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元凶”名单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长期占据前三席位(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列)。
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元凶”名单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长期占据前三席位(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列)。
这种细菌引发的急性胃肠炎看似症状轻微,却因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隐蔽的传播途径,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无处不在的健康威胁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土壤、动物肠道中的常驻菌,它能在缺氧条件下迅速繁殖并形成耐热性的芽孢,这些芽孢能在高温、干燥等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存活。
当环境适宜时(如温度约为37℃),芽孢会发育成活跃的细菌并产生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毒素。约75%的感染病例与禽畜肉类相关,特别是炖肉、卤味、肉汤等。
(图片来自pexels)
临床表现有哪些?
食用被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后,通常会在2到36小时内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和腹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有时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一般不发热。
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在24-48小时内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发展为坏死性肠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流行特征和处理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较多;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污染食品的人群中。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与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衡者更容易发病。
感染后轻症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重症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血便、脱水、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预防的五大要点
1、保持清洁:包括饭前便后彻底洗手,保持餐具和厨房清洁,及时清理厨余垃圾。
2、生熟加工严格分开,使用独立砧板、刀具及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图片来自pexels)
3、食物充分加热灭菌。
4、合理存储:烹调好的食物及时食用,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冷藏冷冻食品需要经过再加热60℃以上方可食用。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