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之前《流浪地球3》开机写了写中国科幻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科幻文学还是可以的,毕竟积累了三十多年,但是其它方面像电影,动画和游戏等差距就太远了,虽然美国科幻衰落了,但是人家积累很厚,现在中国科幻连日本科幻都打不过。
文|令狐伯光
因为之前《流浪地球3》开机写了写中国科幻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科幻文学还是可以的,毕竟积累了三十多年,但是其它方面像电影,动画和游戏等差距就太远了,虽然美国科幻衰落了,但是人家积累很厚,现在中国科幻连日本科幻都打不过。
现在《流浪地球3》开机了,还是值得期待的,而这几年我们感觉《流浪地球1》后中国科幻还不行。这虽然有《上海堡垒》《749局》反复关门的问题,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个产业没有那么容易发展起来。
之前《流浪地球1》成功过后,当时真正启动的科幻大片项目只有《独行月球》和《流浪地球2》(香港古天乐那个《明日战记》早拍好了),这当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疫情,再叠加重工业大片投资高,工期长,不确定。
像《哪吒2》做了5年,《流浪地球2》也有4年,这种重工业大片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几年立项和拍摄的中国科幻片,科幻剧还是更多了。好比说刘慈欣自己就有四五部作品,剧版《三体2》,电影《三体》这些都不说了,《球状闪电》影视剧版,《梦之海》,《全频带阻塞干扰》等都来了,但是能不能拍好,谁是下一个郭帆,只能说拭目以待了。
《三体》确实比不上也没法比莱姆和克拉克两位至高的作品,但是作为一部科幻,它至少是优秀的分数线之上。 说他是一部人性探讨的小说,我认为是不严谨的、不科学的、甚至是庸俗的,《三体3》里面充斥着大篇幅的精英主义,尽管,我是说尽管大刘用了不少篇幅来述说普通人的愚蠢是过惯了安稳生活所致,但这仍然是不完整的。
至少在程心的线上完整,在维德的线上是不完整的。 《三体》获雨果奖的只有第一部(当时死神永生还没有英译版),第二部却连提名都没有,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第一部里面包含的(ZZZC),前两部怎么看,2都比1精彩得多,都更能成就雨果奖(就是作品成就奖项),倘若第一部没有红岸呢?
大刘以另一个故事拉开帷幕呢?兴许《三体》更优秀,只是被发现的会更晚。
如果不经过中文翻译引进,个人很难发现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竟然拥有如此的多样性。 罗伯特福沃德、莱姆、史蒂芬巴克斯特已经足够充分体现了《三体》的想象和点子多,密集性并非科幻文学史上唯一的。
虽然以前有人提到过有“硬科幻之王”之称的格雷格伊根,但直到23年出版中文版后,个人才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有这么一位年代不算早,水平又绝对顶尖的科幻作家。近期一部分俄罗斯科幻的翻译引进也让人亮眼。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海外科幻文学都还没能有中文版。不知还会有何等的惊喜存在。
《三体》目前的确是世界一流太空史诗,但肯定算不上无敌。弗诺文奇、罗伯特索耶、特德姜、彼得沃茨、格雷格伊根等人的作品和《三体》至少同等水准。 不过,在英语科幻圈之外,特别是在亚洲,目前在世作家的科幻作品(除了田中芳树的《银英》很有影响力以外)肯定没有影响力和水准达到《三体》档次的。
《三体》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科幻黄金年代的余晖,自《三体》之后,我再也没看过一篇能和三体媲美的长篇小说,但黄金年代的克拉克是真的好看,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还是挺好看的,《基地》系列总感觉有点矛盾,因为里面的核心设定心理史学成立的前提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推动历史的发展,可是谢顿却能够把两万五千年的混乱缩短到一千年,虽然他是数学家。
也许这个核心的矛盾就是第七部基地与地球推翻了谢顿的心理史学,采用了盖娅那样的生存方式的原因吧。如果只是前六部,没有第七部的最终推翻,我感觉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科幻小说,还有一本好像是一个厄休拉·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
