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恐慌,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群气势汹汹的蜜蜂成群结队地追着人飞。特别是“杀人蜂”这个吓人的绰号,更是让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不过,若是我们抛开影视剧和媒体报道的渲染、回归事实,会发现,这种蜜蜂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共计3000字,阅读约7分钟
提到“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恐慌,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群气势汹汹的蜜蜂成群结队地追着人飞。特别是“杀人蜂”这个吓人的绰号,更是让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不过,若是我们抛开影视剧和媒体报道的渲染、回归事实,会发现,这种蜜蜂的故事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事情要从1956年说起。那一年,巴西的科研人员为了提高当地养蜂的产量,从非洲引进了76只蜜蜂王后,计划将它们与欧洲蜜蜂杂交,希望结合两者的优势。
▲上图: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只成年东非低地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这种蜜蜂,攻击性比较强。这种蜜蜂是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的亲本之一。1950年代,为了提高巴西的蜂蜜产量,科学家将东非低地蜜蜂引入巴西,并与其他欧洲蜜蜂杂交,结果产生了非洲化蜜蜂。摄影:Jeffrey W. Lotz(CC BY-SA 3.0)
不巧的是,这些王后中的一部分意外逃逸到了野外。没过几年,它们开始与本地的蜜蜂种群自然杂交,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蜜蜂类型——我们今天所说的“非洲化蜜蜂”。
从外表上看,非洲化蜜蜂跟常见的欧洲蜜蜂相比,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候就连养蜂人也不容易分辨。不过,通过科学方法,比如翅膀长度测量和DNA检测,研究人员还是能够识别它们的独特特征。尤其是在DNA方面,非洲化蜜蜂显示出明显的非洲母系遗传特征。这种基因混合的结果,是一群适应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蜜蜂。
非洲化蜜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防御反应非常强烈。
简单来说,就是特别容易被激怒。一旦感觉到威胁,它们不像欧洲蜜蜂那样只是简单驱赶,而是会迅速召集大量“同伴”展开围攻,甚至会追击入侵者数百米。这种集体反应机制在非洲化蜜蜂身上格外突出,也正因如此,它们常常被认为是“攻击性强”的代表。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攻击性,其实也是它们长期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在非洲,蜜蜂需要面对更多的天敌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比如猛禽、哺乳动物甚至人类活动。因此,那些防御能力强的蜜蜂更容易存活并留下后代。久而久之,这种“集体应对威胁”的特性就保留下来了。
进入美洲后,非洲化蜜蜂的扩散速度非常快。从巴西出发,它们逐步向北传播,经过南美、中美洲,最终在1990年进入美国。
随着它们的扩散,各地也开始陆续出现人类和非洲化蜜蜂冲突的报道,尤其是在一些不慎接近野外蜂巢的情况下。
由于这些“来者不善”的特性,非洲化蜜蜂扩散的地方,公共安全问题就成了老大难。在它们进入美国南部的几十年里,偶有“蜂拥而上”的攻击事件,虽然不常见,但一闹起来常常鸡飞狗跳,也难怪群众“谈蜂色变”。
▲上图: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又称非洲化蜂或“杀人蜂”,是东非低地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与各种欧洲蜜蜂亚种杂交产生的混合种。它们起源于巴西,对外界干扰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性和攻击性。上图是吉拉河印第安社区土地上的一个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的蜂巢。摄影:Ktr101(CC BY-SA 3.0)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非洲化蜜蜂的毒液并没有比欧洲蜜蜂更强;真正危险的地方,其实是在于它们攻击的人数、频率比较高。对于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来说,被叮咬几次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被成百上千只蜜蜂连续攻击,或者是对蜂毒过敏的人群的话,那么,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有个别因非洲化蜜蜂攻击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但总体来说,这种情况相对罕见。平均每年因非洲化蜜蜂导致的死亡事件其实还不到5起,远低于车祸、雷击甚至被狗咬的事故。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最近读到有关《陕西咸阳:4岁女童被蜜蜂蜇伤身亡,距离养蜂场仅1公里?真相待查》一文,特意研究了一下这种蜜蜂。其实,为了减少人与非洲化蜜蜂的冲突,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在城市和居民区附近限制养蜂活动,将蜂箱设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地方,并设置物理屏障阻止牲畜靠近,等等,都是有效的。此外,也有相关部门定期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教导人们如何识别蜂巢、遇到蜜蜂时该怎么做,以及需要联系的相关应急机构。
在实际操作中,养蜂人逐渐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管理非洲化蜜蜂。比如使用“更换蜂王”技术,即定期引入性格温和的蜂王,以此来影响整个蜂群的行为。因为,蜂王的遗传特性会影响整个群体的气质,因此这个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蜂群的攻击性。
虽然在公众印象中,非洲化蜜蜂是“难搞”的角色,但在农业生产中,它们的优势却不容忽视。
