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弦(1-3补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6:40 1

摘要:赵家四姐妹三个都是原配,只有赵如萍命不好,找的男人是个鳏夫,不仅是鳏夫,还有前头夫人留下的一双儿女,一向和如萍不对付的二姐赵如意笑话如萍划算,进门就当妈,不用受生育痛楚。

补发前三章

赵家四姐妹三个都是原配,只有赵如萍命不好,找的男人是个鳏夫,不仅是鳏夫,还有前头夫人留下的一双儿女,一向和如萍不对付的二姐赵如意笑话如萍划算,进门就当妈,不用受生育痛楚。

赵如意,如意,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命好,赵如意确实是命好,七八岁时就同镇长家的大儿子订了亲,嫁过去头胎就生了儿子,坐稳了大少奶奶的位置,后面陆续生了一子一女,腰是一年比一年粗,底气也是一年比一年足。

不像如萍,说亲的时候家境已经大不如前,十三岁才订亲 ,订亲不过两年未婚夫又因病去世,要不是母亲朱氏以死要挟,父亲赵世奎就答应了刘家明为提前婚期实则冲喜的要求,不然如萍这会子已经作为刘家的二少奶奶在给丈夫哭灵了。

刘家这个火坑是躲过去了,如萍也落下一个克夫的名声,刘家怕是没少在外面宣扬,赵家保全了女儿再不好同刘家去争论,只盼着这事快快过去了好再给女儿说门亲事。

后面陆续也有媒人上门,大多是抱着占便宜的心思来的,不是小商小贩就是乡里的农户,又或者是死了老婆的鳏夫,气的赵太太天天在家里跳脚,只骂当初给刘家做媒的那个远亲。

等到如萍的大弟弟立仁都开始议亲了,如萍还没有嫁出去,家里有个二十岁的老姑娘,赵世奎和朱氏面子上也不好看,这又赶上大儿子要议亲,一定要在大儿子婚事定下来之前把如萍嫁了

如萍倒是想的挺开,方圆百里的几个尼姑庙的情况她都打听清楚了,大不了出嫁当尼姑去,大姐如惠婆家亲戚给如萍保了一个媒,对方也是个鳏夫,有一子一女,但是家里小有恒产,嫁过去吃穿不愁,如萍正愁找不机会,当即跳起来说我不嫁,我谁也不嫁,我要出嫁当尼姑去,朱氏说时迟那时快,一巴掌毫不犹豫地扇到如萍脸上:家里为你的亲事殚精竭虑,你倒好,一不如意就要闹出家,你且去,看以后谁还管你。

如惠和如意一个安抚赵太太,一个安抚如萍,如意说话一向不好听:当尼姑,你以为当尼姑就是每天打坐念经,当尼姑的日子苦着呢,早上天不亮就要起来做早课,白天一天都要下地劳作,挑水种菜,一天两顿饭还没有荤腥,遇到黑心肠的住持还让年轻貌美的小尼姑去伺候男香客,你以为是世外清净地,藏污纳垢的地可多了去。

如萍听到挑水种菜一天两顿饭的时候已经动摇了,再听到伺候男香客的时候已经彻底断了念头,这同进窑子有什么分别?不能去了,还是嫁人算了,鳏夫就鳏夫,他都不怕我这个克夫命我有什么好怕的?

虽然是鳏夫再娶,但如萍是头嫁,男方表现的还是很重视,从给的聘礼上能看出来男方家境还是很殷实,如萍只当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不激动也没什么期待,就是觉得有点太仓促了些,应该让媒人带男方过来相看一下的,万一相貌丑陋影响了食欲睡眠可就不好了。

虽然媒人口口声声一表人才,隔壁的曾老二歪嘴斜眼的媒人还不是把他夸到天上去了,失误啊。

待到入了洞房,盖头被掀开,一个长相温和眉眼带着淡淡笑意的男人映入眼帘,如萍松了一口气,这下吃饭睡觉是不受影响了。

李知秋一直在观察如萍的反应,眼见着新娘子从紧张到松弛,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总好过一直紧张,不利于洞房花烛。

这门亲事是李知秋大哥和母亲做主给他定下来的,他丧妻三年,也该再续一房妻室,尤其是大哥听说亲家姨姐的公爹还是镇长,这门亲事就是势在必行了,李家做买卖,需要一门有背景的姻亲。

