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从吉隆坡起飞,目的地北京,机上239人却在飞行途中突然失踪。这架波音777客机从雷达上消失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疑问和猜测。多年来,国际社会投入了巨大资源搜索,但主体残骸至今未现身,失踪原因也无定论。这件事成了航空史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从吉隆坡起飞,目的地北京,机上239人却在飞行途中突然失踪。这架波音777客机从雷达上消失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疑问和猜测。多年来,国际社会投入了巨大资源搜索,但主体残骸至今未现身,失踪原因也无定论。这件事成了航空史上最扑朔迷离的悬案之一。
失联7年后,2021年,法国记者弗洛伦斯·德尚出版了《消失的行动:MH370不可能的案件》。她在书中提出了对官方结论的挑战,凭借多年调查,揭示了一些她认为的关键内幕信息。她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MH370是马来西亚航空的一架常规国际航班,执飞机型为波音777-200ER,注册编号9M-MRO。2014年3月7日深夜12:41,这架飞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有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乘客来自14个国家,其中中国籍153人,马来西亚籍38人,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法国、美国等国的旅客。
机长扎哈里·艾哈迈德·沙阿拥有超过1.8万小时飞行经验,是马航资深飞行员。副驾驶法里克·阿卜杜勒·哈米德飞行经验近3000小时。这架飞机交付于2002年,服役期间维护记录良好。
起飞后,MH370按计划在南中国海上空巡航,飞行高度3.5万英尺。凌晨1:07,飞机通过ACARS系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发送了最后一次数据,显示一切正常。1:19,副驾驶法里克与吉隆坡区域管制中心最后通话,平静地说:“晚安,马来西亚370。”随后,飞机即将进入越南空域。
1:21,飞机的应答器突然关闭,民用雷达失去信号。空管人员尝试联系,无线电只传来杂音。同一时间,马来西亚军用雷达捕捉到飞机异常转向,从东北方向掉头西飞,飞越马来半岛。雷达记录显示,飞机一度爬升至4.5万英尺,随后下降至2.3万英尺,最终稳定在3万英尺左右。
飞机继续向西北方向飞往安达曼海。2:22,军用雷达在马六甲海峡普劳佩拉岛附近最后一次探测到信号,此后彻底失去踪迹。MH370未按计划飞往北京,而是偏离航线数千公里,这一举动成为谜团的核心。
飞机未按时抵达北京,搜救行动随即展开。初期搜索集中在南中国海和泰国湾,涉及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多国舰船和飞机。随着军用雷达数据的披露,搜索范围扩大至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
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召开新闻发布会,依据英国公司的卫星“握手”信号,推测飞机可能沿两条路径飞行:一条向西北至哈萨克斯坦,另一条向南印度洋。北部路径很快被排除,焦点转向南印度洋。
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ATSB)接手协调,搜索范围覆盖约12万平方公里,动用了深海潜艇、声呐设备和空中侦察。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空搜救行动,耗资超过1.5亿美元。然而,截至2017年1月,官方搜索无果暂停。
2015年7月29日,留尼汪岛发现一块襟副翼,经确认来自MH370。随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南非等地陆续发现约20块疑似残骸。这些碎片表明飞机坠入印度洋,但具体位置仍未知。
马来西亚政府2015年发布中期报告,2018年发布最终报告。报告确认飞机偏航系人为操作,但无法判断是谁或为何这样做。报告还指出,空管未及时响应,军用雷达未按规程拦截不明飞行物。
MH370失联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弗洛伦斯·德尚是法国资深记者,常驻香港,为《世界报》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供稿。MH370失联后,她前往吉隆坡报道,逐渐深入调查。她对官方说法产生怀疑,历时7年整理资料,最终于2021年出版《消失的行动》。
