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评论区里,更有人搬出“收纳师年入百万”的案例,将这场关于新兴职业收入的讨论推向高潮。
当“做饭”和“叠衣服”成为月入过万甚至年入百万的职业,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在工位上摸鱼的姿势突然就不香了?
最近,杭州一位90后姑娘阿绿引发了全网热议。
她说自己全职从事上门私厨服务,自称日均接6单、月入近2万元。
而评论区里,更有人搬出“收纳师年入百万”的案例,将这场关于新兴职业收入的讨论推向高潮。
阿绿的故事始于一次职业转型。
去年年底,她辞去直播工作,将做饭这一爱好变成了职业。
她通过社交媒体接单,提供“三菜一汤88元”的基础套餐,客户以20-35岁的独居女性为主,其中不乏自由职业者和夜猫子。
她的日常被切割成精准的“烹饪时段”:清晨7点出门,辗转于不同客户家中,一天最多完成7单,晚上9点收工。
然而,这份看似自由的高薪工作很快被网友质疑“时间账本算不平”。
有人实测发现,像红烧排骨这样的复杂菜品从备菜到完成至少需要1.5小时,而阿绿宣称的“1小时完成三菜一汤”似乎只适用于极简菜式。
此外,买菜、通勤、清洁等环节的时间成本也被忽略。
面对质疑,阿绿解释称,她的客户大多集中在同一区域,且需求灵活,比如下午3点吃“第一餐”,这让她能合理规划时间。
收入方面,除了基础订单,她还承接四五百元的聚会单和公司团建单,并通过组建团队扩大业务。
对这些解释和讨论,很多网友仍是质疑。
业内人士指出,私厨行业的高收入往往与流量红利期相关,且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杭州另一私厨丁尧的团队曾在春节旺季单日接11单、月入5万元,但平均月收入可能不足万元。
上门做饭的争议在于“时间是否够用”,而收纳师的高收入更像一场“认知战”。
早在2021年,一位97年女收纳师自称时薪1200元、月入50万的新闻就引发过热议。
2025年春节前,湖南一名女大学生因“一单收纳赚16万”再度让这个职业翻红。
收纳师一般按小时或空间面积收费,时薪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
上海某资深收纳师时薪2000元,团队服务一栋1000㎡的别墅需21天,收费超10万元。
从业者大淋透露,普通收纳师月收入约1万多元,且需承受高强度体力劳动。
整理一户120㎡的家庭,三名收纳师需工作1-2天,收费3000-5000元,扣除成本后每人日薪约千元。
与高收入相伴而来的,是行业乱象丛生。
许多机构以“年入百万”为噱头吸引学员,收取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费,但实际客源稀缺。
一位参与培训的学员直言:“培训班能教你叠衣服,但不会告诉你如何找到愿意付高价的人。”
无论是上门做饭还是收纳整理,高收入的本质并非单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是对“情绪价值”和“技术溢价”的买单。
在私厨领域,客户购买的不仅是饭菜,还有“在家吃现做热饭”的仪式感。
尤其对独居年轻人而言,私厨服务填补了外卖无法满足的“烟火气”需求。
收纳师的价值则在于“重建生活秩序”。通过规划空间动线、抑制过度消费,帮助客户从物品的束缚中解脱。
不过,这种溢价也面临现实挑战。
私厨行业缺乏健康证强制要求,食材安全和责任划分全凭自律。
收纳服务则因“一次性消费”属性,难以形成稳定客源。
此外,两个行业都面临“去泡沫化”压力。
例如,收纳师纳爷坦言,国内行业仍处于“粗收纳”阶段,未来需向精细化服务转型。
新兴职业的高收入争议,某种程度上是流量时代的必然产物。
阿绿的走红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她穿着瑜伽裤做饭的视频被刻意剪辑成封面,评论区充斥着“做饭媛”的恶意调侃。
而收纳师纳爷则凭借“挑战月入百万”的短视频涨粉600万,将个人IP拓展至培训、带货等领域,真正实现了年入百万。
这种“人设化”的职业叙事,既放大了行业的光环,也模糊了真实与表演的边界。
例如,阿绿坦言父母直到上月才知晓她的职业,而她的团队扩张计划也因“自认不够专业”暂缓。
上门做饭和收纳师的兴起,本质是当代人对“省时、省力、有品质”生活的追求。
争议背后,我们需要少一些对“瑜伽裤”的无端揣测,更多关注如何让这些新职业走得更远。
毕竟,在加班文化的缝隙里,能请人做一顿热饭或整理一次衣柜,或许正是打工人向往的“小确幸”。
至于月入2万或百万是否可持续?
答案或许藏在从业者大淋的一句话里:“这行能挣钱,但都是辛苦钱。”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