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当校长,廖仲恺是党代表,周恩来管政治部,阵容豪华得很。军校在长洲岛上,条件简陋,但出来的学生牛气冲天,像曹渊、陈赓、徐向前这些,后来都成了大人物。
2024年4月3日,马英九带着一群台湾青年跑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在看一张教官合影时突然问了一句:“哪一位是周恩来?”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在广州创办,全名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当时国共两党还在蜜月期,目的是培养革命军人,准备北伐推翻北洋军阀。
蒋介石当校长,廖仲恺是党代表,周恩来管政治部,阵容豪华得很。军校在长洲岛上,条件简陋,但出来的学生牛气冲天,像曹渊、陈赓、徐向前这些,后来都成了大人物。
那时候国共合作,军校里既有国民党的人,也有共产主义者,大家目标一致:打倒军阀,统一中国。1926年北伐开始,黄埔毕业生冲在前线,打得北洋军阀节节败退。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国共翻脸,合作破裂,军校也分裂了,国民党这边继续办,共产党的人跑去搞自己的武装斗争。
后来抗战爆发,军校搬了几次地方,1949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军校也跟着去了高雄凤山。现在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是个博物馆,留着当年的课桌、枪炮,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4年,周恩来回国,当时才26岁,已经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老手了。他从法国回来,带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直接被派到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管宣传、教育、组织,相当于给学生洗脑加动员,让他们不光会打仗,还得有革命信念。他设了三个科:事务科管日常,宣传科搞思想,组织科拉队伍,整得有模有样。
周恩来不光坐办公室,还经常跟学生聊,了解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比如有个学生叫曹渊,家里条件不好,周恩来跟他谈了几次,鼓励他坚持革命,后来曹渊在北伐里成了英雄。还有,他亲自写教材,编口号,像“打倒列强除军阀”这种,朗朗上口,学生们喊得热血沸腾。
1925年东征打陈炯明,周恩来还上了战场。他在淡水战役和棉湖战役里指挥政治工作,配合军事行动,硬是用少得可怜的兵力干翻了敌人。后来国共分裂,他跑去南昌搞起义,再后来当了新中国的总理,可黄埔那段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周恩来在军校的时间不长,1926年初就走了,忙着去别处搞革命。所以那张教官合影里没他,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1950年,马英九出生在香港,家里是湖南人,后来搬到台湾。他念的是法律,台湾大学毕业,又跑去美国拿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脑子好使得很。
回台湾后,他给蒋经国当过秘书,慢慢爬到国民党高层,2008年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连干了8年。
马英九是国民党的人,而黄埔军校是国民党起家的根基,他对这地方有感情不奇怪。他在位时推“两岸三通”,签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让两岸贸易、旅游热火朝天。他的理念是“九二共识”,简单说就是两岸都认一个中国,但各有解释,尽量别打架,多谈生意。这跟他老东家蒋经国的想法一脉相承。
卸任后,马英九搞了个基金会,继续推两岸交流。2023年他第一次以卸任身份访大陆,去南京拜孙中山,2024年又来,这次带了台湾青年,就是想让他们看看大陆的历史和现状。黄埔军校是他行程的重头戏,问“哪一位是周恩来”,明显不是随便问问。
2024年4月3日,马英九带着20多个台湾大学生到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当天,马英九一行人先去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悼念,然后直奔黄埔军校。
博物馆里有各种展品,老照片、手稿、军装什么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到了教官合影那块儿,马英九停下来,问了那句“哪一位是周恩来”。讲解员说周恩来没在这张照片里,他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马英九后来还提到,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灵魂人物,他的政治教育影响深远。很明显,他不是不认识,而是故意提周恩来,想让大家关注这段历史。
当天参观完,他还写了留言,说“黄埔精神激励两岸青年共创未来”,态度很明确:用历史拉近距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高光时刻,周恩来在这儿干得风生水起,国民党那边也出了不少人才。马英九提周恩来,就是想让台湾青年知道,两岸不是天生对立的,曾经一起打过天下。这种历史共鸣,能软化现在的紧张气氛。
周恩来在大陆是传奇人物,但在台湾因为意识形态,评价两极分化。马英九问这话,等于是公开认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地位,间接承认他跨越党派的贡献。这对台湾年轻人来说,是个新视角,可能让他们对大陆的历史人物少点敌意。
马英九一直主张两岸多接触、多理解。他带青年来黄埔军校,又提周恩来,就是在用历史搭桥。问这个问题,能引起讨论,甚至争议,但不管怎么样,都让两岸的人又一次聊起了共同的过去。
马英九在任期时就喜欢拿历史说事儿,比如常提孙中山。这次问周恩来,跟他一贯的风格差不多,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给自己的两岸政策背书。卸任了,他还是想在这块儿发挥点余热。
大陆媒体挺捧场,《人民日报》说这趟访问是“文化寻根之旅”,有助于增进理解。黄埔军校那句问话被解读成对共同历史的尊重,周恩来的名字又被提了一波,热度不减。
台湾内部意见分裂。国民党这边觉得马英九干得漂亮,能缓和两岸关系。民进党不乐意了,说他跑去大陆“示好”,可能让台湾的立场变软。
1976年,周恩来逝世时,马英九还只是个年轻学生,两人没有任何直接的交集。但命运的线索却在黄埔军校悄然交织。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军校之一,黄埔不仅孕育了无数将领,也见证了国共两党的分合、战争与和平。
周恩来早年在黄埔担任政治部主任,播下革命理想的种子;几十年后,马英九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重返黄埔,却是在历史尘埃中捡起那段几近断裂的记忆。
在两岸关系日益紧绷的背景下,这一句看似随意的提问,实际上是在向大陆传递一种“我理解你历史”的姿态,也是在向岛内释放他对统一话题的一种温和靠拢。他想借周恩来的光,让两岸沉寂许久的对话重新点燃火苗。
这一种老派文人的柔性策略:用历史讲情,用细节讲道。马英九借助黄埔的符号意义,试图为两岸僵局找一个历史共鸣点。而这,恰恰是今天最稀缺的东西。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