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4日下午,贵州省黔西市百里画廊景区,游船“黔毕节客5067”经历着惊魂一刻。船上的乘客辜先生至今心有余悸,他当时随身带了相机,在风还小的时候“一直乱按快门”,慌乱中记录下这一切。
游船倾覆事故发生后,辜先生拍下百里画廊景区的照片。风平浪静,河面又出现了几艘游船。受访者供图
雨和冰雹突然而至,浪越来越大。
2025年5月4日下午,贵州省黔西市百里画廊景区,游船“黔毕节客5067”经历着惊魂一刻。船上的乘客辜先生至今心有余悸,他当时随身带了相机,在风还小的时候“一直乱按快门”,慌乱中记录下这一切。
那些照片及视频中,天色变得极其昏暗,游船随浪大范围起伏,乘客们衣服和头发都湿透了。一名身着蓝色短袖制服的短发女士神色严肃,在船舱里走来走去,安抚着乘客们。
那是该船船长彭明艳,她在风雨飘摇中处置得当,整艘游船转危为安,事迹随后在互联网传播。
“021号船”乘客同样遇到了一位镇定指挥的女船长。乘客在社交平台回忆,船长当时安抚大家情绪,叮嘱大家不要关窗,不然船容易侧翻,整船人都配合指令,用雨伞挡飘进来的雨。后来,船长往最近的一个滩涂开,将船稳稳扎进岸边,全员安全。
据新华社消息,此次事故共有4艘船倾覆,10人遇难。其中,2艘船正在运营中,载有游客。另2艘已靠岸的船上,只有游船工作人员。
“东风03号船”当时已靠岸,但为了给其他游船腾出停靠位置,又重新驶出,被风吹翻,女船长许忠敏不幸遇难。
因河转型,以船为生
事故发生前,每天早上,船长们都会抵达化屋码头,开启一天的游船工作。
乌江源百里画廊所在的化屋景区,被周边村落视作重要旅游资源。借村前的乌江支流六冲河,与逐渐兴盛的百里画廊游船业务,沿河村民们有了更多创收选择。
许忠敏的家在织金县大平苗族彝族乡群建村,紧邻百里乌江河畔,与化屋村隔河相望。两村都是曾经的“悬崖村”,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而群建村村民们2017年才开凿出第一条通村路。
彭明艳同样并非化屋村人,老家在江对岸的织金县五里河。为了这份开船的工作,她得和丈夫骑电动车通勤,那条蜿蜒的山路,两人“每天必须走上一个来回”。
景区贴出两条线路供游客选择,自化屋码头出发,可行至鸭池河大桥,抑或是错结河,全程峡谷风光,往返时间均为50分钟,票价也一致,每人50元。织金洞旅游开发公司还提供了织金洞豪华游艇,收费比普通游船贵10元。
除化屋码头外,更远处的游船也开放这一航段的业务。在相邻的清新市新店镇椒园村,东湖农用客运有限公司提供的三条线路中,也包含乌江百里画廊,船自椒园码头驶出,航程约100分钟。据新华社报道,5月4日事故中倾覆的4艘船,有2艘当时正在运营中,均系该公司所有;核载40人,未超载。
化屋码头的游船虽分属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航程选择及收费标准,但化屋景区会统一调配游客登船。有七八年工作经验的杨姓导游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在该码头乘船就像在机场排队坐出租车,“排到哪艘船,就坐哪艘船。其实船都是大同小异,几乎没什么差别的。”
发展旅游业是乌江流域村民们的新机会。村民们原先以渔业为生,在群建村建通村路的2017年,乌江全域启动了取缔网箱养殖工作。三年后,长江流域全面禁渔。为了响应政策,乌江渔民们也随之转型。
时任化屋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香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禁渔之初,许多村民难以接受。通过给予各项补贴、提供公益性岗位、引导就业转型,村民们找到了“新出路”。随着禁渔后的乌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旅游业也渐渐有了起色。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带动渔民转型,也吸引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经营农家乐、民宿、游船公司成为许多村民的选择。
一名在化屋村经营农家乐将近十年的村民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十年前村子里不过三家农家乐,有时一个月的收入不超过一千元。如今,三十多家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她所在的农家乐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在她看来,“有山有水有苗族文化”是化屋村发展旅游的亮点。在这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中,有96.7%的居民为苗族,当地的汉族也能熟练运用苗语交流。“礼拜六礼拜天(大家)就会在广场跳起苗家的舞蹈、穿起苗家的服饰,游客可以品尝苗家的美食。”
