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直播扭臀求打赏:谁在利用孩子的‘擦边’赚流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5:57 1

摘要:2025年3月,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段视频引发争议:一名13岁女孩穿着短裙、对着镜头扭动身体,评论区充斥着“加微信”“跳得再性感点”等露骨留言。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个人主页标注“签约主播”,背后竟是一家专门招募未成年人的直播公司。

2025年3月,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段视频引发争议:一名13岁女孩穿着短裙、对着镜头扭动身体,评论区充斥着“加微信”“跳得再性感点”等露骨留言。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个人主页标注“签约主播”,背后竟是一家专门招募未成年人的直播公司。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从“小学生模仿网红热舞”到“未成年主播深夜求打赏”,类似事件频繁冲上热搜。平台算法推波助澜,不良机构浑水摸鱼,而孩子的权益却被流量经济碾碎。

案例1:13岁女孩“小月”的“网红梦”

湖南女孩小月(化名)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纯欲风”舞蹈视频后,被一家经纪公司私信:“月入过万,包培训。”签约后,公司要求她每天直播3小时,内容多为“撩头发”“咬嘴唇”等动作,甚至暗示她“穿少点”。小月的母亲起初以为只是“才艺展示”,直到发现女儿收到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才报警揭露该公司。

问题核心:

平台审核漏洞: 未成年人用家长身份证实名认证,逃避监管。

公司灰色操作: 以“才艺培训”为名,行“软色情”之实。

案例2:小学生“PK打赏”乱局

江苏一名11岁男孩在直播中与成人主播连麦PK,对方怂恿他“输了就做俯卧撑露腹肌”,直播间观众纷纷刷礼物“起哄”。男孩的父母事后发现,孩子已偷偷充值5000元打赏。

问题核心:

算法推荐陷阱: 平台将未成年人推向成人化内容池。

家庭监管缺失: 家长对账号共享、支付密码疏于管理。

平台的“流量至上”逻辑

算法偏爱“高互动内容”,擦边视频更容易被推荐。例如,某平台曾公开承认“舞蹈类视频停留时长比普通视频高30%”。

举报机制形同虚设:用户投诉未成年人擦边后,平台仅下架视频,账号仍可换马甲复活。

不良机构的“猎童”产业链

经纪公司以“免费培训”“快速涨粉”为诱饵,专门招募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孩子。

分成模式刺激违规:主播收益的60%归公司,孩子沦为“工具人”。

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位

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赚钱捷径”,甚至亲自拍摄擦边视频(如2024年“童模妈妈逼迫女儿摆拍”事件)。

学校性教育不足,许多孩子并不理解自己行为的风险。

技术难题:

人脸识别难以区分“未成年人冒充成人”,尤其是化妆、滤镜掩盖年龄的情况。

法律执行滞后:

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表演”,但未明确“擦边”是否违法,处罚力度偏低。

利益链顽固:

平台依赖流量广告,经纪公司打“擦边球”换壳重生。

平台必须“断腕”

优化算法:对未成年人账号强制开启“纯净模式”,屏蔽打赏、连麦功能。

重罚违规公司:建立黑名单,封禁组织未成年擦边的机构IP。

家长要“醒醒”

别把手机当“电子保姆”,定期检查孩子账号内容。

警惕“网红梦”陷阱:告诉孩子“走捷径的代价可能是毁掉一生”。

.社会共治不能停

学校应开设“网络行为课”,教孩子识别不良诱导。

网友遇到未成年擦边内容,请直接举报而非围观。

当13岁的小月对着镜头扭动时,她可能以为自己在追逐梦想,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正将她物化。这场“擦边”狂欢中,没有赢家——平台赚了流量,公司捞了快钱,而孩子失去的,可能是尊严、安全感和正常的童年。

治理乱象不能只靠“事后下架”,更需要每个人较真:不消费、不传播、不纵容。毕竟,我们的社会是否文明,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小的成员。

来源:可妈育儿说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