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守护人权时,西方在干嘛:两种文明如何定义“人”的价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8:09 1

摘要:有人问,为何中华文明早早绽放光华,却在封建社会驻足两千余年?这一追问的背后,实则是两种文明基因的激烈碰撞——当一种文明将“人”的存续视为根本,另一种文明却把“人”当作扩张的燃料,区分野‬便早已注定。

文/胡铁瓜

有人问,为何中华文明早早绽放光华,却在封建社会驻足两千余年?这一追问的背后,实则是两种文明基因的激烈碰撞——当一种文明将“人”的存续视为根本,另一种文明却把“人”当作扩张的燃料,区分野‬便早已注定。

一、华夏‬早熟文明的人本基因

中华文明的早熟,始于对“人”的价值的深刻认知。秦汉‬时期提出‬‬“民以食为天”的概念‬,已透露出对民生的关注;春秋诸子百家争鸣,无论孔孟的“仁政”、墨子的“兼爱”,还是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皆以“人的生存尊严”为核心命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修驰道,表面是政治集权,实则是终结“争城以战,杀人盈野”的乱局,让百姓免于被多国反复征调的苦难,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太平!

至唐宋,这种人本实践达到新高度:宋代汴京的夜市灯火通明,《清明上河图》里的脚店、肉铺、医馆,展现着平民经济的活力。契约文书规范着雇佣关系,合股制手工作坊已有现代企业雏形,甚至出现了以“保会”为名的货物保险机制。当欧洲修士还在羊皮纸上抄写圣经时,中国寒门子弟正通过科举制度,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路径中实现阶层流动。

二、对“发展阵痛”的清醒拒斥

华夏历史‬上‬看似“停滞”的表象下,其实‬是中华文明对“进步代价”的深刻反思。明朝江南的丝织业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已显资本主义萌芽,但若要进一步发展,便需复制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将农民逐出土地,制造大量无产者。但中国历代王朝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更是王朝稳定的基石。朱元璋曾因苏州富豪兼并土地,下令将其全家充军;雍正帝为清查土地兼并,派出钦差“追赃队”,连亲贵也不放过。

这种“保守”源于惨痛的历史经验‬:北宋王安石变法,本为富国强兵,却因基层执行异化,让“青苗法”变成盘剥农民的工具,最终引发“流民满野”的社会危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试图整合财税,却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在他死后遭全盘否定。当权者明白:任何改革若以“民不聊生”为代价,终将重蹈秦末“天下苦秦久矣”的覆辙。

三、西方崛起的血色之路

当中国在“重农抑商”中守护小农经济时,西方正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英国工业革命的烟囱里,却‬塞进‬了两岁童工的尸骨‬——这些“活工具”被塞进狭窄的烟囱掏灰,稍有不慎就会被火焰灼伤或窒息而死。曼彻斯特的“绳子旅馆”里,工人每晚花几便士,换来的是用绳子吊在半空打盹的权利,清晨老板用刀砍断绳子,作为“物理闹钟”。

更令人发指的是“盗墓‬经济”:为给白糖脱色,英国商人大规模挖掘墓地,将穷人的尸骨烧成骨碳。据1831年《卫报》报道,仅伦敦周边每年就有超过10万具尸体被非法挖掘,利物浦的制糖厂甚至将乞丐尸体直接投入熔炉。在殖民地,这种残酷变本加厉——爱尔兰大饥荒期间,英国商船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往本土,却任由百万饥民啃食草根;印度总督寇松在1902年饥荒中甚至‬宣称:“印度人繁殖能力像兔子,饿死几个无关紧要”。(不过‬我胡铁瓜‬‬对此‬言论‬倒是‬有些‬赞同‬)

四、文明价值的对决

两种文明的差异,在危机中更为‬明显‬。明末崇祯帝为赈济陕西灾民,不惜缩减宫廷用度,甚至让皇后变卖首饰;同期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却在镇压苏格兰起义时,强行征收“造船税”,激化社会矛盾。康熙年间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试图将农民负担固定化;而法国大革命前,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竟建议“向空气征税”,最终引发革命风暴。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儒家“民为邦本”的理念,将王朝合法性建立在“保民生存”之上,形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理哲学;而西方自罗马法传承的“私有财产神圣”观念,在资本主义扩张中异化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丛林法则。马克斯·韦伯笔下的“新教伦理”,本质是将剥削合理化的精神工具——通过压榨他人积累财富,竟被视为“上帝选民”的证明。

五、新文明范式的兴起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文明竞争的维度已悄然改变。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实现近亿人口脱贫,在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修建钢梯,在宁夏西海固搬迁整村百姓,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把‬什么是‬以人为本‬完美‬诠释‬了出来‬。航天领域,“天问”探火、“嫦娥”取壤,所有成就皆以和平利用太空为目标,与当年西方殖民太空的“星条旗插月计划”形成鲜明对比。

反观西方,疫情初期的“群体免疫”政策,让低收入群体成为病毒的“缓冲区”;国会山暴动中,警察对白人示威者的“温和执法”,与对待黑人抗议者的催泪瓦斯形成双重标准。这些场景揭示出‬这些‬曾经靠“吃人”崛起的文明,在“以人为本”的新赛道上被‬我们‬越‬甩‬越‬远‬!

结语:文明的尺度不是速度,而是温度

中华文明的“停留”,从来不是真正的停滞,而是在“发展”与“人性”间寻找平衡点的智慧。当英国用童工的血肉锻造蒸汽机时,中国选择让农民留在土地上;当西方用殖民地的白骨堆砌财富时,中国坚持“耕者有其田”的底线——这种选择,或许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却守住了文明的底线。

《尚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应以“弱肉强食”为动力,而应以“众生皆安”为归宿。今天,当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传统智慧,或许正为全球文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拒绝“吃人”,而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可能。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