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靖北,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教授苟燕楠,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可畏,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庄新军,浦东新区
近日,“明心基层治理智库研讨活动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发布仪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靖北,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教授苟燕楠,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可畏,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庄新军,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张斌,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沈春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孙盈出席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市委党校、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和街道部分党政班子领导、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居民区和街区党组织书记和社会组织代表。
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沈春雷在致辞中回顾了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活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空间重塑、资源整合、情感联结,让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幸福的“最美零距离”,实现了“党建强、治理活、经济兴、民心暖”的生态。
党建引领
从全面覆盖到有效覆盖
街道以“聚明心”党建工程为引领,完善网格治理架构,优化围墙内外治理模式,深化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建立“明系列”党建项目矩阵,健全“强头雁、带群雁、育雏雁”干部培养体系,打造明心·基层治理赋能平台。建强党群阵地,活化公共空间。
多元共治
谱写治理跃升的华彩乐章
街道以参与式治理激活动能,完善人民建议征集系统化安排,孵化“东明72变”“自治邻里+”“烟火360创新街区”等特色项目。深化居民区依法治理,探索居民区重大决策前置法制审核,创新“三所联动”延伸调解模式。围绕数字治理添效能、数字生活暖民心、数字经济促转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发展。
经济唱戏
绘就共生共荣的社区画卷
聚焦“家门口微循环经济”战略定位,制定“1+3+5”施工图,推出“乐活东明”“乐享东明”“乐创东明”“乐业东明”“乐融东明”等五大项目。开展社区创业行动,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惠企政策包。
多向奔赴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街道以“党建引领、治理搭台、经济唱戏、民生受益”为核心,推动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从建起来到强起来,从组织覆盖到价值共鸣;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制度圈、朋友圈、文化圈”的协同共治;社区经济从扎根生长到空间价值、治理效能、情绪价值与经济动能的双向转化。
明心治理学校扬帆起航
为深入推进参与式治理,更好培育和壮大东明基层治理队伍,街道创新成立了明心治理学校,聘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涛担任名誉校长,通过专业培训与课题共研,培育基层治理“头雁”队伍,打造东明特色治理模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孙盈为吴涛教授颁发聘书。
法润生活工作室揭牌
“在职党员融社区”是街道党建的特色项目,目前已培育徐爸爸民心业委会、月月社区规划、明创优品、听韵东明、东明小主播等5个特色工作室。今年,辖区居民、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张斌领衔“法润生活”工作室。会上,张斌副局长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裔共同为工作室揭牌。
创新实验室再次签约
围绕社区治理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为进一步赋能提升居民关切的治理项目,人民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上海频道负责人金煜纯与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韩云志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明心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室”,整合资源助力东明高质量发展。
专家把脉,共话基层治理未来
来自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党建引领、数字治理、社区经济等议题展开研讨。
冯小敏:
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提出,东明路街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要实现高水平覆盖,积极攻克全口径、动态管理、现代治理理念融入等难点问题;要提升服务质量,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深化面向居民与企业的各项服务;要强化党组织作用发挥,激活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培育党建赋能的社会治理生态。
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靖北表示,东明路街道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对内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凸显党员模范作用,对外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打造服务与治理相结合的新型社区经济,增强了城市社会治理韧性。
吴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涛表示,东明路街道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型。通过网格化治理下沉单元,激发居民参与共治;以参与式社区规划破解空间矛盾,将民主协商融入项目孵化全流程;构建价值引领、组织再造、能力跃升的“三维驱动”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基层治理韧性。
董幼鸿: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董幼鸿表示,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可以用“引、新、实、惠”四个字来概括。针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精细化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一课题,要结合党建引领“多格合一”工作,充分运用数字赋能,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马西恒: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马西恒提出,街道以“施工队”思维推动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落地,将制度嵌入生活实践,夯实治理创新的根基。特别是把社区经济作为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找到了融合市场、社会与政府力量,激活生活共同体活力的抓手。
