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巍峨矗立的燃灯塔到铭刻岁月的通州古城墙遗址,从思想先驱李卓吾墓到漕运地标大光楼,蒙曼教授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四期小视频单条点击率过万,她用学者特有的历史纵深感与人文温度,将通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故事娓娓道来。四期精心策划的内容串起了千年漕运文脉,完成了一场跨越
从巍峨矗立的燃灯塔到铭刻岁月的通州古城墙遗址,从思想先驱李卓吾墓到漕运地标大光楼,蒙曼教授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四期小视频单条点击率过万,她用学者特有的历史纵深感与人文温度,将通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故事娓娓道来。四期精心策划的内容串起了千年漕运文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文化解码。日后,蒙曼教授也会继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更新,将通州的千山万水传播给观众。
情牵桑梓
在近日开幕的开漕节期间,蒙曼“沿着大运河看通州”系列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在这位宣传大使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越来越多的观众从全新视角重新认识北京东部这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千年之城。
蒙曼与通州的缘分始于家庭,父母退休后便定居通州梨园,从此,通州成为了她心中温暖的港湾,是她无论走多远都心心念念的家。“通州是我来北京后第一个真正落脚的地方,也是我父母长期生活的地方,而我的祖籍河北大厂距离通州也只有一河之隔,通州就是我的家。”这份深厚的情感羁绊,让蒙曼对通州的一切都充满了热爱与关注,而通州大运河,无疑是她眼中通州最为璀璨的明珠。
蒙曼眼中的通州,有着独特的形象气质。“首先是‘通达’,通州不仅有南北走向的大运河这条水路通道,还有东西向连接北京与清东陵的陆路通道,是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通州也是一座“大气”的城市。从古代的“一京二卫三通州”到如今成为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其发展成果不仅属于通州,更属于北京、属于全国乃至世界,有着广阔的发展视野。蒙曼用“涵容”来形容通州,“大运河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通州的美食、人文都体现了这种包容性。大顺斋点心来自南京,路菜饹馇饸沿着运河流传至此,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汇聚在通州,共同建设这座城市,彰显了通州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运河是通州的根,没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就没有通州城。”在蒙曼看来,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水上动脉,是通州的根脉所在。回溯历史,通州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早在西汉时期,通州最早的行政建制路县建立,便凸显了其道路属性。后来金世宗将其改名为通州,“漕运通济”之意更是点明了它与大运河紧密相连的关系。大运河宛如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北京,一头连着江南,南北物资通过它得以顺畅流通。在古代,漕粮运输是重中之重,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第一批漕粮进入京仓,这一重要时刻催生了开漕节。彼时的通州城,万舟骈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元朝文人贡奎的诗句“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彻夜好风吹晓霁,举头红日五云边”,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漕船抵达的壮观景象。
充满自豪
“1400年不变的地标,看到燃灯塔您就知道通州到了。”春色宜人,众人跟随着蒙曼的脚步一同来到燃灯塔下,起风时塔身屋檐上悬挂的铃铛叮叮当当,一片梵音欢唱。蒙曼侃侃而谈,眼中充满了自豪。“此塔虽名为燃灯塔,但其实它从未燃过‘灯’,它供奉的是燃灯古佛的舍利子,从古至今多少人南来北往因此塔认识了通州,可以说这座塔给很多人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灯’。”
玲珑宝塔13层,这里是塔基,仰莲之上是塔身,还有424尊小佛像,十分庄严。燃灯塔与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为伴,形成了大运河畔独具特色的壮丽景观。“一座小小的院墙之内三教合流,这是通州作为大码头的特征——融会贯通,美美与共。”蒙曼说,大运河已然成为通州的象征,是人们心中识别通州的鲜明标志。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一出自天津才子王维珍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人们远远望见燃灯塔便能认出通州的情景。其实,在此之前,乾隆皇帝去拜谒清东陵时也曾写下“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的诗句。几百年间,无数的船工、客商、艺人、举子,在大运河上远远看到这座高高耸立的燃灯塔,心中便涌起对通州、对北京的期待。如今,这份期待依然存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和旅行者,在看到燃灯塔的那一刻,也会被通州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燃灯塔和大运河,成为了通州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与热爱。
