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 这份学生身心健康的“护航手册”该如何操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3:51 1

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市13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以下简称“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一体谋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

央广网北京5月14日消息(记者周尧 王殿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市13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以下简称“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一体谋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二十条”都包括哪些内容呢?将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初步显现

近视?焦虑?小胖墩?您家孩子有这些问题吗?北京市最新发布的这份“身体强健+心理阳光”的护航指南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通篇看下来,主要是“减负+体能+心理守护”。

首先,如何减负?文件提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避免过度的学习压力;减少机械重复性的作业,鼓励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就是要给体育锻炼和舒缓身心留出空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延续的问题,已经在很多方面有所反映。“现在突出的问题还是运动量太少,室内的教学时间过长。具体表现在身体发育上,还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席居哲教授表示,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应该提起重视。

席居哲说:“比如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是7.9%。在1982年,我们7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只有0.2%,而且城市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更高。但是这几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很迅速,这跟运动不足,还有饮食当中的健康有很多关联。”

“身心健康二十条”有哪些实招?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二十条”提出,首先要加强体育运动。比如要增加体育课程比例,上好“能出汗”的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丰富课外活动,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2次校级展演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合唱比赛、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常态化展示平台;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同时,文件还要求加强“心理守护”。比如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每名学生至少要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机会等。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二十条”提出,将体质健康、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健康等学生健康数据作为评价中小学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

李奕说:“北京市建立了年度的覆盖全员的监测体系。看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到底见效没见效,近视率降没降下来,小胖墩、脊柱侧弯的发病率是不是有变化了,孩子的心理焦虑是不是有效缓解了,拿这些数字来验证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真正见效。”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需要多方协同

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五育并举、健康第一等理念。席居哲表示,“二十条”是对该计划更为具体的部署,围绕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提供了一个“操作说明书”。

席居哲说:“‘二十条’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动起来’,让他自己在身心疗愈方面能够成为一个自适应的系统。第二个目的叫‘笑起来’,也就是表达出活泼的生命力。第三个目的就是‘强起来’,成为一个身强心健的个体。‘二十条’里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可操作化规定,这对于启发其他地区能够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心理健康的整体系统政策,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孩子们的焦虑和压力往往来自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和身边人的关系?“二十条”围绕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同伴、师生和亲子关系,提出了具体举措。

学校方面,文件要求,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硬件方面,鼓励在学校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打造“心灵加油站”;确保校园内设施的安全性,预防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平台等。

家长方面,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学校场域,还是家庭场域,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需要的都是时间和空间。《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我国高中生平均睡眠仅6.5小时,初中生7.48小时,小学生7.65小时,均低于国际推荐的睡眠时长标准。

席居哲强调,“二十条”中提出的“构建难度、压力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十分必要。他表示:“真正的全社会协作能够推动‘双减’的真实落地。目前来讲,我们减的是学习时间。其实学习时间是有连带的其他问题。为什么时间会占得多呢?是因为学习内容可能本身的丰富度不够,需要去看。因此什么样的才是适合这个年龄群体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难度还有它的进度如何去衡量?特别是各学科之间该怎么去携手?这其实是‘双减’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首先写在孩子的笑容里。储朝晖认为,中小学生恢复身心健康,也需要与教育的评价标准协同配合,才能让校园重现欢声笑语。

储朝晖说:“我认为还应该从整个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上去想点子,特别是观念上要改变,把身体的、心理的、人格的健全放到更高的位置,改变我们的评价和管理。就是要让我们现在的学校变成一个‘人园’,适合于人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成长。人本身是有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不能违背人的天性,比如过长的在校时间,过多地练习、过多的刷题,这都是对人的健康成长发展不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