钱
一片赤诚润乡土
麦收时节,如果外地来的收割机出现故障,刘英国就放下手里的活儿先给人家修。他说:“外地农机手是来帮乡亲们收麦子的。我这家铺子虽然不大,但也代表着固河形象、高唐形象,一定得搞好服务。”
在当地群众的口中,记者获悉,这家修理铺之所以深得民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收费合理。
“老年人、残疾人找他修机器,一般不收工钱,最多收个件钱,有的连件钱也不收;普通农户找他,只要是好解决的小活儿,他也不收费,能帮忙就帮忙。就连外地农机手,对他评价也很高。”固河镇南刘村村支书辛辉说。
对此,刘英国表示:“农民挣个钱不容易,我很理解他们。我干这个修理铺,也不图挣钱,就图让乡亲们修机器方便。”
以前,他还雇人干活,现在雇不起了,妻子则担任起了“小工”角色。近两年,令人感动的是,但凡来修农机的农户,无论给谁家修,都自觉帮忙干活。
来修农机的农户自觉帮忙干活。
刘英国(左一)正在维修三轮车。
妻子李丽芬坦言,两个孩子从小都是在农机修理铺长大,从小就帮着干活。耳濡目染之下,儿子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儿子在南京上大学,学的是汽车工程专业。
时下,小麦灌浆期来临,作为鲁西北大地上的粮仓守护者,50岁的刘英国和妻子早早开始备件、备工具,甚至备食物。他们深知,到时候忙起来根本没空吃饭。
干农机维修的26年间,从普通时风三轮车到智能联合收割机,从手动播种机到电动精播机,刘英国大脑中就像有一本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进化史。
虽然越老越香,但伴随着同行越来越少,刘英国和妻子也感受到了农机维修行业的青黄不接,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潜心学习这门技艺。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手头的活儿干好,也愿意把技术教给更多年轻人。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