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13时30分的讲解,身穿志愿者马甲的于立佩戴好工作证提前十分钟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二楼的玉器馆就位,在展厅过一遍重点展品,她将入口处写有“本展厅现有义务讲解服务”的标识牌翻过面来,待现场观众围拢过来,便开始讲解了。“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玉器
下午13时30分的讲解,身穿志愿者马甲的于立佩戴好工作证提前十分钟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二楼的玉器馆就位,在展厅过一遍重点展品,她将入口处写有“本展厅现有义务讲解服务”的标识牌翻过面来,待现场观众围拢过来,便开始讲解了。“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玉器馆,我是今天的志愿者讲解员于立。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玉润中华的历史,她娓娓道来。
这已是63岁的于立加入上博志愿者团队、成为一名讲解员的第九个年头。她家住宝山滨江一带,无论是到人民广场馆还是东馆,往返均需三四个小时,但她乐此不疲,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几乎每周都会来上博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馆内客流量大,观众对展厅志愿导览的需求也比较大,我预约服务的频次就会更密集。”她记得除夕那天完成讲解服务回到家天色已晚,家人备好年夜饭等着她一起过年。
“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来上博做志愿者,我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2017年,于立从央企退休,空闲的时间多了,想多学一点新知识,她报名参加上博的志愿讲解服务。面试、培训、笔试、展厅试讲……她做了两本厚厚的学习笔记,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可以成为一名绘画馆志愿讲解员。
于立并未就此满足,在绘画馆服务满一年后,又相继报名了青铜馆和玉器馆的志愿讲解服务,并凭借认真、刻苦的学习通过了层层考核。“能把金色年华刻在博物馆的年轮上,与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相守、永相随,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她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实现了伟大的飞跃,也文化自信了。“上海大力推行社会大美育,我本人是受益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实践者。”
记者注意到,于立每次讲解都会随身带一个保温杯。这是一个考验体力和脑力的活,但在她心中,做志愿者的幸福感难以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是对生命的延展。“在这里,能真真切切学到东西。我们不仅仅提供服务,也不断收获知识能量的再补充。”于立自豪地说,博物馆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常常都是邀请馆内资深的专家学者,他们深入浅出阐释展厅的策展思路和更深层次的文物知识等,让志愿者对文物的认知和讲解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上博还组织我们去别的文博场馆参观、团建,举办志愿者年终工作大会,也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志友’,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前行的动力,还来自观众的温暖反馈。当于立讲解文物时,会把历史细节、生活感悟“揉”进故事里,也会加入趣味互动。比如讲到古代青铜,会联想到自己年轻时见过的老手艺,或者用祖辈的生活场景类比,让冷冰冰的文物变得有烟火气。对青少年来说,这种有温度的讲解就像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无数人真实的生活延续,继而在年轻人心里种下对文化好奇的种子。在绘画馆讲到唐伯虎名画《渡头帘影图》时,她会引导观众解读画上的诗句,在玉器馆讲到龙纹鲜卑头时,会让小朋友找找器身上的文字……观众在她耐心的引导下发现了很多平时未曾留意到的小惊喜,对这位银发志愿者竖起大拇指。一个个收获肯定和赞扬的时刻,让她领略到几千年文明的魅力,也感受着这份深厚积淀在新时代传承传播与共鸣。
上博教育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博是全国最早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博物馆之一,志愿者队伍组建于1996年,有不少像于立这样坚持多年的银发志愿者。目前,在280个志愿讲解员中,有14个年龄超过60岁,他们的平均服务年龄在10年以上,最长的达24年。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