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人发现身边感冒、发烧的人变多了,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二阳”“三阳”的经历。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新冠阳性率确实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最近,不少人发现身边感冒、发烧的人变多了,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二阳”“三阳”的经历。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新冠阳性率确实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一、新冠病毒阳性率上升,形势如何?
从官方数据来看,在监测期内(3月31日 - 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3.3%升至6.3% 。五一假期人员流动频繁,更是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度恐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指出,全球新冠感染进入波动性区间,此次感染整体就诊人数相较于去年秋冬季高峰存在一定程度降低,不会对医疗资源和人群造成严重疾病负担 。
病毒感染检测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和之前类似,主要有发热、咳嗽、咽干、咽痛、鼻塞、流鼻涕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嗅觉或味觉减退、肌肉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患者即便感染了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却显示阴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提示,如果再测血常规,注意到患者淋巴细胞明显下降,或者嗜酸细胞接近于0,并且伴有头痛、肌肉痛、全身发冷、嗓子疼、声音嘶哑等典型症状,在身边有人已经感染的情况下,要高度怀疑新冠病毒的感染。
咳嗽为主要症状
三、病毒为何会再次抬头?
1. 病毒变异:新冠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不断出现的变异株可能会使病毒更容易传播和逃避疫苗的保护作用 。例如当下的主要流行株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其传播特点和免疫逃逸能力与之前有所不同。
2. 疫苗效力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的效力可能会逐渐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 。
3. 人群免疫力不足:尽管疫苗已经广泛接种,但仍然有一些人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后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这可能会导致这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4. 病毒传播速度快: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医院、学校、公共交通工具等,病毒的传播速度可能会更快 。
5. 缺乏持续的防疫措施: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放松防疫措施,但仍然需要保持警惕,遵守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
四、如何做好防护与应对?
1. 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避免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尽量全程佩戴口罩,遵循“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的原则 。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去医院等场所时,规范佩戴口罩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新冠疫苗
2. 及时接种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包括加强针,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对于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接种疫苗尤为重要。
3. 注意身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不要慌张,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4. 科学用药:确诊新冠可以帮助患者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新冠口服药从作用机制来讲主要分两大类——3CL蛋白酶抑制剂和RdRp抑制剂。其中,3CL蛋白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药);RdRp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我国自主研发的有民得维 (VV116),已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患者应根据医嘱和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如果吃了抗病毒药,发烧没有很快得到缓解,可以配合使用退烧药等辅助用药 。
5.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机构要增加医疗资源的储备,包括床位、药品、医疗设备等;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对新冠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医疗救治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新冠病毒再次抬头,我们既要重视,做好科学防护和应对,也无需过度恐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携手共同应对可能的疫情风险。
来源:有趣的小猫科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