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5000年必备兵器棍棒,内藏“穷文富武”的真实战场逻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9:23 1

摘要:但有这么一种武器,人类在走出非洲,甚至在下树直立行走之前,就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了。如今,哪怕是猴子也能学会使用这种武器,而且耍的有模有样。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欢乐原始人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众所周知,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制造工具。

但有这么一种武器,人类在走出非洲,甚至在下树直立行走之前,就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了。如今,哪怕是猴子也能学会使用这种武器,而且耍的有模有样。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中华兵器巡礼》的第14期,本期的主角是人类最古老的工具与武器——棍棒。

棍棒被古人称为殳(shū),又叫做杵、杖等,后来才渐渐俗称改叫成棍、棒。夏、商、周三朝时代,殳与弓矢、戈、戟、矛并列一起称为五兵。

在中国古代,殳的形制较为多变,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殳。

早期的殳,是一很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棍,长约一丈二尺左右。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用铁头或全用铁铸造的殳。《六韬·军用篇》中曾提到一种重12斤的“方首铁棍”,即是方形铁头的殳。

后来出现了全铁的殳,后世云游僧人禅杖、锡杖等,就是从殳演变出来的。禅杖、锡杖看着虽然花哨,但最初的用处其实还是防身,到了明朝还成了少林僧兵们抗倭的主要有效兵器之一,堪称对日本刀特攻。

日本刀砍铁棍?笑死,根本砍不动。

不过,殳是棍棒,但又不完全是棍棒。

过去冷兵器专家、考古学家们均一致认为“殳无刃”。《考工记·庐人》贾公彦疏:“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打人。” 《释名·释兵》也说:“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后来一些经籍注疏、辞书释文均一直沿用此说。

即便中国考古学家曾在安徽寿县蔡候墓中发掘出有刃的殳头,但是囿于“殳无刃”的旧说,也错误的断定这是一种变形的矛。直到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曾候乙墓发掘出现了带有铭文的带刃殳,方证实在战国时代,除了无刃殳之外,还有一种带刃的殳。

从曾候乙墓出土的七件殳来看,当时至少有两种形制的殳:

一种是无刃殳,通长3.30~3.40米左右。去掉殳的两端的铜鐏和装饰物,其长度正合《考工记》所说的长一丈二尺之数。

另一种是有刃殳,在长杆顶端还有两个球状铜箍,两者相距35~51厘米左右,殳头有三棱形矛刺。殳标通长3.30~3.40米左右,直径约2.8~3厘米,这些殳上有“曾侯乙之用殳”等铭文。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战国时期的确有带刃的殳。有的铜箍上带有刺球,也许后世狼牙棒一类打击兵器大概也是起源殳吧。

古代还有一种仪仗用的礼殳,积竹为棒,八棱,汉代的“执金吾”所持的金吾就是这种礼殳。礼殳通体为铜制,两头镀金?,拿在手中金光闪闪,很是威武。朝会时,御史大夫、司隶校尉手持金吾夹侍皇帝。

后来,殳成为法律的象征。曹操早年在洛阳做比尉时那个五色杀威棍棒,就是一种殳。

到了宋代,就基本不再使用殳这个名字了,而是我们熟知的棍棒。宋代的棍棒的棒首,就是这玩意儿,种类也相当丰富。

《武经总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图,有的棒首增加了刃器;有的两端包铁;有的在柄端加刺刀;也有的棒杆缩短到四至五尺,变成短兵器,便于近战挥舞格斗。棍棒的杀伤能力因此显著提高。

明代的棍棒,棍长八尺左右,重三斤八两,又叫少林棒,首端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嗯,没错,大棒。

大棒的顶端有鸭嘴形刃,长二寸,刃有中锋,一面起脊,另一面有血槽,净重四两左右。

……

你就说它大不大吧!

发展至此,棍棒已经不是单纯的钝器了。但无论棍首的造型如何变化,它的使用技巧都一脉相承,其本质一直是那一根长杆。

棍棒,仍然还是那个棍棒。

P2 棍棒的用处

棍乃百兵之祖。

在漫长的历史中,棍法自然而然发展壮大。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的武器,棍术虽然分了流派,但是世界各地棍术“趋同演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在国家体委标定的长兵对抗项目赛中,长棍的特点展露无遗。

比起短兵,长棍对抗中双方你攻我防类似套招的场面十分常见,就是因为,长棍这种钝器大部分情况下是做不到“一击定胜负”的。

没有尖的棍子在面对有护具的敌人时,杀伤效果非常有限。而挥打又很容易被看穿攻击意图,更难造成有效打击。

于是棍类武器迅速进入徒手类格斗比赛的伤害逻辑:要货真价实给对手造成伤害才算是有效攻击。

怎么有效?大力挥击。如何克敌制胜?拼基础素质。

棍类对抗就是拼基础素质,只有准确把握敌人的破绽,抓住一个又一个机会,才能占据上风,进而获得胜利。抓住一个破绽直接翻盘,在长棍对抗中是不存在的。

可以说,棍棒其实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武器,很难造成致命杀伤。为此,人们发明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棍首,如明朝辅兵手里的夹刀棍,就是有刃的,可以大大增强棍棒的杀伤力。

可军队从来都是不缺武器的,棍首再怎么改,也不如直接使用刀枪等兵器。

棍棒真正的舞台,从来不是真正的战场,而是在战场之外。

它是比武较技时不可缺少的兵器,让使用者挥洒技艺时不必担心失手杀人;

它是警务人员的标配,因为警务人员必须控制自己造成的伤害,不能轻易致人死亡;

