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主要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内镜治疗可能还不被大家所熟知。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主要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内镜治疗可能还不被大家所熟知。
什么是内镜治疗?所有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适合内镜治疗吗?
内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胃镜、肠镜(由于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上消化道疾病,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一说到内镜,你脑海里浮现出胃镜的样子就对了,就别再往下想了)。
内镜治疗就是利用内镜在直视或在显示器监视下,借助特制的器械进行的一种治疗方式。广泛用于消化道的止血、注射药物、切除病变组织、扩张狭窄等方面的临床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研发、更新、迭代,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如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CC)、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IF)、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这些内镜治疗通过或是改善下食管括约肌(LES)的收缩功能,或是增加贲门部的紧密度,或是改善His角(食管与胃底之间的夹角,又叫“食管胃角”)角度、实现抗反流阀瓣的修复来达到抗反流的目的。
内镜治疗的优势在于易于实施、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恢复快、术后疗效确切,还可以作为抗反流手术后疗效不佳的“补救”治疗手段,甚至可以考虑用于诊断性治疗。
尽管内镜治疗的优势多多,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适用。
目前认为内镜治疗特别适用于内镜下黏膜正常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或洛杉矶分级A级、B级(LA-A级、LA-B级)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也可以用于经反流监测检查提示酸反流负荷相对较低、但食管敏感性增高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要注意一点的是,内镜治疗前一定要评估患者对抑酸治疗的效果,对于经质子泵抑制剂(PPI,即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拉唑”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非常谨慎,必须经过反流监测,确认存在PPI控制力度不够的病理性酸反流,才能考虑内镜治疗。
那有的患者就说了,我用PPI治疗都有效了,那还需要内镜治疗吗?
要知道以PPI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一旦停药是存在复发率的,而有的患者则根本停不下来。但有研究报道,长期应用PPI类药物可能与骨质疏松和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有关。
因此,对于那些经过标准的PPI治疗、但症状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或者因药物副作用而无法继续使用PPI,或希望避免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患者,内镜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通过内镜治疗,患者可能会达到减少或停止使用抑酸药物的目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合并有长度2厘米以上的食管裂孔疝(HH)、严重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C级、D级)、食管狭窄、门静脉高压和(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不适用于内镜治疗。
再好的药物也只能治疗与之相适应的病症,内镜治疗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不同的发病机制,所选择的内镜治疗也有所不同。例如食管动力检查结果显示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频率增加,那么射频消融治疗可能是适合的;如果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BE,Barrett食管),可能选择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更为合适。
因此,内镜治疗前一定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有个全面的评估,以便更好地制定适宜个人的治疗方案。至于都要做哪些检查,当然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啦,或者,咱们再找个时间接着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
来源: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