在所有项目中,最吸引游客的便是百里画廊游船。她说,依托优越的自然风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整条线路都有不同的美景,百里画廊就像一幅画。”
20岁的四川游客辜先生便是冲着这个来的。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的贵州之旅还剩最后一天,从贵阳至毕节的返程路上,正好经过这里。乘大巴经环山公路去到化屋村,坐游船体验百里画廊的山水风光。
村民买船当船长
杨香连说,一条游船的成本为四五十万元,大多数村民也“狠得下心”贷款买船。
在他看来,这算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船票每人50元,一艘游船约能载客30人,在节假日,单日的收入就能上万。他说,当地旅游业一般在国庆假期后进入淡季,而在旺季,“住宿房间都不够”。
但一位游船公司的负责人称,近年旅游业渐有起色,然而“总体效益不好”。观光游船的收费不高,一般为几十元一人次,“一艘船一年就挣个十来万”。
这位负责人2014年在群建村注册成立贵州省织金县黔通运输有限公司,彭明艳便在这家公司工作。南方周末记者以游客身份咨询,他介绍,公司船员领固定工资,但即便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底薪按三倍计算,船员当月工资也往往只有四千出头。
根据人民网报道,化屋村村民尤容文于2017年8月,主动报名参加毕节市地方海事局组织的客船培训,拿下了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成了村里第一个“持证上岗”的专业“船长”。
参加客船培训的不少是旅游地村民。南方周末记者以学员身份咨询黔西南州众航船舶船员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的培训学员以本地运营旅游业的村民居多,培训项目分为多种,基础的安全知识培训只需要培训几天就能参加考试,拿到行内的职业身份证件,又称“服务簿”。
他说,按照国家规定,有了“服务簿”之后,学员要在船上服务满三个月才能参加船员考核,但他们公司“比较开放”,职业身份证件下来后无需三个月的服务时长,学员就能够直接学习船员技能。通过大约二十天的船员培训后,等“服务簿”的三个月期限一过,就能颁发适任证。从船员到船长,“至少还需要一年”。
该船员培训中心人少时有十几个学员,多的时候能达到三四十个。培训中心自留有两艘双层带甲板的景点客船,其余船只从周边营运公司调用。每艘船上能安排十几到三十几位学员不等,“轮到你了,你就去练,练完了以后再到第二个、第三个”。
贵州乌江船员技术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的学员也是从初级安全知识学起,培训一周后通过考核就能上船服务,考学流程和黔西南州众航船舶船员培训中心基本一致,唯一不同之处是该公司没有自己的船只。该工作人员说,船员培训和考核需要根据河段进行,公司学员多是当地村民。
他们的船员培训课程,一年开办三至四期,一般来说,除基本安全知识培训外,其余安排在下半年进行。一期的人数限制为40人,据该工作人员表述,很少有学员不能通过考核,“基本都是过”。考核是由当地海事局开展,人数达到20人,公司会联系海事局准备考试。
贵州省织金县黔通运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则说,对船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应急方面,船员大多优先从熟悉河道水系的本地人中挑选,他们对天气、水温、暗礁的分布判断都有一定经验,这是难以通过短期内的简单培训习得的。
许忠敏今年46岁,六七年前就开船了。知情人称,“以前管得没有那么严,他们不需要考什么证,只要有个服务簿就行了,不需要驾驶证。考证是近五年左右。”
参加船员培训的村民有男有女,他们可能是父子、兄妹、夫妻或朋友,以家庭为单位共同运营一艘船,几辆不同归属的船只,再联合组成一家船舶运输公司或一支船队。曾被多家媒体报道的尤容文,最开始便是与两个兄弟合伙购买了2艘游船,开启游船观光业务。
许忠敏家也合力买了游船。“如果没有这样的船,(一家人)可能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同其他有船的村民合作,成立了游船公司,共同分享游船收入。开船的家人们会轮休,按照排班工作,但在繁忙的旅游旺季,大家都没有时间休息。
“让有乘客的船靠岸”
在这样的架构中,女船长们的身影并不少见。游船倾覆事故中,有游客称当天乘坐的“015号船”,就是“一位阿姨”开的。还有乘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搭乘的“021号船”是当天出发的最后一艘,船长和船员是两名女性。
一名受访者表示,女船长张敏在事故中遇难,年仅30岁左右,留下了两个孩子。
有知情人称,2025年5月4日那天,许忠敏的游船出发前,天气风平浪静,一点征兆都没有。突然间,船上的测风仪发出警报,于是游船迅速靠岸,许忠敏在船舱里躲冰雹,然后接到指令,“要让装有乘客的船靠岸。”
