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全国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保山3个典型入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8:01 1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通过中共保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等多家单位积极推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通过中共保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等多家单位积极推荐,我市有3个典型入围。其中,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入围2024年度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守护腾冲家园净土“蚂蚁在行动”志愿服务队、龙陵县木城乡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入围最佳志愿服务组织。01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名称: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

负责人姓名:蔡文辉

村(社区)志愿者人数:293人

志愿者中党员人数:58人

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16%

村民(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比例:71%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习语润边寨”志愿服务项目、“云端守护”志愿服务项目、“火塘+”志愿服务项目

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猴桥村志愿服务队、“习语润边寨”志愿服务队、“云端守护”志愿服务队、古道勇行志愿服务队、致富能手志愿服务队、魅力边寨志愿服务队、火塘传声志愿服务队、“玛咪拉瓦”志愿服务队、“撮基帕”志愿服务队

主要事迹

猴桥村紧扣国家“兴边富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立足“边境、口岸、民族”三位一体特色,创新构建“党建领航·三边共融”志愿服务模式(固边、润边、兴边),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破解边境治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协同难题,努力打造“边关美、边防固、边民富”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标杆。

党建引领,抓实阵地建设与队伍创建,形成“云端守护”“习语润边”“志愿兴边”的“三边共融”志愿服务模式。猴桥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5公里,辖区内有南3号、南4号界碑,是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所在地,辖1854人,其中傈僳族1804人,占比达97.3%。猴桥村党总支牵头制定实施《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强化志愿者培训指导,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发动辖区返乡干部、乡贤能人、学生群众等293人,成立9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项目47个,服务时长7719.29小时,猴桥村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率先通过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验收。

志愿引擎,跨境双语讲好三个故事,促进边疆团结共进。一是“云端守护”,讲好界碑故事。以强边固防为主题,成立“云端守护”志愿服务队,发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的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军警、民兵、群众,开展“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活动158次,有效应对了“缅北战事”对猴桥边境的影响,实现了边境无大事的目标,共同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二是“习语润边寨”,讲好国门故事。“习语润边寨”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开展理论宣传,通过“火塘+理论宣讲”的形式,以挂村领导讲理论、宣政策,村支书讲村情民意、谈贯彻落实,技术人员说产业技术、讲发展故事,用“双语”(汉语、傈僳语)乡音土语“传声”,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深入群众家中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143场次,涉及群众18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坚定边境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三是“玛咪拉瓦”,传承优秀文化。“玛咪拉瓦”志愿服务队,以传承上刀杆、下火海、跳嘎、三弦舞、射弩等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傈僳三弦舞”“爱国戍边刀杆文化节”等活动195次,各族群众聚在一起,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傈僳族刀杆节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国门新村3A级景区,10余名志愿者走进“傈僳族民俗文化展示馆”担任讲解员,向20多万游客讲述了边境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幸福生活。

文化戍边,志愿服务促进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猴桥村志愿服务队,把志愿服务活动和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完善村规民约为抓手,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40条,提倡传统礼俗、反对陈规陋习;广泛开展扮靓幸福村寨、走进国门新村、画出幸福生活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辖区群众感受从贫困村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蝶变;“古道勇行”“撮基帕”等志愿服务队,分别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种子播撒在“界碑旁、边境上、国门中、火塘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志愿服务的理念深植群众心中,用“志愿红”扮靓了“边境蓝”。

猴桥村以“三边共融”模式打破边境治理“孤岛效应”,通过志愿服务将党的理论“译”进民族心坎、非遗“活”在国门一线、共富动能“燃”在界碑之畔,探索“边疆美、边防固、边民富”的边疆志愿服务路径。

02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组织名称:云南省保山市守护腾冲家园净土“蚂蚁在行动”志愿服务队

成立时间:2019年12月

组织中志愿者人数:164人

志愿者中党员人数:13人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13540.62小时

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82.564小时

经常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占组织中志愿者人数比例:69%

组织负责人:沈菡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叠加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公益志愿活动

主要事迹

云南腾冲毗邻缅甸,民族生活与自然和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志愿服务队为永续良好生态,倡导人人是环保践行者、播种机,秉承“奉献、友爱、互动、友善”的志愿精神,扎根环保志愿服务,负责人沈菡荣获2023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荣誉。志愿服务队成员共572位,管理成员共7名,其中党员3名;核心志愿者30名,其中党员10名。管理层负责计划共创实施方案、志愿者管理、平台维护运营等,制定基金使用办法及规定、志愿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宽进宽出原则,规范构建大小团队组织活动。

