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 青城桢楠
外贸有新局,内需无新意。
中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两大担忧挥之不去,一是内需仍然没有起色,二是高科技争夺刚刚开始。
(图源:pixabay)
央行首次明确,加大货币供给,可能加剧通缩
最重要的价格指标,不见太多起色。
5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CPI数据,同比下降0.1%,环比有0.1%的轻微上涨。
具体看品类,食品价格下跌0.2%,非食品持平,消费品价格下跌0.3%,唯一上涨的是服务类价格,微幅上涨0.3%。
我们曾经写过,4月份的社零情况好于预期,但价格显示,消费依旧没有摆脱惯性。
一个让人意外且担忧的现象是,农村的消费开始弱于城市。2025年4月份,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农村的CPI都弱于城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社零增速还是CPI涨幅,农村的消费情况都好于城市。但从2024年底开始情况逆转,乡村消费开始放缓,这或许是经济传导到最下游的体现。
(图源:pixabay)
PPI的走势,证明工业领域通缩还在持续。据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发布的数据,4月份PPI同比下降2.7%,创2024年11月以来新低。环比下跌0.4%,和3月份环比降幅持平,续创年内环比增速新低。
统计局的解释主要有两点。
第一,国际输入性因素;第二,国内煤炭能源等价格因素。
其中国际输入性因素又内涵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下跌,另一方面是部分出口商品,比如汽车、计算机通讯、电子设备、家具等领域产品降价。
从海关总署等机构公布的数据看,3、4月份是抢出口,抢转口的高峰期,从不少媒体的报道看,中国出口企业似乎不存在降价行为,甚至因为被“抢”有抬价现象。
(图源:pixabay)
实际上,降价的企业可能并不在少数,统计局对PPI的解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线索。到底是内卷的外延,还是友好的协商呢?
也许都有。
央行破天荒从宏观角度,结合货币部门的实际感受,给出了对通缩的详尽看法。
5月9日,央行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执行报告》,报告一共六个专栏,在第六个专栏专门撰文分析物价——货币之间的关系。
央行认为,物价水平本质上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我国近年来一直是供强需弱,所以物价持续低迷。
央行没有给出需求侧太多的分析,和所有人的看法一样,认为消费信心不足,需求提振尚待时日。
在供给端,央行给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
央行认为,在短缺经济时代,投资驱动的作用整体是积极的,但在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投资带来的当期需求,最终会转化为更多的产能和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供需矛盾。供给多了,短期内市场又难以出清,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导致低效和无效供给。
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新兴行业同样存在传统产业已经出现的集中投入、大规模扩产,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图源:pixabay)
央行认为,从深层次看,当前局部领域供过于求,反映出市场机制存在一定失灵。
企业规模情结较为明显,部分企业主要依赖拼规模、抢份额,而不是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
多数人有一个“常识”,即货币增速高,必然带来通胀,或资产价格上行。可目前的情况是,房价不行,CPI也不行,M2增速可是不低。
对此,央行认为,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如果需求相对于产出上升,货币扩张对物价有明显的上拉作用,如果产出大于需求,加大货币供应,可能导致更多的新增产能和供给,从而加剧供过于求的失衡。
央行第一次明确,加大货币供给不仅不会带来物价的提振,反而可能是通缩的推手。
在专栏的最后,央行写到,提振物价,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刺激需求,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让老年人消费
国家为刺激需求想了很多办法,目前看最有用的,一个是“以旧换新”,一个是“新能源补贴”。
这两款政策从推出至今,效果显著。
(图源:pixabay)
据发改委官网,2024年,15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单看汽车,2024年,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达到9200亿元。
2025年,汽车换新的效果还在延续。据商务部消息,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
只靠以旧换新,不足以支持内需真正崛起。
5月9日,继以旧换新、新能源补贴之后,又一个消费刺激措施出台了。
据央行印发的《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据《通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年利率1.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最长使用期限不超过3年。
据财通证券的统计,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所有结构性贷款里唯一的新方向。
为什么突然提服务消费和养老?
