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3日晚,韩国政坛突发震动——总统尹锡悦通过电视直播宣布实施“紧急戒严”,并明确表示将“肃清国内反国家势力”。这一消息如惊雷般打破平静,瞬间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从深夜的电视讲话到在野党的紧急会议,从总统的措辞表态到反对党的激烈回应,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
韩总统紧急戒严:要肃清谁?
12月3日晚,韩国政坛突发震动——总统尹锡悦通过电视直播宣布实施“紧急戒严”,并明确表示将“肃清国内反国家势力”。这一消息如惊雷般打破平静,瞬间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从深夜的电视讲话到在野党的紧急会议,从总统的措辞表态到反对党的激烈回应,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正将韩国带入一场关于“宪政秩序”与“政治分歧”的深度讨论。
尹锡悦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实施紧急戒严的核心原因是“在野党裹挟国会,搅乱国家秩序”。尽管具体戒严措施尚未公布,但外界分析普遍认为,近期韩国政坛的多起事件成为了此次行动的直接导火索。其中,在野党推动针对总统夫人的系列立法,以及试图弹劾检察官等公职人员的举动,被视为最关键的“触发点”。
事实上,韩国政坛的对立并非一日之寒。以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为首的反对派,与执政党之间的矛盾早已在多起事件中显现。11月15日,李在明因违反《公职选举法》一审被判监禁1年、缓期2年;仅10天后的11月25日,其“教唆伪证”案又迎来一审宣判,最终获判无罪。走出法庭的李在明曾呼吁:“韩国政坛不要再充斥你死我活的政治,而应实现执政党与在野党携手前行。”这一表态虽传递着和解意愿,却未能阻止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尹锡悦的“紧急戒严”宣布后,共同民主党迅速召集紧急议员会议,党首李在明更通过YouTube直播作出强硬回应。他直言:“尹锡悦背叛了人民,从这一刻起不再是韩国总统。”同时,他向韩国军队发出呼吁,强调“只有国民才能向全体士兵发号施令”。这种直接的“否认总统身份”表态,将双方的对立推向了新的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的回应并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根植于韩国宪政体制下的权力博弈逻辑。在野党认为,总统以“维护自由宪政秩序”为名实施戒严,可能存在过度使用行政权力、压缩民主空间的风险;而执政党则强调,面对“反国家势力”的干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保障国家正常运转。这种“宪政”与“秩序”的话语争夺,本质上是政治立场的激烈碰撞。
无论戒严令的具体内容如何,此次事件都折射出韩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民众对政治内耗的厌倦日益加剧——持续的朝野对立导致多项民生议题停滞,经济、福利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难以推进;另一方面,不同群体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人认为稳定高于一切,支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另一部分人则担忧权力集中可能损害民主根基,坚持通过议会协商解决分歧。
在李在明“无罪判决”后的公开讲话中,他曾提到“政治应服务于国民”,这一观点实则道出了多数民众的心声。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最终的目标都应是为国民谋福祉。当政治斗争超越了这一根本原则,当“反国家势力”的标签被随意使用,受伤的终将是整个国家的发展与民众的信任。
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对立的激化往往伴随社会动荡,而和解与合作才能推动国家进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朝野协作,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跨党防疫政策,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不同政治力量的暂时放下分歧。此次“紧急戒严”事件,或许正是一个契机——让双方重新审视“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将精力从相互攻讦转向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韩国而言,当务之急是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戒严措施的实施需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确保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在野党则应保持理性,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而非陷入“对抗-反制”的恶性循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维护“自由宪政秩序”,实现李在明曾呼吁的“共同携手前行”的政治愿景。
韩国政治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各方能否以国民利益为最大公约数。我们期待,这场风波能成为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转折点,让“肃清反国家势力”的宣言最终转化为“凝聚国家共识”的行动,让韩国社会在理性对话中重归稳定与发展的正轨。
韩国政治/紧急戒严/反国家势力/李在明/尹锡悦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