德尚注意到,飞机应答器并非瞬间关闭,而是信号逐渐减弱。她咨询航空专家,了解到这可能与外部电子干扰有关,比如预警机的雷达压制。这种发现促使她质疑官方的“燃料耗尽坠海”结论。
德尚在书中提出,MH370可能因搭载敏感货物成为目标。货单显示飞机载有4.5吨山竹和2.5吨标为“摩托罗拉”的电子设备,包括对讲机和锂电池。这些货物由武装人员护送,未经常规安检。德尚发现,3月并非山竹产季,且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山竹出口量极少。她推测“山竹”可能是掩盖敏感物品的代号,可能涉及军事技术或情报设备。
她还提到,失联当晚,南中国海有美军参与的联合军演。消息人士透露,两架美军AWACS(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飞机出现在附近空域,其雷达能力足以干扰民航信号。德尚认为,这可能导致MH370从雷达上消失。
德尚指出,飞机应答器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空域交接的雷达盲区关闭,时机过于巧合,像是精心策划。她质疑马来西亚军方为何未按惯例拦截不明飞行物,认为这可能涉及更高层次的指令。
关于卫星数据,德尚认为其分析可能被误读或操控。她提出,飞机未必飞往南印度洋,而是可能沿北部路径飞向中亚,但这一观点未获主流支持。
德尚对残骸发现提出质疑。留尼汪岛的襟副翼漂浮500多天仍浮于海面,且表面损伤与高速坠毁不符。海洋学家分析,残骸通常在50天内沉没,4000公里的漂流距离也与洋流路径不一致。她怀疑这些碎片可能被误认或人为放置。
德尚的核心理论是,MH370因货物敏感被拦截,最终被击落。她推测,美军可能试图迫使飞机改道,失败后采取极端措施。她提到,美国FBI在失联当天即介入调查,速度异常快,可能事先知情。
德尚援引匿名专家和军方人士的证词,称南中国海上空的雷达数据存在异常,类似导弹打击后的信号干扰。但她承认,这些说法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德尚的书出版后,舆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她揭露了官方调查的漏洞,呼吁重新审视证据;批评者则认为她的理论过于牵强,缺少实证基础。马来西亚政府和航空当局未正式回应,但她的工作无疑让MH370话题重回公众视野。
德尚的击落理论虽有创意,但证据薄弱。击落一架民航机需要明确动机和执行者,却无任何国家承认此事,也没有导弹残骸或雷达记录佐证。数据经多方验证,被认为是可靠的,指向南印度洋坠毁,与残骸漂流路径一致。
货单虽有疑点,但官方确认货物符合规定,未发现军事设备。两名持假护照的伊朗乘客经查为寻求庇护者,与阴谋论无关。
德尚对官方调查的批评有一定道理。马来西亚当局在信息发布和搜救协调上反应迟缓,军方未及时行动也令人费解。2018年报告承认失误,但坚持南印度洋结论。透明度不足确实为替代理论提供了空间。
德尚的调查虽未被证实,却提醒人们保持质疑精神。MH370的未解之谜表明,现有技术和制度仍有改进余地。她的工作推动了公众对航空安全的关注。
2018年,海洋无限公司首次搜索无果。2023年,该公司宣布重启计划,使用先进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和声呐技术,聚焦南印度洋“第七弧”区域。2024年,搜索正式启动,覆盖约1.5万平方公里,采用“无发现无收费”模式。
目前,搜索仍在进行,但受南印度洋恶劣天气影响,进展缓慢。新技术提高了探测精度,却未找到主体残骸。2024年,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团队利用WSPR(弱信号传播报告)数据,分析飞机可能路径,提出坠毁地点或更靠北。这一研究为搜索区域调整提供了参考。
海洋学家通过洋流模拟,结合残骸漂流轨迹,进一步缩小了可能区域。但南印度洋深度超4000米,地形复杂,搜索难度极大。MH370事件后,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出新规,要求商用飞机每15分钟报告位置,遇险时自动发送信号。这些措施已于2023年起逐步实施,旨在避免类似失踪事件。
2025年3月8日,失联11周年,家属在吉隆坡和北京举行纪念活动,呼吁各国继续努力。
MH370失联11年,真相仍隐藏在南印度洋的深海或某个未知角落。弗洛伦斯·德尚的调查为这一谜团增添了新维度,尽管她的理论尚未被证实,却让人重新思考官方结论的可靠性。
海洋无限的搜索仍在继续,技术进步带来希望,但答案是否会揭晓,仍是未知数。MH370不仅是航空史的伤痕,也是对全球合作与透明度的考验。家属的坚持和世界的关注,促使我们不断追问:真相究竟在哪里?
来源:山腰的西西弗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