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中国馆以“容·智慧”再现东方哲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9:00 1

摘要:近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水城拉开帷幕。这场被誉为“建筑界奥林匹克”的盛会,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为主题,聚焦气候变化与建筑创新的全球性对话。总策

近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水城拉开帷幕。这场被誉为“建筑界奥林匹克”的盛会,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为主题,聚焦气候变化与建筑创新的全球性对话。总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强调,建筑需从“缓解环境破坏”转向“动态适应”,以灵活的设计应对极端气候的挑战。

本届展览汇聚66个国家馆,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科技融合等多领域,首次参展的国家包括阿塞拜疆、阿曼等。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布塔福科指出,展览的核心是“书写未来”,而非重复过去。

▲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图片版权:©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拍摄:demone

中国馆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由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担任策展人。展览通过10件(组)作品,从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到北京中轴线,探讨“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如何为智能时代的生态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式,策展人马岩松致辞,图片版权:©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拍摄:demone

马岩松在策展宣言中提出:“自然不仅是材料或环保技术,更是一种‘天人相融’的世界观。”他认为,工业文明转向智能时代的过程中,技术与资本的膨胀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共情,而东方哲学中的“一体共生”思维,正是弥合这一裂痕的关键。

▲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马岩松为到场嘉宾导览,图片版权:©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拍摄:demone

中国馆的展品以创新手法诠释传统智慧,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全球议题的深刻回应,众建筑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126件废旧建筑模型,搭建了一座“未来城市”。通过轻质模块化系统,改造老旧建筑与高架桥底空间,植入社区图书馆、空中菜园等“微插件”,实现低干预、高适配的城市更新。这一实践不仅呼应循环经济,更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东方智慧。

双联画点云图视频《北京中轴线的春天》,现场调试中。

▲ 作者:沙丘研究所

作品:北京中轴线的春天

图片版权:©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

拍摄:demone

沙丘研究所的影像作品以北京中轴线为脉络,通过前沿技术将景山、钟鼓楼等历史地标转化为动态的“山水画卷”。作品既是对“象天法地”传统营造理念的致敬,也探索了数字时代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作品:良渚十二律

图片版权:©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

拍摄:demone

中国美术学院与时境建筑分别以良渚文化十二音律、敦煌石窟为灵感,将古代文明符号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良渚展区通过声光装置重现五千年前的生态智慧,敦煌项目则用数字技术模拟石窟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展现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于5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11月23日。

马岩松的经典项目“胡同泡泡”也被纳入展览。这一旧城改造案例通过在四合院中植入银色“泡泡”空间,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激活社区功能,体现了“传统与未来共存”的设计哲学。

比利时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制作:Michiel De Cleene)

德国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制作:Gustav Goetze)

奥地利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摄影:Paul Sebesta)

中国馆的“容·智慧”不仅是对总主题的回应,更引发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讨论。对比其他国家馆:比利时馆以“建筑生物圈”探索植物与建筑的共生;德国馆聚焦极端高温下的城市适应性设计;奥地利馆提出经济适用房的创新模式。而中国馆的独特性在于,它从哲学层面重构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自然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是人类精神的延伸。这种思维为全球建筑界提供了“非对抗性”的解决方案,即通过融合而非对抗实现可持续发展。

“院儿”(图源:Archdaily)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仅是建筑的盛会,更是人类应对危机的思想实验室。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展现了东方哲学在智能时代的生命力:从模块化更新到数字山水,从文化遗产转译到社区活化,每一件作品都传递着“共生共存”的深层理念。正如马岩松所言:“建筑应成为城市中的催化剂,在固有现实中创造不同的未来。”中国馆的实践,不仅为气候危机与技术伦理提供了新思路,更让世界看到,东方智慧如何以包容与创新,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军械库展馆(图源:Archdaily)

5月,清艺也将在「颠覆·重构·共生」——当代艺术价值解码与生态赋能实战课的第二天,带领大家前往一座极具废墟美学与当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北京棉花堂,通过实体解读建筑本身,从而深入理解艺术解构与文化共生,提升审美认知。让我们在在棉花堂的拱廊下,在灰砖与波普的对话中碰撞灵感,来一场“何为当代审美”的集体思辨。

来源:清艺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