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院举办西方经济学博士生论坛 | 平行分论坛(二):应用微观经济学分论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8:03 1

摘要:2025年4月19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圆满举行。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并对学院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年度审核。论坛共分为劳动与健康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个主题平行分论

PKUECON

博士生论坛

2025年4月19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圆满举行。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并对学院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年度审核。论坛共分为劳动与健康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个主题平行分论坛,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各年级共39位博士生参与了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来自校内外的15位专家学者作为评审专家出席本次论坛并展开指导。

平行分论坛(二):应用微观经济学分论坛

应用微观经济学分论坛在经济学院107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邝仲弘副教授、栗雅欣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石雪竹讲师,北京大学袁野助理教授、年永威助理教授担任评审专家。论坛由袁野主持,来自西方经济学方向的13位同学围绕应用微观经济学相关主题展开汇报与交流。

应用微观经济学分论坛评审专家点评

袁洛琪以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土地确权政策对农村劳动力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确权后中老年人整体劳动供给比例下降,但仍在参与劳作者的劳动时间反而上升,同时农业劳动向非农生产转移显著。评审老师建议进一步梳理逻辑主线,明确是家庭还是个体层面的土地流转,并考虑异质性识别时间前移等问题。

陈励天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正网络外部性产品的最优出售机制选择。在有无网络效应的对比下,研究指出筛选机制可能在市场效率与社会福利之间产生不同的作用。评审老师就模型设定中的产品成本与帕累托效率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建议进一步精炼文本表达与理论推导结构。

丁松汇报了关于低碳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通过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发现该政策抑制了结构“量”与“质”的提升,尤其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地区更为显著。评审老师提出低碳城市政策可能面临内生性偏误,需要明确政策工具,并建议进一步厘清企业行为机制及其他同期事件干扰。

游云嘉围绕城投债的长期化定价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人口老龄化作为长期定价因子之一,会通过降低经济增长潜力和政府偿债能力显著推高城投债利差。文章通过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并结合人口流动、消费、数字化发展等变量分析影响异质性。评审老师对使用儒家文化浓度作为工具变量提出质疑,并建议从供需视角进一步明晰长期利差的决定机制。

应用微观经济学分论坛博士生作学术报告

范愫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与Working-Leser模型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着重讨论了与制造业中心的地理距离对食品消费占比的影响。研究显示,距离北京、上海越近,恩格尔系数越低,呈现“辐射效应”;而广东则表现出“虹吸效应”。评审老师建议进一步明确机制解释、拓展工业中心样本,并细化对距离变量的经济含义理解。

焦乐天聚焦中介平台在信息不对称与价格歧视条件下的策略选择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展厅效应”下中介推荐行为的博弈均衡。评审老师建议研究进一步聚焦模型主线,并加入更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以增强解释力。

邢泽宇构建了一个带有投射偏差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分析了投射偏差对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投射偏差的影响下,信息披露可能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评审老师就投射偏差与过度自信的异同、信息披露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建议该研究进一步引入实证数据进行验证。

朱宇轩探讨了消费者多维度信息下的个性化定价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在寡头竞争环境下,基于品牌偏好的定价可提升消费者福利,而基于价格敏感度的定价则提升企业利润。评审老师建议提供现实数据支持,并进一步丰富理论解释。

卢文益以中国高铁建设为自然实验,研究了高铁开通对社会冲突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提升了中心城市的抗议频率,而边缘地区的冲突事件反而减少。评审老师建议进一步明确冲突的类型与数据定义,并加强对社会冲突增加具体原因的探讨。

吕昊天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量化识别经济思想文本中的经济自由主义倾向。文章提出结合RAG语义匹配、LLM验证与情绪分析的三阶段方法,替代传统依赖关键词与词频的方式,克服现有的识别难题。研究发现,不同学派在政治、价值观、政府干预与对外贸易等维度上进行了量化,利用量化数据论证了西方经济思想的自由主义时间倾向。

王也展示了行业进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倒U型关系,指出本土企业进入既带来创新外溢,也可能对在位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文章强调市场环境质量对创新外部性的放大作用。评审老师建议进一步考虑结构模型以增强识别力,并指出图像呈现上“U型”关系不够清晰的问题。

王祖依实证分析了ISO14001环境认证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认为其通过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与环境管理绩效显著改善了企业的ESG表现。研究指出认证效果在国有、非高新企业中更为显著。评审老师建议进一步增强机制解释,补充ESG的原始数据支撑。

敖雨萌从理论模型出发,讨论了知情同意机制下个人数据披露可能引发的“公地悲剧”。研究发现,即使在完全理性条件下,因数据负外部性触发的链式披露反应也可能导致社会福利下降。文章呼吁基于整体利益设立特定敏感数据的“禁易规则”,并建议发展数据公益诉讼制度。评审老师建议该文章进一步区分数据外部性与其他外部性形式的异同。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