开展志愿者生态观念交流共学与行动网络平台搭建项目。项目周期2年,资金35.6万元,行政、财务审批监督和执行审批报账、资金使用监管均规范。志愿者秉着生活者即环保者,消费即污染源,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衣、食等环节,把气候变暖、垃圾、水污染、消费等作为切入点反思,在自然中建立自然与人科学保护关系;引领更多人行动,平台一期项目按时完成团建、赋能志愿者、以评促学、修正等建设,项目终期评估审计均顺利,二期正在申报中。

响应《“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号召,开展认领龙川江为母亲河,实施河流守望者项目。依托巡河宝坚持多元化叠加开展巡河、河流测评、净滩、净山、垃圾分类减量、绿色低碳、环保酵素净化水源、酵素农法、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活动;开展“蚁诚温暖”助力滇西抗战纪念、关爱困境家庭、流浪猫狗救助,人人争当“河小青”等活动。现已开展105个项目,人均自理100元/场;52场1004人净滩;15场600人徙边捡净山环保;5场400人生物多样性保护;21场乡村振兴酵素农耕探索;5场400人读书会;垃圾减量回创培训3000人,做酵素35000公斤并送酵下乡;走访老手艺人25次;对300人化肥农药使用的危害与防护培训5次;共创六个“第一”活动:将酵素制作与农耕引入家庭农场、建立零废弃森林保护与经营可持续探索群、生态农业种植产品无缝交换平台、“二次元”二手物品转换赠予群、流浪猫狗救助基地;认领本土野生动物保护。

邀请专家赋能志愿者,作为节点具有辐射能力,起到示范作用;联合乡镇、村民三位一体开展“小而美”行动,相互提高认识和态度;电台绿水青山看云南录播沈菡《她和她的“蚂蚁在行动”志愿服务队的那些事儿》;在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及环保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交流;杨燕秋在市文明办作《倡导绿色理念变废为宝》讲座;2024年6.5世界环境日昆明展播“蚂蚁在行动”志愿服务队垃圾减量和运用系列活动,各级政府部门对其志愿工作的肯定,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03“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推荐表

组织名称:龙陵县木城乡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

成立时间:2021年5月18日

组织中志愿者人数:99人

志愿者中党员人数:65人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8934.93小时

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90.25小时

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占组织中志愿者人数比例:72.73%

组织负责人:杨蓉蓉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木城之子、国门宣讲团、木城“兵阿妈”等志愿服务项目

主要事迹

边疆沃土育新苗,党建引领固根基。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边境线长19.71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比42.72%。木城乡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嘱托,成立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团队秉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服务固边”理念,探索边疆治理新路径,绘就“边疆红”志愿服务品牌。

制度筑基强筋骨,治理体系现代化。党建引领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边疆治理注入强劲动能。一是组织架构规范化。构建“1+3+N”志愿服务体系。以乡党委为核心,组建强边固防、理论宣讲、双拥共建3支分队,吸纳99名骨干形成多元矩阵。出台《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推行积分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二是队伍能力专业化。针对边境需求,培育11名“双语宣传员”、12名“双拥能手”,打造强边固防队、国门宣讲队、双拥服务队三支专业化队伍。三是资源保障长效化。建立“党政支持+社会参与”保障机制。通过财政专项、项目资金和公益基金确保长效运作。

品牌矩阵树标杆,边疆治理见真章。以“巡防+宣讲+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为核心,打造三大品牌项目。一是“木城之子”织密平安网。组织干部、老党员开展边境巡逻200余次,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带动2000余户参与群防,三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3个村获评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木城村跻身市级“平安村(社区)”。二是“国门双语宣讲团”润民心。以“火塘会普法”“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双语宣讲2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助力老满坡成功创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行政村实现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全覆盖。三是“兵阿妈”双拥促融合。以党的二十大代表郭玉琴为主体,依托“青年之家”打造边境思政课堂,联合驻木部队开展国防教育30余场。建立军功表彰、新兵关怀机制,组织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举办文体活动、健康咨询等拥军服务60余次,走访慰问军属家庭30余户,架起军民连心桥。“兵阿妈”志愿服务项目获市级文明实践项目大赛铜奖,木城乡2022年、2023年连续被评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石榴花开别样红,边关月明映初心。三年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服务群众超万人次,事迹获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在队伍带动下,党员群众成为疫情防控、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返乡戍边”的一员,在踏边巡逻、渡口升旗等活动中践行青春使命。如今木城乡实现民族团结与强边固防双促进,呈现“平安和谐、军民共融”的新图景,生动诠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深刻内涵。

二审:杨冬燕三审:赵 剑终审:王 灿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来源:保山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