它是军队最重要也最常用的训练器材,帮助使用者安全的适应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搏斗。

棍棒最大的价值,恰恰是它低下的杀伤力,这赋予了远超其他冷兵器的旺盛生命力。

我们常说,用安全器械练的武艺是“以假修真”,是在练习时把没有给对方造成实际伤害的攻击“视作”对目标造成了巨大伤害。因为刃类武器厉害,即使穿了货真价实的铁甲,它照样能撕开金属护具造成杀伤,一刀砍下生死难料。

训练中使用真家伙非常危险,因此不得不使用没什么杀伤力的练习器械作为替代品。

可是棍类就不一样了,它是钝器,本就足够安全。

大明就非常重视棍棒,明军操练、教习武艺就是以练棍棒为主。戚继光主持练兵时曾编印《棍法口诀》,他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松钯如习一经,四书即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他坐镇蓟州时,有的将士认为明军乘骑不如塞外铁骑,每逢交手,常常失利,产生畏战心理。戚继光特地召集属下十二路镇守将领集训,并亲自持大棒作对抗骑兵的示范表演,使部下很信服,增强了战斗必胜的信心。

而棍棒之所以收到如此重视,除了安全性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它在训练时几乎可以模拟所有兵器。

P3 穷文富武

习练器械技艺,往往需要先练棍,棍子练好了,才能顺理成章的把棍子换成长柄刀,换成双手刀等其它兵器。

肯定有观众老爷要说了:脱裤子放那啥,我想练什么我直接练。转二道手我吃饱了撑的。

确实,对于长柄武器来说,比如薙刀,偃月刀,直接练就完事了,确实不需要用棍子打基础。

可是双手剑双手刀,还真绕不过长棍。

因为打仗用的双手长刀长剑极贵先不说,超过80厘米刃长的刀剑很难保持硬度。以最常见的全长一米二到一米四长的汉环首为例,这刀的刀茎比刀尖还粗,全刀最厚最宽的地方是就是环手的位置。导致这刀在对付硬质护具的时候特别震手,由于没有刀镡,而且握把前细后粗,只适合像鞭子那“抽”打,砍,刺都不太顺手,三国之后这种结构就被淘汰了。

后世的双手长刀长剑都是相对细的刀茎外面包木柄,而代价就是后代很少做这么长的双手刀。因为刀越长,共振幅度越大,在没有合金钢技术的古代这个问题是完全无解的。

以央视藏着的武林中的镜头为例,武师挥舞的时候长刀的都被舞弯了。

这可不是人家使用的刀有问题,明清长刀长到这个程度就是保持不了直度。锻刀大赛中的长剑长刀,在高速摄像机下也能看到明显的弯曲。

所以,用金属武器练习,是很有可能对兵器造成损伤的。

长棍的意义就在于此,木制长棍首先轻松解决训练器材“直”“硬”问题。别说一米四,以软著称的白蜡杆,一米八都可以保持硬度和直度,对抗训练的时候力量传导的感受非常顺畅。价钱更别说了,只要你不嫌吵,训练的时候一天打断十根八根的木棍那随便的事。重量重心?木棍是可以通过加配重调的。现代尼龙棒都能将重量中心调节到接近真剑,木棍同样可以做到。

更重要的事,木棍合法啊。

我国“管制刀具”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尤其是边疆地区,宋代同款刀的尺寸边疆比内地都要短一截,长杆更是严控。别说三米长的木棍,清末西北叛乱的诱因之一就是“回勇买竹案”,本身只是经济纠纷,但是案件的影响在传播时竹子普遍被传成造长矛的杆子,

竹竿都如此敏感遑论其他。但是棍就不控制,长如齐眉棍,短如手杖、“十三把”这些都不控制。随便买,随便带,随便耍。

不需要像“无限制武道”那样挖空心思尽可能的“合法”。

而这就意味着,学过棍法的退伍士兵,可以毫无顾虑的将自己在军队中学到的本事传承给同乡或后辈。

这几乎是古代普通人,学习武艺的唯一途径了。

古代不是现代,没有武馆,更没有武校,如果你不是军事贵族,很可能想学都没地方学。

尤其是长柄武器,普通人参军或被抓壮丁,在军队里是从辅兵开始干,最多只能学到射箭和匕首斧头什么的。

唐代府兵制崩溃后,平民进入军队才有系统训练。宋代正常情况入役还有机会能练刺枪射箭射弩,要是金朝的签军,周围老少爷们全部用的八棱木棍,根本没机会学别的。

直至明代有了《耕余剩技》《手臂录》《武艺图谱通志》这些书,普通人才有机会在不加入军队的前提下学习武艺。

但问题是,看书习武,也不靠谱啊……

哪怕是现代拳击,有书有图有视频,还有群可以和小伙伴们交流经验,产业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了,但即便如此,真想好好学还是得找个好教练,云学习顶天学个假把式。

但是,武馆那是清末近代的产物,最早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夜,再之前真的没有教授武艺的学校。明代的书院里面武器武师都比外面流传的多,想习武最方便的途径其实是先学文……

穷文富武,穷文富武。

对古人来说,尤其是汉唐之后的古人来说,习武的门槛,真的比学文高得多。而棍棒,就是普通人手中最长,最强,使用技巧最成熟,同时也最合法的冷兵器。

曾为五兵之一的它,对不普通人来说却随处可见,哪怕代表法律威严的杀威棒,使用者也不过是些底层小吏。它无处不在,融入整个社会。

而它恰恰是古人习武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训练时,不可或缺的基石。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