李知秋也觉得能和镇长公子做连襟不是什么坏事,至于女方的长相,不甚重要,反正他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娶回家来客客气气地对待就行了,拒绝了母亲提出的相看一下的提议。

没想到揭开盖头,居然是一个美娇娘,这可是意外之喜,李知秋看如萍的眼神里就带着一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笑意。

第三天回门,赵家的几姐妹都回来作陪,李知秋抓紧机会赶紧同如意的丈夫搭上了话,一口一个二姐夫叫着,丝毫没新女婿初次上门的拘谨。

赵家三家姐妹对李知秋的长相和表现很满意,三姐如盈觉得李知秋比那个短命的刘家二公子长的周正多了,如萍只是在相看的时候见过刘家二公子一面,早忘记对方长什么模样,再说现在提起这个也不合适,如萍只是低头喝茶不说话,努力扮演新嫁娘的娇羞模样。

李知秋的女儿惠笙五岁,儿子全笙三岁,李知秋大哥只有两个女儿,李老太太对这个唯一的孙子看得眼珠子似的,如萍没嫁进来之前一直由李知秋的母亲照顾,现在后妈进门了,理应由如萍接管,如萍也没反对,人家娶她进门就是为了伺候男人照顾孩子,不就是看孩子吗,还能比当尼姑种地还累?

看了几天,如萍就觉得当初自己应该再坚持坚持,说不得现在已经当上尼姑了,李惠笙还好说,女孩子嫁总归斯文一点,给洗脸穿衣梳头就行,李全笙就个皮猴子,不是滚到泥堆里就是扒到了狗屎堆里, 要不就是抠着蚯蚓丢到姐姐们面前,把几个姐姐吓的鬼哭狼嚎。

李知秋的嫂子冷眼旁观,遇到全笙调皮就找如萍告状,让她管管孩子,不是自己生的怎么管教?如萍自认自己没法拿捏这个尺度。

大姐如惠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赶紧怀孩子,怀上孩子就可以把看孩子的任务再甩出去,可孩子也不是想怀就能怀上的,既然怀不上孩子,如萍就装病,每天不是头疼就是脚疼,哼哼唧唧的,为了装的像一点还特意饿了几顿,做出一副摇摇欲坠的摸样。

李老太太后悔了,要是这个媳妇也没了,不仅钱花了关系没搭上,说不得儿子还落个克妻的名声,早知道还不如娶前头那个儿媳妇的妹妹。

说起前头那个儿媳妇李老太太也是一肚子火,这门亲事是李知秋小时候订下的,定亲没几年亲家公就去世了,家境是一年不如一年,又不好悔婚,勉强娶了进来,亲家母和姨妹小舅子三天两头来打秋风,一住就是好些日子,儿媳妇生老二难产去世后亲家母又想着把姨妹嫁进来,被李老太太斩钉截铁地给拒绝了,怕了这家人了。

李老太不仅拒绝的干干脆脆,还特意嘱咐李知秋,要是敢跟姨妹有首尾,腿都打断,李知秋赶紧向母亲保证自己绝对没有这个想法。

李知秋是真没想法,他和妻子盲婚哑嫁,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要说有多深的感情也说不上,他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家,妻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述说自己娘家的事情,不是没粮食了就是屋子漏水了,要不就是小舅子上学堂没有钱,又或者抱怨李家怠慢了自己的老娘和妹妹。

至于姨妹,妻子死后,丈母娘多次向他暗示让他续了姨妹,他只当不明白,说婚事由母亲做主,跟如萍的婚事说定后他还真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姨妹又向上次那样主动投怀送抱,闹出什么不好听的话来逼着他不得不娶了她。

他也是怕了这家人。

李老太后悔没娶姨妹的话他听听就罢了,他也观察了这些日子,多少也明白如萍这么一番折腾是为了什么。

第二天他回家前先买了几斤刚上市的秋梨,又到炒货店买了一包糖炒栗子,估摸着家里已经吃完晚饭了才进门,因为如萍“缠绵病榻”,惠笙和全笙这几天又跟着李老太了,李知秋一进房门,如萍果然半眯着眼虚靠在床头。

李知秋先把果子和板栗放在桌上,有倒了一杯温水递给如萍,温和地对如萍说:多喝点水吧,这么晚了还吃羊肉饼,也不怕晚上不消化。

如萍正准备“挣扎着起身”去接水,被李知秋这一句话给唬得直愣愣坐了起来,李知秋把水递到她手上,又拿了一个梨子在手里削,一边削一边说,我要是你,吃羊肉饼的时候就把门窗开着,味道也散的快些。

