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贵州大山走向影视创作舞台,编剧饶俊用一部部作品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与时代的变迁。他的作品涵盖古装奇幻与现实题材,从《花千骨》到《春风化雨》,每一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感悟。
从贵州大山走向影视创作舞台,编剧饶俊用一部部作品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与时代的变迁。他的作品涵盖古装奇幻与现实题材,从《花千骨》到《春风化雨》,每一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感悟。
编剧饶俊 贵州省铜仁市人
成长之路:5 元钱改变的命运轨迹
“我是在贵州大山里长大的”,在通讯尚不发达的80年代,书信成为他与外界交流、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由此养成了文字表达的习惯。谈及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经历,饶俊感慨道:“我第一次走出大山是去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30多个小时的火车,看到了地铁、高楼,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那对我冲击特别大,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到上海读书。”
而在求学路上,班主任徐老师给予的5元钱和那句 “读书能让人有更多选择” 的话语,成为支撑他坚持读书的关键力量。饶俊回忆说:“在我初三那年,成绩优异的好友退学打工,让我萌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不成想这样的心思很快就被当时的班主任觉察到了。晚自习时,班主任将我叫出教室,在一个灯光微弱的角落,把5块钱放在我手里,让我坚持把书读下去。她还告诉我,同样是走出大山,以读书的方式将会有更多可能。在那个用铝制饭盒蒸饭拌豆豉、酸菜的学生时代,5块钱足以让我一周时间内每天都能吃上一道新鲜的菜肴。也正是班主任的这番话,激励着我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创作生涯:在想象与现实间穿梭
“编剧其实是一份挺枯燥的工作,是一个人的漫长战争。创作时你得一个人写,写完后又要消化各种意见,考验的不仅是创作技能,更是处变能力,但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在这条路上走着。”
在题材创作上,饶俊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创作古装剧时,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语境的敏锐感知,构建出一个个奇幻的古代世界。对于古装剧创作,饶俊说道:“写古装剧时,想象力是关键,同时要营造好语境,让观众能沉浸到那个虚拟的古代世界中。” 而现实题材创作,则多源于他的亲身经历,“像《在希望田野上》和《春风化雨》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很多灵感都来自于我的亲身经历,我将个人经历融入时代洪流,希望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2025年3月 饶俊在母校铜仁一中演讲
电视剧《春风化雨》海报
为写好《春风化雨》中乡村教师群体,饶俊更是挂职初中校长助理,深入体验角色生活。他在讲述挂职经历时提到:“这部剧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便是200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后,对家乡、对乡村教育现状的了解有限。我先采访了十几所乡村学校的几十位老师,可发现采风得来的素材虽生动,但始终隔着一层,没有现场感。这便有了后续我到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挂职的行动。那几个月的挂职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一个个生动而实在的案例令我笔下角色有了血肉。”
职业感悟:光鲜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饶俊直言,编剧是“惨”职业,“007的工作模式,话语权低,还要面临演员、导演、制片等多方的意见,但即便如此,看到自己的作品播出,还是会很有成就感。” 尽管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作品也可能面临诸多改动,饶俊对作品仍充满深情,他说:“即便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只要内核骨架在,我还是会视其为自己的‘孩子’。写作虽然累,但一旦停下又会手痒,身边人都说我是‘工作狂’。”
在经历作品播出不理想的瓶颈期后,饶俊选择读书深造,尝试做制片人。“今后的我,更希望做减法,让自己回归到纯粹的创作者状态,专注于写出好作品。”
家乡情怀:刻在骨子里的创作基因
在大家眼中,饶俊被认为是充满家乡情怀的人。他曾表示:“贵州的发展日新月异,基础建设翻天覆地,但无论走多远,味蕾和味觉记忆都深深烙印着家乡的味道。这种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不自觉地体现在我的创作中。” 饶俊还立下创作家乡三部曲的flag,目前已完成两部。“我期待未来,当人们提起我的名字,就能联想到众多优秀作品,这是我作为编剧最大的心愿。”
记者: 孙佳琦 邢宇清
来源:动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