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沁阳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5:53 1

摘要:壁画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行口村东南部,北距焦柳铁路约400米,东距沁阳市沁工路北段约200米,南距省道S306公路约800米,地理坐标北纬 35°19′67″,东经 112°84′97″。(图一) 为配合沁阳北部科技园转换基地园区基础工程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

#我的宝藏兴趣#壁画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行口村东南部,北距焦柳铁路约400米,东距沁阳市沁工路北段约200米,南距省道S306公路约800米,地理坐标北纬 35°19′67″,东经 112°84′97″。(图一) 为配合沁阳北部科技园转换基地园区基础工程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7月至10月,对科技园区楼基坑槽内部分区域施工过程中发现的3座砖室墓 (编号为 2021JQXM1、M2、M3) 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M1、M3墓室内均保存有彩绘壁画,初步判断为元代墓葬,且排列有序,保存状况较好,是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所在,现将两座壁画墓的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此次考古发掘的两座元代壁画墓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山前冲积坡地,北距太行山南麓约 1000米,所处地层为红褐色黏土,夹杂有大量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两座壁画墓形制相似,均为竖坑墓道砖室墓,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墓道均朝南。其中 M3位于M1东南方向约15米处。

M1是一座穹窿顶砖室壁画墓,除墓顶部分被工程施工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状况较好。由南向北,M1 大致可以分为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图二)

墓道 墓道朝南,185°,为竖坑式墓道,南北长 2.74 米,东西宽 1.06 米,深 3.4米 (距原地表深约 5.4~6 米)。四壁较粗糙,地层为黏土混杂鹅卵石层,南壁呈大阶梯陡坡状,底部为一层白灰混杂小鹅卵石的灰渣层,厚约6厘米,较为平整。底部靠近封门的位置发现有黑色灰烬,应为祭奠痕迹。墓道填土为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混杂红褐色黏土,填土中出土有一片釉上彩瓷碗残片。

甬道 甬道在墓道北,连接墓道和墓室部分。甬道北部为砖砌拱券顶,其余部分为在地层中掏挖、修整形成,东西宽1.08米,南北进深1.4米,顶高 1.5~1.72 米,甬道中部偏北有一道砖、石封门,底部三层以石块垒筑作基础,其上以青砖顺向齐缝平铺垒砌约 0.6 米高砖墙,砖墙之上再垒砌石块至甬道顶部。

墓室 墓室部分底部呈近正方形,东西长2.44米,南北宽2.4米,四壁为单砖砌墙,墙表涂以白灰作底,四壁均饰有彩绘壁画。墓室北部有砖砌棺床,剖面呈仿须弥座束腰造型,棺床及墓室底部均为砖铺底。墓室顶部为穹窿顶,部分残破,墓室四角处,与券顶衔接的部分砌筑有仿木作斗拱的简化砖作造型,较为粗糙。

M3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砖室壁画墓。墓道朝南,因处于施工道路路肩部分,仅清理发掘墓室部分,除墓顶部分被施工破坏外,墓室保存状况较好。M3墓室底部呈近方形,东西长 2.2~2.36 米,南北宽 1.8~1.9米,底部用正方形巴砖平铺成三面北、西、东环绕的棺床,墓室四壁均略呈弧形,墓壁底部以上约 0.8 米高用大块鹅卵石筑基,向上再以青砖平砌垒筑,砖墙上部砌筑有仿木结构的檐枋造型。檐枋下四壁内壁涂以白灰草拌泥作底,上绘壁画。檐枋上砖砌起券四角攒尖顶。(图三)

二、出土器物

此次发掘的两座元代壁画墓随葬品较少,其中M3未发现出土器物。M1出土有白釉瓷盏 (小碗)1件、黑釉双系瓷罐1件、巴砖买地券1块和铜钱3枚。

白釉瓷盏 位于 M1 墓室棺床西北部,残碎,已修复。口径10厘米,底径4.5厘米,高3.6厘米。侈口,圆唇,胎壁较厚,略有弧度,圈足。胎质粗糙,略偏红色,内外施釉,内壁底部有细小支钉痕迹,外部釉不及底,外部釉下部为酱釉,上部及盏内壁为白釉,之间有过度色釉,白釉在酱釉之上,推测应为蘸釉、仰口支烧,二次烧造。圈足为素胎,上有三处支烧留下的粘连痕迹,内底有墨笔随手书“张”字款,为瓷盏烧造成品后书写的字款。(图四:1,图五:1、2)