接第一章

下午如盈过来“探病”,顺道买了几个羊肉饼,本来是想等如盈一走就吃的,那曾想大嫂闻讯带着两个女儿过来,也不管如萍病体缠身,磨蹭到李老太招呼她做晚饭了才走,如萍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大嫂一走就赶紧的把几个饼给吃了。

李知秋削完梨子拍了拍如萍的头说,吃完梨赶紧起来到外面走动走动消消食,如萍见装不下去了,索性破罐子破摔,掀被子下地,接过梨吃了起来,大不了被休回娘家去,吃饱了好收拾东西。

李知秋带如萍去外面溜达了几圈,回来的时候刚好遇见大嫂出门倒水,见两人一同进门很是诧异,这个病恹恹的弟妹眼瞅着没几天日子了,怎么又支棱起来了,李知秋说他找方士算过,如萍是中邪了,刚刚就是按方士说的带如萍出去消业障送邪祟。

等关上房门,李知秋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如萍给闹个没脸,斜楞着眼看着李知秋,李知秋笑完才坐到如萍身边说道:这邪祟估摸着三五天就除了,到时候惠笙和全笙还是接过来,老太太一是年纪大,二是见识浅,还是自己教养的好,你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就按照你的方式去教养,不听话只管打骂,老娘那边自有我去应对,以后咱们也会有孩子,姐姐哥哥们也能带个好头。

如萍想我要是有了,至于装病吗?这话她不好意思说,但是李知秋说的话她也没有反对。

打骂孩子当然是不行的,尤其如萍又是后妈,她先是带惠笙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翻个花绳,跳个房子,或者做个沙包扔来扔去,刚开始全笙只在一旁看,时间久了就闹着也要玩,如萍就跟全笙约法三章,全笙做到了她就和惠笙陪他玩。

天气好的时候,如萍就带两个孩子去野地里玩,教他们认地里的庄稼,回家后吩咐惠笙和全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果做的好就奖励一块小点心,两个孩子每天都抢着被如萍差遣。

李老太太见孙子见天被如萍像小狗似的使唤心里不乐意,李知秋让她不要多管,全笙自己天天跑的屁颠屁颠的,你不乐意有什么用,气得李老太回娘家住了好几天。

如萍跟着几个姐姐上过几年私塾,那还是赵世奎有钱的时候,订亲后就没上了,在家里待嫁的这些年别的方面没啥长进,家里的几本书的是翻了个遍,没事的时候就躲在屋里写字,为以后到尼姑庵抄经书打基础。

尼姑庵是去不成了,刚好用来给惠笙启蒙,如萍让李知秋找了一些旧报纸,就着家里的笔墨让惠笙学着写字,李老太见了又哼哼唧唧,一个女孩子写什么字,先学会纳鞋底才是正经。

大嫂家的两个女孩都已经在学怎么上鞋帮子了,以后还要学各种厨房的技艺,打豆腐腌咸菜熏腊肉,哪有功夫写字。

李知秋也闹不明白,但是他先前承诺了如萍也不好再干涉,等到全笙也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他才明白,如萍是要通过惠笙去影响全笙,不仅在心里暗暗夸如萍厉害。

李知秋续弦后,前头的姨妹子见没了指望也只好草草嫁人,跟着姐姐过了几天好日子又看不上穷人家,嫁人后跟丈夫三天两头的吵架,一吵架就跑到李知秋家里来抱着两个外甥哭姐姐,弄得李知秋和如萍都很尴尬,每次都要给点好处才会罢休。

时间长了如萍也很烦,自己不光要接手李知秋前妻留下来的两个孩子,还要负责安抚她的妹妹 ,等到姨妹再过来抱着全笙哭“姐姐命苦,丢下两个孩子就这么去了,也不管孩子多可怜”的时候,她忍不住在一旁说道:小姨心疼孩子没了妈,明天我们就把孩子送去姥姥家,让小姨舅舅和姥姥好好疼几天,等姥姥们疼够了我们再接回来。

姨妹一听哭声戛然而止,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孩子是你们李家的,怎么要送到我们家里去?惠笙和全笙一听说要去姥姥家也不乐意了,全笙大声说我不要去姥姥家,姥姥家里有老鼠,姥姥还问我爹和妈是不是天天睡在一张床上。