汪仲启: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提出,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转型,以“宜居东明 人民社区”为目标,构建五级治理体系,以单项规划和落地项目为牵引,发布“1+5+1”行动计划,推动治理体系与机制创新,积极打造人民社区典范,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
金煜纯:
人民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上海频道负责人金煜纯表示,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设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家专栏,今天的明心智库活动,汇集了我们专栏专家大半壁江山,群贤汇聚。可以说,今天的智库研讨,是为浦东,甚至是为上海作党建基层治理实践出谋划策。
彭辉: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彭辉肯定了街道的战略规划和品牌成效,提出通过打造法治品牌特色、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加强系统集成、推进项目化建设、明确规划落实重点,积极争取资源实现先行先试,逐步优化法治品牌呈现。
唐亚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提出,基层治理要以“事”为中心,针对物业治理难题,强调从“挑事”到“做事”来破解业委会运作困境;重视公共服务中的情绪价值管理,从行政效率、情感互动、价值共创三重维度发力,推动治理从基础服务向品质提升转型。
熊竞: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竞表示,东明路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成效的核心就是很好地解决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通过网格治理、精细治理、韧性治理等强化了社区街区的安全,同时通过银发经济、夜间经济和社区经济发展提高了社区街区的活力。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希望,街道抢抓城市更新机遇,聚焦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特别是自主更新,联动市场、商户与居民的力量,推动社区经济、文化和治理的融合升级,打造资源集约化发展新模式。
唐有财: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教授唐有财提出,社区治理工作要久久为功,深化网格治理、参与式治理等工作,联动青年骨干与社区达人,持续孵化社区经济微循环项目,实现党建赋能治理、治理反哺发展、发展凝聚民心的良性循环。
黄晓春:
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社会学院教授黄晓春提出,以“制度嵌入生活”推动基层治理创新,通过社区花园、参与式社区规划等日常项目激发居民参与活力,培育社会组织生态,探索治理与经济协同机制。
郭亮: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郭亮建议,东明路街道联合上海博物馆东馆构建文化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展览、AR/VR数字化体验及教育项目,推动高端文化资源下沉社区,激活闲置空间;以企业赞助、高校合作、长效协议保障实施,培育居民文化认同,打造“政府-馆社-居民”协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样本。
童潇: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童潇提出东明路街道社区治理体现出了一种“全景治理”,注重汇聚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正向要素,通过挖掘人、关注事、注重感把各类治理的力量进行汇合,形成了“科技+人文”“经济+社会”“环境+艺术”要素融入的创新格局。
冯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冯猛肯定了街道以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力量,回应复杂性社会需求的实践探索。街道以持续联动激发主体参与,构建“用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的善治生态,实现基层治理韧性提升与从容进阶。
石俊: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俊提出,街道要强化整体性布局,统筹养老、医疗、教育及心理健康服务;推动社区管理从“促动”转向“自动”,依托年轻力量实现常态自主运行,提升治理效能与可持续性。
孙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工作MSW中心主任孙哲表示,街道以数字化、艺术化、生活化、资产化四维驱动社区治理,放大社区符号价值,推动全民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探索经济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路径。
王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教授王衍提出,设计赋能社区经济关键是优先挖掘社区日常的经济潜能。如全职妈妈转为图书借阅服务者,外卖员转型探店主播等;创新“前摊后家”模式,将育儿、烘焙等家庭经验转化为社区微经济,构建可持续就业生态,推动东明地方身份重塑与微循环活力激发。
魏闽: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联合发起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闽表示,四叶草堂将持续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布局嵌入式社区服务设施,通过精品城区、社区花园等项目挖掘潜在空间再利用,深化社区营造来助力社区及街区自治。
王南溟:
社区枢纽站创建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原馆长王南溟指出,东明路街道社会组织年轻化程度较高,社区枢纽站通过艺术介入老旧社区,以“儿童友好”和“艺术不老”双计划联动全龄段参与;通过工作坊、讲座等方式与居民共建共管,形成“居民主导维护+定期内容更新”机制,以个体情感连接构建多重主体艺术共同体。
朱烁渊:
资深文化人、制作人、诗词作家朱烁渊表示,街道通过优化党群服务站布局,精准配送党群服务,增强了党群黏性。街区党组织和治理工作站组建年轻化高学历治理团队,以“街区眼睛”定位及时响应民生需求,实现服务“零距离”,夯实党的基层治理根基。
严怀中: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浦东新区代表处秘书长、浦东新区党建讲师团成员、东明路街道党建讲师团团长严怀中表示,街道要聚焦“一老一小”服务,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创新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经济,整合党政社企资源,打造品牌项目,形成可持续的东明治理样本。
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发布
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韩云志发布了2025年东明路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对5个重点项目进行路演。
此次活动是一场集思广益、汇聚智慧的盛会,是一次学习取经、再开新局的宝贵机遇。东明路街道将以“宜居东明 人民社区”为目标,以“聚明心”党建工程为总牵引,谱写基层治理与社区经济深度融合、共生共融的东明新篇章。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