黑釉双系瓷罐 位于 M1 墓室棺床西北部。口径 10.5 厘米,腹径 12 厘米,底径 7 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圆唇,颈部两侧对称有捏塑双系,颈部曲线圆润,胎壁较厚,略呈鼓腹状,圈足内壁斜直。胎质粗糙,略偏灰色,内外均施酱釉,口沿处内外均未施釉,外壁釉不及底,未见流釉迹象,内壁上部一片缺釉,外壁与之对应的地方有两处脱釉,推测为先在外壁采用刷釉法施釉,再用夹子之类的工具夹住器物,采用荡釉法在内壁施釉,才会在内外壁留下特殊的缺釉和脱釉迹象。(图四:2,图五:3)

铜钱 3枚,出于M1墓室北部棺床下,散落分置。经辨识,三枚铜钱均为北宋铜钱。(图五:4)“崇宁重宝”一枚,部分残缺,直径 3.5厘米,隶书直读。“元丰通宝”一枚,直径2.8厘米,篆书旋读。“熙宁重宝”一枚,直径3厘米,楷书旋读。

巴砖买地券 位于 M1 墓室棺床西部偏北,相当于人骨胸骨位置。灰陶质,长30.5厘米,宽30.5 厘米,近正方形,厚 5 厘米。正面较平整,上有蘸朱砂书写的买地券文,字体较工整,字迹因污损而部分不清楚,通过辨读,买地券为以下内容。(图六)

维大元……住宅正北偏 (西?) ……买到墓地一方…… (间) 一十七步,东至青竜 (龙),南至朱雀……玄武,内方勾陈,分掌四域……墓伯,封部界畔,道路将军, 齐整阡陌,千秋万载……殃……牲牢酒饭,百味新香,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分 付……见岁月主保人……地府主史(吏),自当其祸,主人……急急……令……张公……照验……泰定三年岁次丙寅甲午月甲……

三、墓葬壁画

M1是一座穹窿顶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及四壁均有彩绘壁画,墓室顶部穹窿顶残存部分的彩绘壁画内容以祥云纹作底,在祥云纹间,东南西北各有彩绘仙鹤一只。鹤皆尖喙、丹顶、长颈,作展翅飞翔状,双脚隐于祥云中不见。

在墓室四壁彩绘壁画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为北壁壁画“孔雀牡丹图”。以白灰草拌泥作底,四边以黑彩饰框,模拟阳宅的屏风。角落和底部饰以假山怪石兰草为辅衬,数株盛开的牡丹花摇曳其间,红花绿叶相映成趣,两只鸾鸟在牡丹花枝头追逐嬉闹,一只雄孔雀作回首状单脚独立于牡丹花丛正中,身姿英武从容,孔雀屏以朱红色为翎作底,其上点翠绿色为伪眼,栩栩如生。整幅壁画布局严谨,看似满墙繁华,实则层次错落、虚实相间、主客分明。M1北壁壁画以牡丹花寓意富贵,以“孔雀开屏 (平) ”寓意吉祥平安,这在墓葬壁画中非常罕见。(图七,封三:1)

南壁 东西各绘一位男侍者形象,头戴红色钹笠帽,帽顶有璎,耳后垂辫,外衣右衽。西侍者捧一圆盘,盘上置一高足杯。东侍者双手捧一玉壶春瓶,为典型的“进酒图”。(图八,图九)

西壁 以牡丹作为点缀,壁画中部是一灰衣老者,身旁立一株高大古松,老者鹤发童颜,袒腹赤脚,坐于黄色土石上,脚下前方是一白衣人,作弓步单膝跪地状。白衣人向北,两人侧身相向作呼应状,人物右下方有一黑灰色方形桌案,案上置有杯盘酒食。桌案右上方,即西壁壁画右下部有一匹黑灰色马,有缰绳系于身后的一株树木上,马张口、右前蹄抬起后勾作咆哮状。(图一〇,图一一)

墓室东壁壁画整体下部污损较为严重,仅中上部保存稍好,同西壁一样,东壁壁画也以一些牡丹花作打底点缀。壁画北部是一株高大的松树,树下一人,白衣黑须,屈身作拱手作揖状,对面斜向上稍远处有一绿衣红裳白须老者,戴金色通天冠,也稍作揖礼状。东壁壁画南下角有一处墨书的题跋,污损严重,仅能辨识出题跋为竖版行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书写。仅可辨识其中“……县西……村……”“……张氏……”几个字。(图一二,图一三)

综合古代书画体例、壁画人物大小关系、壁画内容细节特征表现等特征判断,西至东壁壁画为一组前后连贯,表现汉初名相张良的人生际遇典故的历史故事图。少年时期“圯上敬履”、中年“谢羽鸿门”、晚年“功成身退,揖别汉高祖”。

