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 | 70元一盒的“撕拉片”如今炒到3000元:怀旧风还是智商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4:53 1

摘要:“拍一张少一张”的撕拉片,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型社交货币”。停产前70元一盒的相纸,如今在二手市场飙升至3000元,单张拍摄费用接近400元,有人戏称为摄影界的“纸片茅台”。鞠婧祎、刘诗诗等明星的“撕拉片美照”在社交平台刷屏,更带动年轻人争相打卡。

真正的“人生照片”不在于用了多贵的相纸,而在于拍照的那一刻是否值得珍藏。

▲在2024年798一家摄影体验馆报价表上,你可以了解到撕拉片和拍立得的区别和当时的报价(拍摄/猫猫树上猫猫果)

“拍一张少一张”的撕拉片,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型社交货币”。停产前70元一盒的相纸,如今在二手市场飙升至3000元,单张拍摄费用接近400元,有人戏称为摄影界的“纸片茅台”。鞠婧祎、刘诗诗等明星的“撕拉片美照”在社交平台刷屏,更带动年轻人争相打卡。

“撕拉片”,这种可剥离即时显影的胶片,因其“一撕”再“一拉”的出片仪式感而得名。进入千禧年后,随着数码相机推广,撕拉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撕拉片再度翻红,其本质上是一场“物以稀为贵”的资本游戏。宝丽来、富士公司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停产撕拉片,全球库存仅剩约50万张,且大多已过期。商家借势打出“绝版”“限量”的噱头,“拍一张少一张”的营销话术成功点燃了年轻人的购买热情。

明星效应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明星晒出撕拉片的拍摄花絮视频,向网友介绍其玩法。明星的“撕拉片写真”被包装成“氛围感神器”,柔和的粉色调和不可复制的成像效果,让年轻人甘愿为“明星同款”买单。

撕拉片的魅力还在于其不可预测性。手动撕拉显影的过程像拆盲盒,温度、湿度甚至撕拉力度都会影响成像效果。拍一次绝版撕拉片,记录下不可复制的瞬间,期待值拉满。有人拍出“人生照片”,也有人因操作失误或者相纸质量问题损失近千元。而商家往往以“绝版”为由拒绝重拍。

撕拉片的走红,折射出年轻人对仪式感和真实记录的渴望。在滤镜和精修大行其道的今天,它的“不完美”反而成了魅力。从技术而言,撕拉片几乎没有后期处理的空间。这种返璞归真、原图直出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摄影的初衷,体现了一种复古情怀。

然而,这场“复古狂欢”背后是技术与情怀的错位。撕拉片的成像原理本无特别,其“复古滤镜”实则是药水过期或传感器老化的结果。有摄影师直言:所谓氛围感,不过是CCD噪点和偏色的变种。更有人用技术攻克魔法,用老年机或修图软件调色,也能模拟撕拉片效果,成本几乎为零。

撕拉片并非第一个被炒作的“复古产品”。此前,CCD相机从“电子垃圾”涨至千元,拍立得相纸价格翻倍,甚至诺基亚老年机都被挖掘出“复古滤镜”潜质。这类风潮的共性在于:利用数字时代人们对标准化审美的疲劳,将过时技术包装成稀缺价值。

但泡沫终会破裂。CCD相机热度消退后,二手价格腰斩;富士加速扩产拍立得相纸,其单张拍摄成本不足撕拉片的1/104。业内人士指出,若厂商重启生产线,当前撕拉片的价格体系将瞬间崩塌。消费者也需警惕“为稀缺而稀缺”的消费陷阱。有人调侃,“撕拉片不一定拍一张少一张,但钱包肯定是拍一张少三张”。为情绪买单未尝不可,但千万别透支了自己的钱包。正如网友说的那样,“撕拉片火了,但最值钱的或许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而非那张过期相纸”。毕竟,真正的“人生照片”不在于用了多贵的相纸,而在于拍照的那一刻是否值得珍藏。

作者 | 杨 丽

编校 | 韩宗峰

审核 | 陈立民

来源:小熊饼干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