李知秋在一旁尴尬的赶紧把全笙提溜出去了,如萍也很尴尬,她正了正神色对姨妹说既然是我们李家的孩子,就不劳小姨费心了,以后没事小姨就不要到家里来了,要是小姨不放心,我们会定期送孩子去姥姥家里小住。

姨妹听了连滚带爬的就走了,真要是让李知秋把孩子送到了娘家,老娘和弟弟只怕是要上门骂她三天三夜。

大嫂见到姨妹走了才进来,言语间责备如萍说话不好听,人家怎么说也是孩子的小姨,如萍也挺烦大嫂这种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做派,马上叫了惠笙说惠笙快去看看小姨走多远了,如果能赶上就让小姨回来,就说大伯娘心疼她,请她回来。

惠笙没听懂如萍的意思,当下就出门去追姨妹,大嫂见如萍丝毫不留情面,恶狠狠地瞪了如萍一眼,慌忙出去撵惠笙去了。

又过了两年如萍才怀了身孕,李老太和李知秋都很高兴,家里已经好些年没有小孩子出生了,李知秋的大哥李知春搭上了如意的公公,李家的生意做的越发大了,如萍生下孩子,两家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稳定。

如萍怀孕家里最不乐意的应该就是大嫂了,她自从生了两个女儿后就没了动静,比没有儿子更让人焦躁的是弟媳妇有可能又要生个儿子,大嫂的脾气明显大了起来,两个女儿见天跟着受气。

大嫂家的大女儿也到了说亲的年纪,李知春看上了如意家的大儿子,想着亲上加亲,如意却瞧不上大嫂的小家子气,女多肖母,以属相不合适推脱了这么婚事,大嫂又气的在家摔摔打打了好几天,进进出出的拿白眼翻如萍。

如萍这白眼挨的也不冤,大侄女跟大嫂一样是个绣花草包,不仅懒嘴还碎,是个乱家的好苗子,如萍可不想如意以后怨她,所以如意问她意思的时候,她直接就说不合适,如意见如萍回答的这么干脆,料想是真的不合适,匆忙找了个理由婉拒了。

李知春也不是非要做成这门亲事,两个女儿他也不怎么上心,能嫁个什么人家就嫁个什么人家吧,只是没有儿子终究还是不行,以后这个偌大的家业都是全笙的,难道自己老了还指望侄子过活不成?

如萍快生产的时候才知道李知春在外面包养小老婆的事情,还是大嫂上门打骂李知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那外室已然有了三个月身孕,被大嫂带着两个女儿到城里抓个正在,李知春本来也不觉理亏,总不能绝后,又见大嫂居然还带着女儿就更生气了,踹了大嫂一脚带着外室扬长而去。

李知秋也很冤枉,大哥干这事也没跟他说来着,他被大嫂打的上窜下跳,如萍赶紧让惠笙去请了李老太过来,李老太当然是维护儿子,虽说大儿子这事办的有些个不妥当,但是也不能全怪儿子,李老太一进门不由分说先将大嫂骂了一通,气的大嫂要去跳井,两个女儿又跟着一顿嚎叫,一时间家里鸡飞狗跳。

如萍带着惠笙和全笙躲了出去,且让他们闹去,到了半夜肚子痛了起来,李知秋慌忙出去请产婆,又熬了一天一夜才生下一个儿子,一时间同一个屋子,一家欢喜一家愁。

大嫂摆出破罐子破摔的姿态,还是李老太看在如萍生了孙子的份上伺候她做了月子,大姑姐出面给大侄女说了一门亲事,大嫂也不闹腾了,老老实实在家准备女儿的婚事,如萍觉得大嫂整个人精气神都没有了,人仿佛也老了许多,李老太倒是很满意大儿媳这种认命的状态,女人嘛,就是要认命。