沿着大运河的脉络,通州城逐渐崛起。最初,人们贴着运河修筑土坝和石坝,用于漕粮卸货,围绕粮仓建起城墙,形成了通州老城的东城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粮仓扩建,西城部分也随之诞生。通州城依河而建,宛如一艘巨大的船,而城北面的燃灯塔,恰似船头的桅杆,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迁。那句流传甚广的民谣“通州城,好大的船,燃灯宝塔做桅杆。鼓楼的舱,玉带河的揽,铁锚落在张家湾”,正是通州与大运河紧密关系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大运河还在历史的进程中孕育了北京城和天津城,“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不仅体现了通州重要的地理位置,更是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通州城的诞生与发展,它是通州城市之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通州人。
“很明显,现在咱们所熟知的这些通州城的地标都是跟着运河来的,波澜不惊的大运河不仅崛起了通州城,漂来了北京城,还在河海交汇处成就了天津城,这就是老话儿说的一京二卫三通州,也是现在国家部署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渊源。”蒙曼说。
大运河不仅是通州城市的物质根基,更是通州的灵魂所在。它赋予了通州独特的码头文化和人文气质,塑造了通州儿女的精气神。在刘绍棠先生的小说《蒲柳人家》中,主人公何大学问见多识广、一丈青大娘热情仗义、何满子机灵通透,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正是通州儿女的真实写照。蒙曼指出,“通州儿女的精气神就是大运河带来的码头风范,开放、包容与豪爽。”
通州西海子公园内,安葬着明末大思想家李贽。李贽是福建泉州人,因思想离经叛道遭受迫害,76岁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刎而死。通州文人马经纶先生冒着巨大风险将其安葬在通州,这份义薄云天的豪情与侠气,是通州精神的生动体现。
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与美食。通州人过年爱吃的饹馇饸,本是大运河上的路菜,由绿豆面摊成煎饼卷起来油炸而成,便于保存和携带,沿着运河流传到通州并扎根。点心匣子中装的大顺斋点心,与稻香村一样,都源自南京城的南点。这些美食在通州落地生根,相互融合,体现了通州的包容与融会贯通。“这就叫作融会贯通,美美与共,这也是通州的精气神儿。”蒙曼认为,大运河就像一位无形的文化使者,将南北文化汇聚于此,滋养出独特的通州文化,让通州在精神层面变得丰富多彩。
独到解读
今天的通州城,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任务中,再次乘势焕发新生。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在运河畔巍然屹立,宏伟壮观。场馆内,“通州榜样”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社会文明风尚。在日前通州榜样的颁奖典礼上,蒙曼作为通州形象宣传大使站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讲述着她与通州这座千年之城的不解之缘。
蒙曼用“春风风人,春雨雨人”来形容社会文明风尚的作用。“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蒙曼用一首诗《风》来阐释,“这就是风,就像风能够影响万物生长一样,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社会文明风尚在副中心吹起,“一枝塔影认通州”中的燃灯古塔,便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成为了社会新风的象征。作为城市副中心和首善之区,这是无比重要的荣耀,代表着在物质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蒙曼看来,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通州应推崇的社会文明风尚与刘绍棠先生笔下《蒲柳人家》中的人物形象紧密相关。像“何大学问”身上的侠肝义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生动的体现,如北京大运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防水工人夏建立跳水救儿童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一丈青大娘”的热情泼辣,也在区财政局干部秦春增资助失学儿童的善举中得以传承,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与热心。而“何满子”旺盛的生命力,则象征着蓬勃发展的新动力,小米汽车工厂冲压车间主任胡彦固、华夏银行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行包佳寅等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为通州的发展注入活力。蒙牛乳业员工赵增权捐献造血干细胞,并将其视为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通州所倡导的社会文明风尚的生动诠释。
如今,通州大运河在新时代背景下,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开发成为重要任务。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让河水更加清澈,两岸风景更加秀丽。同时,一系列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项目纷纷落地,如建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修复古码头、古街巷,重现当年的繁华景象。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为通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通州大运河的魅力,促进了通州经济的发展。
蒙曼与通州大运河之间的故事,是个人情感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的生动篇章。她对大运河的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条古老运河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新时代,大运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在蒙曼这样的文化传播者的助力下,它将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副中心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