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很多企业搭建产销看板时,计划达成率、库存周转率、交付天数等数据列了十几项,结果高管会上,生产指责销售预测“拍脑袋”,销售抱怨供应链“拖后腿”,库存积压和订单流失却同时发生……
每个制造企业老板最头疼的三个协同难题:
生产计划怎么跟上市场波动?库存积压为何越控越多?交付周期到底卡在哪一环?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产销协同的指标里。
但很多企业搭建产销看板时,计划达成率、库存周转率、交付天数等数据列了十几项,结果高管会上,生产指责销售预测“拍脑袋”,销售抱怨供应链“拖后腿”,库存积压和订单流失却同时发生……
今天我就从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实战经验中提炼出一套可落地的方法论,系统拆解产销协同的五大核心模块与执行框架,用数据穿透产、供、销全链路,让每个指标都指向精准调控的行动方案。
上个月,我们公司生产计划达成率84.29%,意味着近16%的订单未按计划完成;交付天数38天,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天;需求预测准确率83.3%,看似数据不错,但仍然有17%的偏差直接导致库存积压1424件,缺料比例高达12%。
这些数据背后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生产与销售长期“各自为战”。
1.销售端:计划达成率低,说明生产端无法快速响应销售需求;
2.供应端:交付天数长,反映供应链响应速度滞后;
3.生产端:预测偏差叠加库存积压,暴露资源错配的隐性成本。
产销协同的价值,正是通过数据打通产、销、供全链路,让企业从“救火式应对”转向“主动式调控”。通过实时监控库存水平、供应商准交率,提前预警缺料风险;结合需求预测准确率优化排产计划,压缩交付周期。
简单来说,产销协同用数据打通部门墙,让生产计划、采购备料、库存策略与市场需求动态咬合,避免“产了卖不掉、要卖产不出”的恶性循环。
下面我们直接看这张做好的产销协同执行看板,逐一拆解需求与计划、生产执行、供应链协同、库存管理和客户导向5大类产销协同核心指标,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产销协同的可以看一下。
这张看板是借助低代码数据分析工具FineBI制作的,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修改参数,快速搭建产销协同可视化看板,帮助管理者实时了解生产进度、库存状态和销售业绩,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模板下载地址无偿分享给大家:https://s.fanruan.com/5i9k2(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图中需求预测准确率为84.29% ,呈下降趋势(↓12%) ,说明对市场需求的预估存在一定偏差,且准确性在降低。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优化需求预测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减少因预测不准导致的生产过剩或不足。
计划达成率83.3% ,呈上升趋势(↑14%),表明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在改善;质量合格率95.57% ,呈下降趋势(↓14%),反映产品质量控制出现下滑;交付周期为38天,呈上升趋势(↑12%),说明产品交付时间变长。需要持续巩固计划达成率提升成果,同时加强质量管控措施,查找质量下降原因并解决;分析交付周期变长因素,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保障按时交付。
供应商准交率94.32% ,呈上升趋势(↑9%),说明供应商按时交货情况良好且在进步,物流准时交付率未体现。需要维持与优质供应商合作,进一步优化供应商管理体系,可适当拓展优质供应商资源;对于物流准时交付率,需建立监控体系,保障货物运输环节顺畅。
库存水位1424件,呈上升趋势(↑12%),库存周转率未体现,推测库存有积压风险。库存趋势图显示库存金额有波动。需要根据需求预测和销售情况,动态调整库存策略,降低库存积压;通过优化采购、生产节奏,提升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客户满意度未体现,产销率可从销售达成趋势和生产达成趋势综合分析。销售达成率97.63% ,生产达成率99.06%,两者较为接近,但需结合市场需求规模判断是否产销平衡。建议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客户满意度数据;基于销售和生产达成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规模和节奏,确保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避免过度生产 。
了解了产销协同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指标后,接下来带大家看看如何从数据准备开始,一步步制作出最终看板的。
明确看板要展示的关键指标,如计划达成率、需求预测准确率、库存水平等;确定受众及使用场景,以便后续设计符合需求的看板。
(1)数据采集与接入:从ERP、CRM等系统或Excel、CSV文件,以及API接口获取产销相关数据。在FineBI中,通过JDBC连接关系型数据库配置数据源导入数据表;利用大数据平台连接器接入大数据;上传文件解析数据;通过HTTP请求从API获取外部数据 。
(2)数据清洗转换: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重复值、异常值;进行格式、单位、编码转换等;合并多个数据源数据,形成统一视图。
(3)数据建模:运用FineBI支持的星型模型、雪花模型等方法,构建适合产销分析的数据模型。
(1)规划结构:在FineBI看板设计工具中,合理安排标题、图表、筛选器等位置和大小,如将核心指标置于显眼处。
(2)确定图表类型 :依据数据特点和展示目的选图表。如用折线图展示销售/生产达成趋势;用柱状图对比不同区域业务数据;用饼图呈现库存结构占比等。
(1)添加组件:在布局对应区域添加组件,选中业务包及数据集后创建。
(2)配置数据:以订单漏斗模型为例,将订单状态维度拖至相应位置,指标拖入对应区域,设置图表样式。
(3)设置交互:添加筛选功能,方便用户筛选数据;设置钻取,点击数据点查看详细信息;添加联动,一个图表操作联动其他图表数据展示。
(1)数据更新:定期更新数据源,保证看板数据及时准确。
(2)看板优化:根据业务变化和用户反馈,持续优化调整看板。
(3)版本管理:记录看板历史版本,方便追溯恢复。
产销协同执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数据统计的过程,它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定位原因并制定策略的过程。以下是三个递进延伸的战略路径:
(1)关注订单状态:实时跟踪订单从下单到支付等各状态转化情况,分析各环节耗时及转化率。
(2)预测需求:依据订单漏斗中不同状态订单数量及趋势,结合历史数据,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实际需求,为生产计划制定提供参考,避免生产过度或不足。
(1)平衡生产、销售与库存:分析图表中生产、销售、库存的动态关系。若生产增长但销售未同步跟上,库存积压风险增大,需及时调整生产节奏,减少产量或拓展销售渠道;若销售增长而生产供应不足,要评估产能瓶颈,考虑加班生产、增加设备或外协加工等方式提升产能。
(2)优化资源配置:根据PSI分析结果,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如库存水平较低且销售预期增长时,提前安排原材料采购、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等,保障生产顺利进行。
(1)库存监控与预警:密切关注在库和在途成品库存数量,设置安全库存阈值。当库存低于安全值,及时提醒采购和生产部门补货;库存高于警戒水平,销售部门加大促销力度,或与客户协商提前交货,降低库存成本。
(2)物流与交付管理:依据在途库存数据,与物流商紧密协作,优化配送路线和运输方式,确保产品按时、完好送达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
产销协同的本质是建立"市场波动-生产响应-供应链适配"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订单漏斗模型实时追踪转化率、运用PSI分析平衡产供销三角关系、基于库存预警实现资源精准调控,企业不仅能将计划达成率提升至95%以上,更将构建起快速响应市场的敏捷体系。当计划达成率、库存周转率等指标在看板上实时跳动时,协同已经从口号变为可量化、可追踪、可迭代的运营常态。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