由于它们工作效率高、觅食能力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能维持稳定的蜜产量。像巴西这样的国家,非洲化蜜蜂早已成为养蜂业的主力军。
▲上图:在波多黎各,一只非洲化蜜蜂在采蜜。摄影:Fleiwerks(CC BY-SA 4.0)
它们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们比欧洲蜜蜂更加勤劳、觅食半径更广,甚至在天气较热或植物花期短暂的地区,也能维持较高的蜜产量。这一特点,使得不少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养蜂人开始尝试接受这些蜂群,并逐步发展出适合它们的养蜂技术。
例如,在巴西,当地的养蜂业逐渐放弃原本依赖欧洲蜜蜂的方式,而转向与非洲化蜜蜂共存并加以管理。此类实践表明,如果采取适当的方法,即使面对防御性较强的品种,也有可能开展稳定的商业化养蜂工作。
非洲化蜜蜂对环境的另外一个适应性是,它们对疾病和寄生虫的抵抗力——它们在对抗蜜蜂疾病方面也表现得相当出色。比起欧洲蜜蜂,非洲化蜜蜂似乎对某些常见蜜蜂疾病更为耐受,尤其是著名的瓦螨(Varroa destructor,一种蜜蜂常见寄生虫)和白垩病(chalkbrood)等。科学家们注意到,非洲化蜜蜂较少遭遇“蜂群崩解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简称CCD),这在2000年代严重影响了北美和欧洲的蜜蜂种群。这些表现引发了科学界对非洲化蜜蜂遗传优势的深入研究。所以养殖这种蜜蜂,可以让养蜂人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降低成本,也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上图:这是一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蜜蜂宽视野图像,图中可见一只瓦螨(Varroa destructor)紧紧附着在蜜蜂的身体节段之间。白色的箭头清晰地指示了瓦螨所处的位置。该图像来源于一项研究,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揭示了瓦螨主要以蜜蜂的脂肪体组织而非血淋巴为食。图源:Ramsey, Samuel D., et al. (2019)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8371116
▲上图:瓦螨是一种对蜜蜂具有毁灭性影响的寄生虫,是导致蜂群衰竭综合征(CCD)的重要因素之一。上图是一只雌性瓦螨(Varroa destructor)的微距特写。摄影:GillesSM(CC BY-SA 2.0)
而在波多黎各等地区,还有人注意到,非洲化蜜蜂在自然状态下与当地蜜蜂杂交后,逐渐表现出较温和的性格。这说明,非洲化蜜蜂并非完全无法“驯化”,它们也是可以通过选择性育种,培育出兼具高产和温顺特性的“理想型”蜜蜂的。
再往深一层看,基因研究还揭示了非洲化蜜蜂正在不断进化之中。科学家在它们的染色体中发现了一些与欧洲蜜蜂相似的基因片段,尤其是在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段约1.4兆碱基对的DNA,被认为在某些适应能力上起着关键作用。俗话说“万物皆有因”,这一基因的存在,或许正是它们能在复杂环境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这些新发现,无异于为蜜蜂的育种和管理“开了扇窗”,也许未来可以“因蜂制宜”,培育出兼具温顺性格与强大生命力的“理想蜂种”。
非洲化蜜蜂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存在。蜜蜂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者,对维持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它们的产生是一个“意外”,但如今,非洲化蜜蜂已经成为美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视它们为“敌人”,不如从科学角度理解它们的行为逻辑,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与它们共处。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昆山
审核 | Richard
排版 | 绿叶
引
用
本
文
王昆山(编译). 76只蜂王改变半个地球!追人500米、集体反击,这种蜜蜂你敢惹吗?海洋与湿地. 2025-05-13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Africanized_bee
2.https://www.si.edu/spotlight/buginfo/killbee
3.https://www.invasivespeciesinfo.gov/terrestrial/invertebrates/africanized-honeybee
4.https://www.gbif.org/zh/species/216677832
5.Ellis, J., and A. Ellis. 2008. African honey bee, Africanized honey bee, or killer bee,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Lepeletier (Hymenoptera: Apidae). In: J.L. Capinera (Ed.), Encyclopedia of Entomology (Vol. 4, pp. 59-66). Dordrecht: Springer.
6.Kono Y., and J.R. Kohn. 2015. Range and frequency of Africanized honey bees in California (USA). PLoS ONE 10(9): e0137407.
7.Sheppard, W.S., and D.R. Smith. 2000. Identification of African-derived bees in the Americas: a survey of method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3(2):159-176.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你知道吗?红树林是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扮演着多重环境角色。它们不仅为许多海洋物种提供栖息地、繁殖和觅食的场所,还通过其根系有效防止海岸侵蚀,保护沿海社区免受风暴和海啸的影响。此外,红树林在碳储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这些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还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