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清区紧扣京津产业新城“3+3+4”产业布局,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构建“需求调研—高校匹配—靶向对接”的精准引才链条。3月下旬开始,引才团奔赴全国11所高校,覆盖华中、华北、华东、西北四大区域,通过“多线并行”模式,让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武清区以“百校英才进武清”人才项目为核心抓手,通过创新招引模式、深化校地合作、优化服务生态等举措,将高校引才工作推向纵深。
从“轻骑兵”进校园到“百校英才进武清”,从“点单式”靶向引才到“云端”直播带岗,武清以“小切口”撬动人才工作“大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靶向引才:“企业指哪,人才到哪”的精准匹配
武清区紧扣京津产业新城“3+3+4”产业布局,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构建“需求调研—高校匹配—靶向对接”的精准引才链条。3月下旬开始,引才团奔赴全国11所高校,覆盖华中、华北、华东、西北四大区域,通过“多线并行”模式,让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精准对接。根据区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华夏高铁、特变电工等轨道交通类企业需求,赴石家庄铁道大学参加校园招聘;在武汉大学,瞄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定向揽才,助力企业清润博填补技术空白。这种“企业指哪、引才到哪”的“点单式”服务,让引才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滴灌”。
创新模式:“轻骑兵”与“云端引才”双线发力
采用“轻骑兵”招才引智模式,组建由政府部门、企业、园区组成的灵活团队,深入高校开展“小而精”的专场活动,以高频次、定制化打通引才“最后一公里”。阳春三月,赴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参加校园招聘活动,100余家企业提供300余个岗位,吸引近千名学子参与,达成意向200余人次。通过政策宣讲、企业路演等环节,将天津武清的“开放基因”与高校学子的“职业愿景”深度融合。
云端引才,以数字化赋能让招聘“零距离”。4月上旬,在“职汇武清 雍有未来”京津产业新城“通武廊”春季联合招聘会上,直播带岗,打破地域限制,企业HR化身“主播”,实时解答弹幕中求职者关于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问题;创新系统,引入AI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分析求职者简历、技能标签和求职偏好,自动生成“岗位推荐清单”,实现岗位精准推荐。此次活动“通武廊”三地及周边地区30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吸引6000余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4500余人次。
人才“育”“留”:从“校地协同育才”到“生态赋能留才”
武清区深耕高校资源,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期合作。同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新签订校地人才合作协议,被武汉大学授予“武汉大学校地人才引育示范基地”牌匾,让武清高校朋友再“加一”。依托“百校英才进武清”项目,10年来累计吸引1500余名硕博士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并升级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武清转化落地,累计促成49家高校与37家企业合作,转化技术成果77项。首创“园区+职业教育”模式,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入驻互联网科技产业园,与唯品会、鸿雁恒胜等70家企业对接,梳理岗位需求近千个,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产教融合闭环。
出台武清区人才政策,打破人才“四维”评价方式,构建覆盖“业教住行医”的全维度服务生态,打造人才评价激励“武清”机制。推出《人才来武清的9个理由》,从协同发展优势到生态宜居环境,全方位展示区域吸引力,增强高校学子对武清的认知度。
未来,武清区将以人才“活水”润泽发展“沃土”,继续书写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新篇章,随着“百校英才进武清”项目的持续深化,让更多“千里马”在这片热土上竞相奔腾,为武清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美丽武清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