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资料:解码藏学研究的视觉密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6:24 1

摘要:在青藏高原的雪山圣湖之间,时光的褶皱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多元密码。当镜头对准这片神奇的土地,每一格影像都在诉说超越文字的文明叙事——它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时的庄严神情,是古格宣舞面具上凝固的千年沧桑,是复兴号穿越雅鲁藏布江

作者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研究员 肖维霖

在青藏高原的雪山圣湖之间,时光的褶皱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多元密码。当镜头对准这片神奇的土地,每一格影像都在诉说超越文字的文明叙事——它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时的庄严神情,是古格宣舞面具上凝固的千年沧桑,是复兴号穿越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流动光影。作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鲜活样本,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沧桑巨变,在影像资料中凝结为可触摸的历史肌理。这些由像素与光束编织的视觉档案,不仅是对雪域高原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更是解码藏学研究的秘密钥匙——它们以直观的时空切片重构历史记忆,以技术赋能激活文化基因,在国际话语场中建构真实立体的中国叙事,最终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跨越维度的认知图谱。

2025年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作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典范,西藏在过去一甲子的岁月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和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影像资料(包括静态摄影、动态影像、遥感数据及数字化档案等)不仅客观记录了西藏的社会变迁,更因其直观性、实证性和可重复验证性,逐渐成为藏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类型。在数字化时代,影像资料的价值愈发凸显,成为研究西藏社会变革、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影像文献的历史景深:文明脉络的视觉补遗

历史曾被人说成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是因为文字可以不断地改写历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却终于使得许多历史真相和丰富的侧面保存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影像可以说是形象的历史,它将逝去的一切定格为一个个永恒而真实的瞬间,让我们在温故中重新打量历史,重新认识我们原先自认为已经认识或熟悉的人和事。

相较于传统文献史料,影像资料具有独特的时空定格特性,能够记录历史变迁,见证发展成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馆藏的缩微胶片为学者查阅年代久远的《人民日报》《西藏日报》等报刊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利用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影像,如《丰功伟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特展》中的格达活佛相关照片、1959 年给解放军送信被叛乱分子挖去双眼的布德的照片,以及民主改革中桑登分到土地的照片等,直观地展现了西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同时还发挥了公众教育职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还收藏了康噶・崔臣格桑教授捐赠的上世纪90 年代进藏调研影像资料,以及出版的《喜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寻》一书中收录的 3000 多张展示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的照片等。西藏档案馆收藏的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历史照片与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影像对比,直观展现了西藏基础设施、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研究者提供了封建农奴制与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直观视觉证据。此类第一手影像材料有效弥补了文字记载在空间再现方面的局限性。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影像资料真实记录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又如纪录片《西藏今昔》等作品,通过影像叙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西藏60年来的沧桑巨变。

(二)政治文明的影像档案:制度实践的视觉注脚

西藏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在影像中呈现清晰脉络。1965年自治区成立大会的新闻纪录片中,有三组镜头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一,藏族代表手持藏汉双语选票庄严投票,票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烫金字体与选民指尖的老茧形成质感对比;其二,会场上并列悬挂的五星红旗与“团结建设新西藏”标语,凸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宪法属性;其三,时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华的讲话影像,同步呈现藏语同声传译的字幕画面,见证了语言平等政策的早期实践。镜头捕捉的不仅是瞬间,更是文明转型的基因密码,此类影像构成了“制度可视化”的研究样本。

(三)经济腾飞的视觉史诗:跨越发展的时空切片

影像资料对西藏经济变迁的记录,呈现出从“抢救性记录”到“发展性叙事”的转变。1978年羊八井地热电站建设影像中,轰鸣的钻机与建设者裹满尘土的笑脸,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西藏工业探索的缩影;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纪录片《天路》,以航拍镜头展现列车穿越可可西里的震撼场景,单镜头中藏羚羊迁徙与钢铁巨龙并行的画面,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经典意象。至2021年拉林铁路开通,4K航拍视频精细呈现复兴号穿行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细节——隧道壁上的藏式吉祥纹样与车内智能供氧系统的对比镜头,隐喻着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数据层面,影像中的城市天际线更迭增添说服力。1980年拉萨市区最高建筑为3层藏式楼房(影像中布达拉宫背后仅有零星低矮建筑),而2024年纳金路CBD的摩天大楼群影像,与同期GDP突破2764亿元的数据形成视觉-数字互证。