李知秋说儿子出生的那天家里太闹了给儿子取名静笙,如萍撇了撇嘴说不如叫闹闹好了,李知秋说闹闹就当小名,大名还是叫静笙。

闹闹六个月的时候大哥的外室也生了一个儿子,大哥终于心愿得成,因那外室还没入门也不好大办,抱着儿子回来家里人看了一眼又匆匆抱回了城里。

大嫂就更认命了,反正只要那女人敢进门她就去跳井,大女儿已经嫁了,只等相看二女儿的婚事,只要她在李家一天,李家就要供着她。

接第二章

闹闹刚刚学会走路,日本人就打过来了,李知秋镇上的店已经被日本兵洗劫过一次了,吓得李知秋赶紧遣散了伙计回到家里躲起来,家家关门闭户,村里一时间连狗吠声都少了,李知春在一个深夜扣响了大门,进的门来,满脸血污,浑身脏乱,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城里的店也遭到了洗劫,李知春被日本兵用枪托打了几下,那女人也被掳走,生死不明,吓得李知春连夜抱着孩子回了乡下。

李知春虽然语焉不详,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那外室只怕是凶多吉少,就是侥幸活了下来怕也是没有颜面存活于世,那个叫济笙的孩子扔给了大嫂照顾,大嫂刚开始还不愿意,后面被李老太指点了一番,遂高高兴兴当起便宜妈来。

日本人也到乡里祸害,一听说日本人来了,年轻的女人们就往脸上抹锅灰,家里没地方藏的就跑到河堤下面躲起来,村里的鸡鸭猪羊被扫荡一空,如此过了几个月之后才开始议和,日本人在城外设立了哨卡,进出城需得接受盘查,李知春被吓破了胆,再不敢回城里,李知秋斗着胆到镇上去把店门开了,联系了几个伙计只有一个胆大的来上工,街上也没什么人,店开一天关两天,也不敢外出进货,怕被当成当兵的给抓起来了,乱世当头保命要紧。

等到风声松了点,到外面走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信息也灵通了,如意的丈夫跑到家里来求救,如意的公公因为得罪了日本人被抓到县城关了起来,如意丈夫想请李知春帮着去活动活动,李知春一听说要跟日本人打交道吓得屁滚尿流,连连摆手说不成不成你再去找别人。

如意丈夫失望而归,后面听说如意公公被日本人派出去挖壕沟,死在了工地上,如意丈夫到处打点,才让老父亲落叶归根。

李知春在县城的铺面是不要了,一家人就靠着镇上一点买卖,幸好家里还有十多亩地,生计是不成问题,李老太亲自带着两个儿媳妇、孙女纺线织布,织机吱吱呀呀响到半夜。

日本人投降的前一年,李老太去世了,李家经过几年经营日子又渐渐好了起来,家里趁着打仗又多置了几亩地,请了两个长工,李知春再不想做生意,老老实实做他的庄稼汉,济笙天天跟在大嫂的后面妈妈妈地叫着,大嫂一听济笙叫妈就乐得牙不见眼。

惠笙也到了要说亲的年纪,镇上开药铺的郑家上门为小儿子求娶惠笙,如萍带着惠笙站在药铺外偷偷瞧了几眼,那后生长的还算周正,就是个子小了点,惠笙不反对,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

静笙上了学堂,全笙念不进去书跟着李知秋到店里帮忙,听说外面又在打仗了,李知春现在一听说打仗就吓得半死,让李知秋赶紧的把店关了回乡里避难,李知秋倒是很乐观,打仗归打仗,老百姓日子还是要过的,又不是日本人那会的情形。

李知秋到底是高估了形势,民国三十八年的正月,一个平常的下午,一队国民党士兵闯进店里,抓走了全笙和一个伙计,李知秋在亲家铺子里面喝茶,听到消息回家拿了所有的现钱,鞋都跑掉了,也没有追上队伍,他抱着怀里的一包银元瘫坐在大路边,还是后面闻讯赶过来的女婿把他搀扶回了店里。

被抓走的伙计年前刚娶了媳妇,老娘和新媳妇哭的铺天抢地,李知秋从包袱里面掏出几块大洋才把二人打发了,刚开始家里还盼着全笙能自己偷跑回来,或者等仗打完了再回来,一直等到了5月武汉解放,又等到10月,再到全国解放,再没有听说有什么地方在打仗了,仍然没有全笙的消息。

两年间李知秋的头发白了一半,全笙被抓走后店就兑了出去,他后悔呀,就该听大哥的话把店关了在乡里避难,现在不仅儿子找不到了,家里还落一个国民党兵家属的嫌疑,家里又被划成了富农,大嫂进进出出又是各种骂骂咧咧,怨李知春不早点分家,要是早分家还能落个上中农,现在好了,非要绑在一起当富农,又是怨李知秋不听劝,儿子成了国民党连累了家里。