我们说过,目前服务类价格是所有品类里表现最好的,这背后暗藏着养老等需求。而养老消费,从2024年起,地位越来越高。
2024年10月,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个文件预示着养老消费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方向。
(图源:pixabay)
之所以要刺激养老消费,一个最为通畅的逻辑是,老年人有钱。
老年人有钱吗?确实有。
据国泰海通的统计,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40岁占比超过95%,50岁以上人数最多。胡润富豪榜上 ,60后占比也是最高。最拔尖的富人里,60+是绝对的主力军。
有人可能会质疑,富人人口基数少,用这样的口径解释力不强。
从广义上来看,老年人也是有钱的。
2024年,2024年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697万人。按照老年人财富积累量78.4万亿元计算,人均财富储备可达26.39万元,约26.4万元。
相比以负债为主的年轻人,老年人的财务状况更好。
国泰海通援引北京大学CFPS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60岁到90岁老人,是拥有房产数量最多,且负债率最低的群体。
以60-69 岁为例,家庭人均房产数量为 1.2 处,住房负债率(住房贷款/住房总资产)仅为 5.9%。
负担少,存款多,房产也不少,这是消费主力人群了吧。然而,并不是。
60岁及以上老人的消费意愿是中国居民里最低的。北京大学CFPS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男性消费的巅峰年龄为33岁,女性为40岁。
年过60,消费意愿大幅下滑。
作为对比,美国人的消费年龄,要比中国高出不少。国泰海通援引美国消费调查报告,美国男性在53岁达到一生中的消费最高潮,女性为48岁。
同样在东亚的韩国,男性在49岁消费见顶,女性在42岁。
(图源:pixabay)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会导致消费出现巨大差别。
关于这一点,这两年,老龄化程度最高,有钱人最多的北京、上海,消费弱于全国,可能是最好的实证。
放眼全年龄段,中国的消费倾向也是最低的。东吴证券在近期的研报中写到,对比全球各地38个国家后发现,不管收入比中国高还是低,都比中国消费倾向高。
把居民消费支出/GDP作为居民消费率,中国的数字是37.2%,大大低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不同地区39个国家的平均水平(53.8%)。
很多人认为,中国消费不行,是收入不行导致的。不全是,收入要看和谁比。据东吴证券统计,2022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0%,高于38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换言之,收入并不是消费不振的根本因素,消费倾向,或消费意愿,是纯碎的主观因素。
据东吴证券援引世界银行等数据,2022年,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是62%,而38 个国家平均为 92.3%。
38 个国家里,消费意愿最低的是卢森堡,同样高达82.1%。
(图源:pixabay)
年轻人是消费的希望
年轻人的消费意愿在国内是最高的,这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导致的必然结果,荷尔蒙作用下年轻人的自然欲望和自我表达。
看看身边的00后吧,他们可以自己吃得不好,要给宠物买好的,他们可以喝着奶茶,抢购泡泡玛特。
年长的人无法共情,负债也要买东西,买的是快乐,买的是青春。
可再青春,再快乐,也得看一眼荷包。最近,有几个“不起眼”、接地气的数据,直观反应了年轻人的荷包困境。
(图源:pixabay)
5月11日,据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国内最大的招聘平台之一智联招聘,近期突然停止公布持续10年多的薪资变化数据。
报道称,作为中国少有的反映全国工资变动趋势的独立来源之一,智联招聘上一次公开相关资料是在2024年10月初,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中国平均薪资年比下降,延续了自2023年中旬以来的下行趋势。
和收入增长的数据不同,智联招聘可能更符合用工单位的实际情况。
越来越延迟发送的央行储户问卷调查,同样比较真切。
2025年3月21日,央行一次性发出2024年3季度、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24年四季度,居民收入感知指数、收入信心指数、就业感受指数、就业预期指数均处于非疫情时期历史低位或最低位。
收入方面,2024年四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 46.0%,比上季上升 0.3 个百分点。其中,12.1%的居民认为收入 “增加”,67.7%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 20.2%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收入信心指数为 45.1%,比上季下降 0.1 个百分点。
就业方面,2024年四季度,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 30.0%,比上季下降 0.3 个百分点。其中,7.7%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40.2%的居民认为“一般”,52.1%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 或“看不准”。就业预期指数为 41.5%,比上季上升 0.2 个百分点。
(图源:pixabay)
财新5月12日的一则报道,再度说明当前就业的严峻局面。
财新网援引人社部的数据,2025年1—3月,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4亿人,基金收入495.4亿元,基金支出465.0亿元。
相较于上年,最大的变化是,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上升,增幅达到22.4%。
据人社部的数据附注解释,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通常包括七类,即失业保险金、基本医疗补保险费、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性生活补助、技能提升补贴和稳岗返还等其他促进就业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上述各项支出中,包含失业保险金在内的失业保险待遇支出占主要部分。
另据人社部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工作主要进展情况,一季度共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价格临时补贴等失业保险待遇365.4亿元,较上年(282亿元)同比亦增长近29.6%。
根据《社会保险法》,想要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需符合三个条件: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文化社会因素,导致国人以节约为荣,消费意愿天然低于其他地区,老年人不消费,最具消费意愿的年轻人,又在遭遇荷包困境。
(图源:pixabay)
导致的结果就是,央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24年四季度,倾销更多消费的居民比例只有24.9%,远低于更多储蓄的61.4%。
央行在货币执行报告里特别强调,想靠货币来提振物价是不可能的,甚至会起到反效果,本质逻辑就在这。
内卷、物价、消费……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征,而最快刺激消费的方式,是尽快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难题,提高年轻人的收入。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