M3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砖室壁画墓。墓顶无壁画,壁画集中分布在仿木结构檐枋之下的墓室四壁。南壁壁画位于甬道东西两侧,均以草拌泥白灰层打底,以粗边黑彩绘直棂窗造型,边框线条笔直、规整、均匀。(图一四)

M3 北壁、西壁和南壁壁画布局体例基本一致,均是以草拌泥白灰墙作底,在墙壁四边饰10~12厘米宽的黑色边框(外),黑色边框内圈再内收约5厘米,以1.2厘米宽赭色线条绘制另一道边框(内),赭色边框内是绘制不同内容的壁画。

北壁壁画中部偏左上方有一中年妇人立于祥云中,妇人相貌雍容端庄,头戴花冠,外着素色无袖褙子,内搭右衽宽袖中衣,双手隐于袖中,貌似作拱手礼,膝以下部分隐于祥云之中。妇人作飞升回首状,望向斜下方的中年灰须男子。男子头戴幞巾,着素色粗衣,侧身背立,对着妇人作躬身作揖乞望状。男子身下置一副挑担,扁担前端悬一载物竹筐,后端系一被褥卷席。综合以往出土雕砖、壁画等材料对比分析,初步判断M3北壁壁画内容为宋金时期流行的孝子故事之“董永典身葬父”中“董永别妻”桥段。(图一五,图一六)

西壁壁画为宋金元时期壁画中常见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庖厨”“奉茶”题材壁画。其中左侧厨娘形象着素色披帛、赭色中衣,素色襦裙,背身侧立,双手托盘,盘中杂乱放置杯碟等餐具。右侧侍女形象头戴花冠,着素色右衽阔袖襦衣、赭色罗裙、素色襦裙,正身侧立,双手托盘,盘中置一套茶盏。厨娘、侍女背身、正身的形象姿态,一去一来,构成了生动画面。(图一七,封三:2)

东壁壁画为宋金元时期壁画中常见的“进酒图”题材。其中左侧男侍者形象较长,短须灰发,头戴钹笠帽,帽顶有帽缨,帽后衬有巾布,外衣左衽,外衣和钹笠帽施赭红色,腰束黑白色相间细带,手捧圆盘,上置一碗 (或杯)。右侧侍者年纪稍小,衣帽与左侧侍者基本一致,只是年纪稍轻,白面无须,外衣衣边着浅墨色,钹笠帽和腰带施赭红色,右手托一玉壶春瓶。(图一八,图一九)

四、结语

M1出土买地券记载“……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甲午月……”,可推断M1的埋葬年代为元泰定三年 (1326年)。根据M1出土白釉瓷盏底部“张”字款和墓室东壁壁画墨书题跋中“张氏”字样,以及 M1、M3 墓葬形制相似、相对位置特征等因素综合推断它们同属于元代中晚期汉族张氏乡绅的家族墓地。

根据已发布的材料来看,元代壁画墓考古发掘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不多,且主要分布在山西[1]、河南[2]、陕西[3]、河北[4]、内蒙古地区,此外山东、福建有零星分布。通过对比墓葬形制特征、壁画题材类别可以肯定,此次发掘的两座元代砖室壁画墓,墓葬形制与宋金时期北方中原、山西、河北地区的砖雕仿木结构砖室墓一脉相承,但已经明显简化、衰落。M1、M3 墓室转角简化的仿斗拱造型和分隔墓室、墓顶的仿木檐枋即是力证。M1墓室转角处简化的仿斗拱造型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围堡村元代壁画墓 (1296 年) 中“墓角顶”几乎相同。壁画内容中的“进酒图”“庖厨图”“奉茶图”“直棂窗”等也与这些地区元代墓葬壁画题材高度重合,画面布局体例相似。M1墓室顶部的壁画内容仙鹤、祥云等图案与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1339 年) 的云鹤图案近似。M3北壁的董永孝子图与邢钢元墓东壁、河北涿州元墓西南壁所绘仙女腾云而起、董永仰面哭拜的场面相似。

M1壁画“孔雀牡丹图”、张良历史故事图等墓葬壁画内容为国内墓葬壁画中首次发现。这些壁画内容表现了墓主人追求“富贵平安”“功成身退”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孝道”伦理观念,对于研究元代社会背景下,北方中原地区汉族士绅阶层的价值追求、文化思想、生活伦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鉴于 M1 壁画墓的重要历史、艺术价值,为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的帮助指导下,经焦作、沁阳文物保护单位多方协调,现已将 M1 墓室主体搬迁至沁阳市博物馆异地保护,为下一步保护、展示、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

本文由本刊编辑部提供,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5年第1期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