家里连番的变故已经让如萍身心俱疲,她就当大嫂的话是耳旁风,李知秋每天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静笙还小,日子总得过下去,工分要一分一分去挣,不然全家就等着喝西北风去。

赵家四姐妹,如盈家里划了地主,见天的被拉出去批斗,如惠家里赶在解放前分了家,划了个中农,只有如意日子最好过,如意丈夫说自己的老子是为抗战牺牲的,纵使家里小有资产好歹也算是革命家庭,土改的班子们也不敢贸然给定成分,人家的老子确实是死在了日本人的工地上,最后给定了一个城市平民。

连赵世奎都给定了一个小业主,如萍不得不感叹如意命好,死了一个老子,保全了一家人,如萍和大嫂都不大会干地里的活计,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挑上几担粪肩膀就被磨破了皮,结了血痂连着衣服,晚上睡觉脱衣服疼的变色,如萍找出静笙小时候的一条棉裤,改成垫肩搭在肩上,硬咬着牙挑了几天,等血痂脱落了长出了新肉,如萍也能担着一担粪健步如飞。

大嫂不甘落后,也学着如萍垫着厚垫子,两妯娌彻底从旧社会少奶奶改造为新社会劳动妇女,穿粗布大褂,黑布鞋,头发剪的短短的,脸蛋子变粗糙了,说话的嗓门也大了,大嫂甚至还学会了骂粗话,用俚语跟妇女们调笑打闹,回家后像村里其他的妇人一样骂儿子不长进骂老公没本事,如萍觉得这样的大嫂也挺好,敞亮豁达,活的更恣意。

大约是相同的处境,两妯娌的关系反而渐渐亲近起来,如萍发现大嫂这个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虽然嘴碎了点,但是心大,人家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她当时听了虽然生气,过后马上就忘记了。

集体出工的时候总有人拿她们的富农身份说事,好像跟她俩一起干活辱没了她们似的,几个妇女明里暗里的挤兑妯娌二人,吃点小亏也就算了,毕竟人家出身好,但是亏吃大了,两人也是不乐意的,少不得豁出去跟她们闹上一场。

生产队长出面调和的时候虽然很明显偏向贫下中农,但是富农也是新中国的公民,又不能像地主一样拉出去批斗,偏偏如萍这人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是长篇大论,上纲上线,句句拿政策说事,条条道理有理有据,文盲队长连话都插不进去,只得各打五十大板,草草了结了这糊涂官司。

这样的结果已经让如萍和大嫂觉得是打了个翻身仗,从此以后村里的那些妇人们再不敢轻易招惹她们,讲道理讲不过如萍,骂街骂不过大嫂,当你不再把身份当回事,别人也就没法再拿你的身份要挟你。

静笙和济笙书念的一般,凑合混到初中毕业就回了家,跟着大人下地挣工分,现在两家都是三个正当劳力挣工分,日子渐渐过得比哪些多子女的家庭好了起来,有多余的口粮还能接济一下惠笙。

大嫂急着抱孙子,济笙刚过十七岁就急着张罗着给他找媳妇,家里虽然有房子,但是成份摆在那里,出身好的家庭都不大愿意把姑娘嫁过来,怕被亲家给连累了,好容易有媒人介绍了一个姑娘,出身挺好,细细一打听,原来那姑娘竟是个哑巴,气得大嫂把媒人骂了一通,那媒人挨了骂也生气,说话就有些不好听:就你们这样的成分,能娶个好脚好手的哑巴就不错了,赵家湾的地主崽子连两条腿不能走路的瘫巴姑娘都抢着娶回家传宗接代,你们还敢挑,就等着断香火吧。

如萍劝大嫂缓缓再说,静笙比济笙还大半岁呢,如萍都不着急,再说现在要二十岁才能拿结婚证,且慢慢相看不迟,大嫂认为需得先定下来,再慢慢走动两年,到了年纪就领证结婚,如萍说现在是新社会啦,不流行以前的那一套了,只要相看好了,即刻就能领证。

这怎么行呢,说结婚就结婚的,想当年我跟李知春定亲三四年才成亲,现在真是什么都随便了,连成亲这种大事都这么草率,大嫂嘴巴里面咕哝着,到底还是接纳了如萍的建议。

来源:小鸟爱蒲公英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