(四)文化传承的影像基因:从濒危抢救到创新再生

西藏文化包含藏语言文字、藏传佛教、唐卡绘画、藏医药、藏戏、格萨尔史诗等独特元素,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西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影像记录的复杂性,而西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展现了从“被动保存”到“主动创造”的完整链条。

非遗保护的影像考古是濒危文化的抢救性记录。例如,被誉为“东方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其传承保护有助于延续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2022年西藏大学藏学研究所(珠峰研究院)启动《格萨尔》录制工作,通过4K超高清技术对格萨尔史诗演述进行的全息记录,为研究藏族口传文学提供了范式样本。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文化普查堪称西藏非遗保护的“影像考古”工程。当时,阿里地区文化工作队用16mm摄影机记录的古格宣舞,成为这一千年舞种的“基因档案”。影像显示,舞者身着的金丝锦缎藏袍(局部绣有古格王朝徽记)、头戴的“江噶尔”面具(双眼处留有观察孔的独特设计),与今日舞台上的演绎形成鲜明对比——2020年国家级传承人卓嘎的数字化记录中,团队采用8K摄像机捕捉其手指颤动的细节,配合动作捕捉技术生成三维模型,实现了从“影像记录”到“数字孪生”的升级。从非遗普查影像中,经数字化处理的部分资料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可以初步提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服饰纹样特征。这些可视化数据与传统田野调查资料形成互证,为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图像学佐证。这种从“原生态记录”到“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体现了西藏文化保护的深层逻辑,那就是不把文化放进博物馆冷库,而是让它在数字熔炉中淬炼新生。

(五)脱贫攻坚的人类学镜头:一户一镜头的史诗建构

“脱贫攻坚”主题影像开创了藏学研究的新范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村的变迁被记录为“一户一档”的影像志。2013 年:建档立卡户次仁家的土坯房影像,墙面裂缝中漏进的光线勾勒出昏暗室内的酥油茶壶与缺角的《格萨尔》抄本;2018 年:光伏新村搬迁影像,次仁女儿在新居内用智能手机观看藏语版《厉害了,我的国》;2023 年:电商直播影像,次仁妻子对着手机镜头展示手工编织的氆氇,身后的智能屏实时显示订单来自全国23个省份。这类微观叙事突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宏大框架,有人说:“手机镜头里的脱贫故事,比GDP数字更能揭示发展的温度。”每个脱贫村1张今昔对比的照片,构成了“精准扶贫”的视觉辞典。

(六)国际话语的影像突围:从文化他者到主体叙事

西方对西藏的影像叙事曾长期被“东方主义”滤镜主导。1921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拍摄的珠峰影像,将西藏塑造为“神秘的地理边疆”;1997年好莱坞电影《西藏七年》则延续了“香格里拉”虚无缥缈的想象。中国学界和传媒界的影像实践,正是对这种扭曲叙事的系统性回应与有效驳斥。如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打造的《援藏故事》,展现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西藏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历史过程,感知西藏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成就,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响应号召投身高原,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积极贡献的感人事迹。《第三极》《西藏天空》等,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向世界展示西藏的发展成就和民族文化。纪录片《辉煌中国》的第四集《绿色家园》让我们直观感受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的改善和对动物的保护,见证了生命永续的奇迹在阿里地区不断发生。2023 年《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立法调研影像中,基层群众围坐讨论的场景,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新时代聚焦法治进步的影像则体现了我国在西藏地方治理政治文明的见证。这些影像既是反驳谣言的视觉证据链,也体现了公共外交的影像新机制,标志着西藏影像话语权的根本性提升。

实践证明,影像资料在藏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既是雪域高原自然环境的光影投射,也是社会变革的刻写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工具。当1951年的和平解放影像与2025年的VR课堂画面在数字档案中相遇,当古格宣舞的原生态记录与藏戏的元宇宙演绎形成对话,影像早已超越“史料”的范畴,成为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在这个意义上,解码影像资料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光影和定格中寻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密码,是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构建属于新时代的西藏叙事。影像资料不仅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西藏发展进步的真实见证。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西藏的历史与现状,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西藏。未来,随着量子成像、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发展,影像资料必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国藏学话语体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西藏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