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及路透社等权威信源报道,自今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下调至10%,并暂停24%的关税实施,为期90天。这一政策调整触发中美跨境物流“抢运潮”,航运市场出
2025年5月14日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及路透社等权威信源报道,自今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下调至10%,并暂停24%的关税实施,为期90天。这一政策调整触发中美跨境物流“抢运潮”,航运市场出现“一船难求”现象,美国客户越洋电话密集涌入中国企业,供应链上下游进入紧急调度状态。
一、政策落地:关税调整催生“90天窗口期”
根据《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同意在90天内暂停部分关税措施。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3日发布公告,明确自5月14日起对美加征关税税率调整,同步取消2025年第5号、第6号公告中的措施。美国白宫官网同步宣布,暂停对华24%的“对等关税”,但保留10%的附加关税。
此轮调整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破冰信号”。以苏州贝昂智能为例,其空气净化器对美出口税率从175%降至55%,尽管利润空间仍被压缩,但已重启美国市场补货计划。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章燕表示:“美国客户的电话从12日晚间开始‘轰炸’,有人甚至凌晨两点还在询问发货进度。”
二、产业链震动:从“货柜空置”到“爆舱抢运”
1. 航运市场“急转弯”
政策落地前,美国西海岸港口曾经历“12小时零中国货船抵港”的罕见冷清。长滩港货运量一度下降30%,创近年新低。但5月12日后,美线航运需求激增,盐田港、宁波港等主要港口已协调船公司紧急加派船舶,5月底前航线接近爆舱。深圳货代杨女士称:“江浙沪卖家担心订不到舱位,甚至愿意支付溢价20%锁定船期。”
2. 船公司“借势涨价”
德国赫伯罗特、丹麦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已宣布上调美线附加费,20英尺集装箱旺季附加费达1000美元。中国船司同步跟进,中远海控、宁波海运等上市公司股价单日涨幅超10%。分析指出,此轮涨价既反映供需失衡,也暗含船公司为年底欧线长期合同谈判“抬价造势”的意图。
三、企业应对:从“被动观望”到“主动突围”
1. 补库与调价并行
深圳跨境电商协会数据显示,补货商品集中在电子配件、新能源电池及家居用品。贝昂智能计划通过适度提价消化55%的关税成本,同时将美国市场占比从20%收缩至15%,转向东南亚、欧洲市场平衡风险。章燕坦言:“55%税率下,美国市场仅能维持微利,但战略意义大于短期收益。”
2. 物流企业“抢滩布局”
深圳市一代国际物流创始人凌胡顺透露,公司已启动“限时保价保舱”服务,并联合美国报关行实时更新清关政策。其纽约自营品牌3PEExpress单日处理订单量增长40%,重点服务中小跨境电商卖家。“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让我们在关税风暴中仍有底气。”凌胡顺表示。
四、深层矛盾:供应链“脆弱性”暴露
1. 全球运力结构性短缺
尽管中国造船业承接全球70%新船订单,但汽车滚装船、LNG船等特种船舶产能仍无法满足需求。以汽车运输船为例,租金从2023年的1万美元/天飙升至11.5万美元/天,比亚迪、上汽等车企被迫自建船队,但新船交付需等待至2028年。
2. 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困境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关键矿产国际财团”尚未形成产能,美国零售商仍依赖中国制造。俄亥俄州采购商Ben坦言:“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即便关税高企也只能硬扛。”
五、未来挑战:政策窗口期与长期风险
90天暂停期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指出,若美国在窗口期内未兑现关税减免承诺,中国企业可能面临“二次压舱”风险。此外,特朗普若在2025年大选中胜出,可能重启“对等关税”,进一步冲击全球供应链。
对此,您认为中美关税调整能否缓解全球供应链压力?航运市场“一船难求”的局面会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路透社等10家权威信源,数据截至2025年5月14日)
注:文中企业案例、政策细节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报道及官方文件,未采用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
#中美经贸 #关税调整 #航运紧张 #外贸企业 #供应链
来源:壮志凌云yywz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