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年轻妈妈,攥着孩子的检查单,眉头紧锁地问:“医生,孩子才8岁,怎么就感染幽门螺杆菌了?是不是我传染的?会不会得胃癌?”她的声音颤抖着,仿佛手里拿的是一张“癌症判决书”。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在诊室上演。
前几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年轻妈妈,攥着孩子的检查单,眉头紧锁地问:“医生,孩子才8岁,怎么就感染幽门螺杆菌了?是不是我传染的?会不会得胃癌?”她的声音颤抖着,仿佛手里拿的是一张“癌症判决书”。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在诊室上演。
从医十余年,我见证了人们对幽门螺杆菌(HP)的态度从“漠不关心”到“谈菌色变”的转变。早年间,患者因腹痛来做胃镜,若查出HP感染,大多摆摆手:“不就是胃里有细菌嘛,不痛了就不用管。”如今,却有人举着手机里的科普文章冲进诊室:“医生,我体检HP阳性,必须立刻杀菌!否则活不过十年!”
这种焦虑,像极了育儿圈,明明是一道医学题,硬是被社会情绪裹挟成了心理战。
那些被HP“绑架”的生活
曾有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反复嗳气就诊,HP检测阳性。他听完诊断后,当场崩溃:“我完了!我爸就是胃癌走的,这菌肯定遗传!”他拒绝治疗,理由是“抗生素伤肝伤肾,不如等死”。后来,我花了半小时解释,“HP致癌风险≠必然患癌”,他才半信半疑地接受治疗。三个月后复诊时,他笑着说:“现在吃嘛嘛香,早知道不自己吓自己了。”
还有一位20岁的女孩,在某平台刷到“HP致癌”的视频后,连续半年跑遍各大医院,反复要求做胃镜和杀菌治疗,甚至自行网购四联药物。最终因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腹泻不止。面对她,我既心疼又无奈。
十年前,门诊的HP感染者以中老年为主,症状多表现为慢性胃炎、溃疡病。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体检发现HP阳性而来就诊。这背后,既有检测手段普及的功劳(如便捷的C13呼气试验),也折射出健康意识的提升。但另一组数据却令人担忧:我国HP感染率仍高达40%-60%,且耐药率逐年攀升。
过去,我们依赖胃镜活检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如今非侵入性检测已成主流。治疗上,标准四联疗法仍是基石,但面对克拉霉素耐药率超50%的现状,个体化治疗方案逐渐成为共识——比如根据地区耐药谱调整抗生素,或延长疗程至14天。
杀菌,过度与不足皆有害
在HP门诊,我常遇到两类人:一类把杀菌当“切阑尾”,认为一刀下去永绝后患;另一类则视抗生素如洪水猛兽,宁可“与菌共存”。
一位60岁的阿姨曾质问:“我感染HP三十年了,胃不痛不痒,凭啥要治?”我反问:“您抽烟三十年没得肺癌,就能说抽烟无害吗?”HP的狡猾在于,它可能默默腐蚀胃黏膜数十年,最终演变成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而另一头,一位健身博主坚持“自然疗法”,每天喝大蒜汁、生吃西兰花,结果胃痛加剧——这些食物或许能辅助抑菌,但永远替代不了规范治疗。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庭传播焦虑”。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感染后,自责不已,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其实,HP主要通过共餐传播,但感染不是末日。与其互相指责,不如全家一起检测、共同治疗。
在科学与共情之间找平衡
作为医生,我始终秉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证据,二是尊重感受。
医学上,我们明确HP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根除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但对于无症状的儿童、老年人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疗需权衡利弊。
心理上,我理解患者的焦虑。这个时代,健康信息爆炸式增长,但碎片化的知识反而让人更恐慌。因此,我常对患者说:“HP就像你胃里的一个坏邻居,赶走它需要策略,但没必要放火烧了整个房子。”
最近,那位曾因HP焦虑到失眠的年轻妈妈发来消息:“孩子复查转阴了,我煮了公筷,火锅庆祝!”配图是一家人举着筷子大笑的照片。
上周还有一位复查的患者让我印象深刻。他曾是“HP恐惧症”重度患者,家里碗筷每周高温蒸煮。如今却笑着说:“听了您的建议,全家一起治疗,现在周末照样吃烧烤——当然,用公夹!”
看着他手机里全家举着公夹烤肉的视频,我突然想起希波克拉底的话:“医学的艺术在于,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医学的意义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帮助人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放下焦虑,理性应对,或许才是最好的“抗菌药”。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陈慧敏
【陈医生四句真心话】
1. 定期检查,但不必草木皆兵
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者建议筛查HP;普通人群无需年年检测。
2. 杀菌要彻底,但别自己当医生
四联药物确实可能引起口苦、便秘等副作用,但擅自减药或停药只会培养“超级细菌”。
3. 分餐不是矫情,是温柔的保护
一双公筷、一碗分餐,能阻断HP传播,也是对家人健康的负责。
4. 胃癌防控是场“综合战”
戒烟限酒、少吃腌渍食物、保持好心情——这些和杀菌一样重要。
栏目编辑:郜阳 文字编辑:左妍 图片来源:黄兴摄
来源:兰儿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