包括许忠敏在内,当时“东风03号船”上有3人,都是同一游船公司员工。其中一名男性在翻船时被撞晕,被水呛醒,游了出来。他自救后,呼喊另外两人的名字,没有得到回应,便再次下水寻人。他见到另外一名男性员工将救生衣抱在怀里,一只手紧紧拉着栏杆,等待救援,便将其拽了出来。
许忠敏不会游泳,她被另一名船员发现时,“已经漂浮在离船百米以外了”。当时情况紧急,几名船员“准备要下班了”,因此她身上没有穿救生衣。
除了女儿,许忠敏的家人大多都在游船上工作,全家靠船的营业额来生活。她的两个儿子当时也在景区开船。那艘船在河上跟风周旋了很久,才把乘客安全送上岸。船停靠后,他们第一时间下水救人,却没能救成自己的家人。
许忠敏的女儿在社交平台悼念母亲。在她心中,母亲不善言语,平时总用行动来表达关心,乐于帮助他人,奉献自己。“不管你有什么事,只要我知道了,我就去帮你,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段文字被网友们截图并广泛传播。人们对这名女船长的离世感到惋惜,赞颂她的勇敢。但弄错了她的姓名。
女儿特意纠正,她的母亲叫许忠敏——言午许,忠信的忠,敏感的敏。
2025年5月4日,贵州省黔西市百里画廊景区,船长彭明艳在处置风雨中的游船。受访者供图
“她叫我们不要慌”
49岁的彭明艳将大多数时间绑在“黔毕节客5067”游船上。
她将发抖音分享日常称为“忙里偷闲”。她在视频中感叹,早上6点起床,晚上6点下班,到家9点多才吃饭,有时“忙得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偶尔的闲暇,她会同丈夫回五里河为土地清除杂草,种上椪柑和枇杷,也曾用5个多月时间,绣好一幅图案复杂、针脚细腻的《紫气东来》。
行驶在百里画廊间的双层游船,是她最常拍摄的内容。天气明媚时,她拍游客们穿着救生衣在船头赏景,拍丈夫开船的模样,以及沿岸的湖光山色。
彭明艳对游船工作充满热情,总在社交平台宣传自己服务的景点,欢迎游客们来景区做客,还会附上热线电话——是她本人的号码。她曾于2024年7月在抖音上记录,两年前和公司为了股份“扯皮到现在”,结果不是很满意,但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在视频中,有时她也掌舵,不负责开船的时候,她就是船上的二副和安全员。一名游客曾在清明假期坐过“5067”,她同彭明艳交流不多,但还记得这名女船长会在游客登船前“忙里偷闲”绣十字绣,登船时叮嘱穿救生衣。
杨姓导游对此印象深刻,她说自己带团上船时,游船由彭明艳的丈夫驾驶,彭明艳本人在做安全管理工作,劝导每位登船者穿救生衣,有些游客为了拍照好看,不愿配合,“她就不断地提醒,一个人可能提醒四五次,真的很有耐心”。
两人站在甲板上聊天,杨导游听彭明艳反复说“安全第一”,有次一对情侣可能登船前闹了矛盾,女生在船上情绪不对,女船长一直陪在身边,不敢离开。
“5067”的船体显眼处标识着:限载50人,严禁超载。船舱门顶上,印着包含“四不上船”“七不出航”“六项禁令”规定,在众多安全注意事项中,其中一条即严禁在雷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冒险航行。
贵州乌江船员技术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培训师称,六级及六级以上风力是不能出航的,船长上船前要看天气预报,上船后遇到大风要顺风而行,减少船只的过风面积。开窗也可以减少阻力。
按照培训师发来的手册,由于雷暴天气引起的低能见度,容易导致中小型个体船舶出现搁浅、碰撞等事故,因此,船公司要制定并且组织实施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预案。
值得注意的是,手册中提到,雷暴雨天气常发于春夏两季,持续时间短、预报难度大,气象台难以正确预报出雷暴雨的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船舶工作人员更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收集海事部门预警信息,检查船上设备,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据媒体报道,毕节市气象台5月4日13时50分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该市黔西等地将出现雷雨天气,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在狂风暴雨中最紧急的7分钟里,彭明艳一直在安抚乘客。“她叫我们不要关窗户,不要慌,马上就到岸。”辜先生回忆,察觉到天色不对,“5067”加速返航,来不及返回码头,寻着岸边一片浅滩,直接冲了上去。
带领乘客安全归来后,彭明艳在社交平台公布自己的名字,并称从事这个行业很多年,公司经常组织安全培训。5月8日,南方周末记者向其了解具体情况未果,她回复称不方便告知,并感谢大家理解。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余名伟 陈宇翊 潘奕忻
责编 谭畅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