那本书文笔很优美,文学性非常高,特别是里面那一句绝对的光明与黑暗无异,让我依旧感觉震撼。你看西方科幻在黄金时代过后其实就在走下坡路,那么同样的道理,刘慈欣和《三体》就是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产物。
也就是开放过后,面临西方冲击和革命时代的遗留,刘慈欣也才能写出《三体》。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时代是不是也早就变化了,自然也很难写得出《三体》了,中国科幻也难说下一部能达到《三体》水准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不过,也是多亏了三体对国内科幻读者基数的增长做出了巨大推动,这些同样优秀的海外科幻小说才能终于得到出版或再版中文译本并且比以往更快传播的机会。也终于不再是科幻世界在持续翻译引进海外科幻小说了。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的成功主要在于多培养一些忠于写科幻小说的人出来,就大刘一个人哪里够。不过要想让写科幻小说的人多起来,前提就得让科幻作品大众化。不要只是一小众人群里津津乐道。
科幻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剧,游戏和动画,无论专业还是业余做文字工作,如果没有“红”、“火”起来,纯靠文字想养活、好一点养活自己都是艰难的。现在如此,历史上,古今中外都如此。文字文学创作公平好,而在当世名利双收,在作家史上从来屈指可数。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文字、文学创作达到一定高度,作者、创作者本身必然要达到的——思想、价值取向、见识……之卓尔不群,天然的与名利,和获取名利之所必为有冲突,逼仄穷困的结果大多也就在所难免。
北岛主编给孩子系列丛书,刘慈欣、韩松负责选编之《给孩子的科幻》,是国内不可多得科幻扫盲、入门……精湛的科普选集,所选诸短篇不但能一窥科幻的整体大略,也能看到它们对大刘乃至《三体》的影响,拓宽和加深对《三体》和科幻的客观认识。
科幻和电子游戏一样,真正障碍和令人担心的是因噎废食和过度功利。电子游戏现实中的可能,在思想上被卡德科幻作品《安德的游戏》几十年前已经标记,游戏除了成瘾获利在智力开发、建设性方面的优势等等几乎不被提及,很大原因在于管游戏的对游戏认识不足,开发放出来都是成瘾性、强成瘾性而谋利的游戏。
国内科幻在《三体》和大刘之后呢,《三体》取得的国际地位毋庸置疑,第一部英文译者的普及功劳是公识,人物叶文洁的形象经历,让某些人特别喜欢也是真的。对叶文洁时代的全景描画、真正思考至今欠奉,一句“伤痕”是抹不掉也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教育、知识、思想、艺术……界伤痛依然隐隐,叶文洁、圆圆们的存在就是明证。
科幻文学的培养好比大刘这一批人至少培养了一片土壤,撒下了几颗种子,能让国民意识到黑暗森林,红岸基地,全频道阻塞,顺便说句,就有益方向的幻想而言,甚至当年的另类小说《龙咒》我都不反对,那可是咱们惨败。
这类作品能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探索,问究科学,给人积极影响,就很好。
坦白说,单纯就作品文学性而言,我最喜欢的科幻并不是《三体》,但是硬科幻还是蛮爱看,期间或许有人因此感兴趣,不指望成为牛顿,爱因斯坦,或者瓦特,爱迪生,钱学森,袁隆平或者普通劳模,能工巧匠都行,甚至只是个对科学感兴趣,尊重知识的人都好。
另外,科幻这片田的后期的耕耘管理更为重要,形成气候风尚才好。希望少些纯娱乐的投入,比如选秀选美,相亲(那种)纯粹造星捧星的那种综艺,多向真正做事的人关注和鼓励,目前中国科幻发展还是很弱的。
但是因为环境关系,网友眼中科幻不止《三体》吊打西方太空科幻,《流浪地球2》也开始吊打西方科幻,一提西方科幻只有那些西方民众喜欢的太空史诗,《三体》里的宇宙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博弈,硬科幻最棒——至于西方那些同类硬科学,看不见,我看不见,有几个人看啊(一如音乐有几首歌曲火出圈啊)。
当然按照网友的套路嘛,认错是不可能的,无知是不允许的,你说得对的又怎么样:你是不是想贬低刘慈欣?你不就是在侮辱《三体》和中国科幻?你就是个逆潮流捧美国,日本臭脚的玩意儿。
中国科幻,真的任重而道远!
来源:令狐伯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