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聊这场关税战,得先从2018年说起,那年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对中国商品开征高额关税,最高飙到145%,摆明要给中国经济“上一课”。
对于美国来说,只要不承认输,那就永远都是赢家!
最近美国知名问答社区Quora上出现了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话题:“不管中国承不承认,中国是否已经输掉了关税战?”
这问题听起来就像给中国贴了个“败者”标签——不论中国怎么回应,似乎都已经默认中国是“输家”。
但结果真的如此吗?中美打了这几年的关税战,最终的赢家到底是谁?在一轮又一轮的加税、谈判、再谈判之后,还会有什么变数呢?
要聊这场关税战,得先从2018年说起,那年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对中国商品开征高额关税,最高飙到145%,摆明要给中国经济“上一课”。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反制,对美国大豆、玉米等商品加税,针锋相对,双方你来我往,关税战打得热火朝天,美国消费者物价涨了,中国出口商压力也不小。
时间快进到2025年5月,中美第一轮会谈达成共识,双方把关税降到10%,算是“对等”水平。
表面看这是个双赢的结局,但细品一下,美国似乎更急着“刹车”,因为美国现在有点慌了。
CNN报道,5月9日,美国圣佩德罗湾港区12小时内没一艘中国货船靠岸,这意味着中国商品不来,美国超市货架空了,物价蹭蹭涨,通胀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
更别提特朗普政府还得面对民众信任危机——再不和中国谈,基本盘都可能保不住。
反观中国,虽然对美出口从2018年的4780亿美元降到2022年的4100亿美元,但经济增速稳得住,2018-2022年保持6%左右,之后也在5%以上
更关键的是,美国急需中国的稀土和关键金属,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关税没松口,美国却主动把关税砍到10%,这说明美国真的挨不住了。
说起美国为啥急着谈,稀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军工产业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稀土供应链。
美国想和中国谈稀土关税松绑,但中国态度很硬:稀土关税不降,其他的你们看着办,这下美国傻眼了,只能先把整体关税降下来,缓解国内压力。
还有农业,美国也吃了大亏,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自从加了反制关税,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今年第一季度暴跌76%,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4%缩到12%。
美国农民苦不堪言,大豆价格跌破成本线,收入缩水近四成,仓库里还堆着卖不出去的货。
反过来中国把大豆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渠道多元化,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关税战打到这地步,美国的经济痛点暴露无遗,主动求和的姿态已经很明显了。
所以Quora上“中国输了”的提问,乍看是个讨论,实则透着美国一贯的舆论套路:先造个话题,把自己塑造成赢家。
但事实摆在那儿,这种叙事站不住脚,中美关税降到10%,中国没额外让步,美国却得面对国内通胀和供应链危机,这叫“赢”?恐怕连美国网友自己都不信。
更耐人寻味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中美达成共识后,中国关税水平成了“洼地”,比美国对以色列(17%)甚至印度都低。
这让印度坐不住了,觉得自己吃了亏,嚷嚷着要给美国加关税,其他盟友,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看到美国给中国“特殊待遇”,心里估计也在犯嘀咕:美国这大哥还靠不靠谱?
要说关税战有没有绝对的赢家,答案是没有,双方都有得有失,但眼下的局面,美国的损失显然更明显。
经济增长低迷、农业出口崩盘、盟友离心离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代价,中国虽然出口受影响,但靠战略调整和内需驱动,稳住了阵脚,还在稀土等关键领域握着主动权。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场关税战让世界看清了美国的底牌,过去美国靠美元霸权和市场优势,想打谁就打谁。
现在中国用行动告诉大家:单边主义行不通,世界不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未来国际贸易的版图可能会更分散,供应链会更多元化,美国的“老大”地位恐怕得打个问号。
对于中国来说,关税战只是个开始,达成共识不代表高枕无忧,接下来还得继续稳经济、拓市场,同时防着美国在舆论和技术领域的“新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底气越来越足,面对任何博弈,都能从容应对。
参考资料: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光明网
中方发布会: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新京报
“What are the odds that China losing the tariffs war, retreatingas fast as it can, despite their denials?” Quora
来源:海员小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