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小米汽车却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先是小米SU7遭遇严重的高速事故,再是通过OTA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因为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小米被质疑“花钱买半成品”。然后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挖孔机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涉嫌虚
2025年,新能源汽车江湖正在出现一个新的风向,那就是反差。
小米汽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2024年,小米汽车实现交付量136,854辆。2025年4月份,小米汽车销量为2.8万辆,成为中国最火热的新势力品牌。
然而,小米汽车却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先是小米SU7遭遇严重的高速事故,再是通过OTA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因为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小米被质疑“花钱买半成品”。然后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挖孔机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这样的反差事例不只于此。此前的小鹏汽车,4款车型加起来还不到1万辆,很多人都说赶快卖给大众算了。但2025年的小鹏汽车,4月销量为35,045辆,连续第六个月单月交付破3万辆,超越了昔日的理想。
这种反差的剧情,还在鸿蒙智行、理想等品牌身上也出现过。我们再扩散一下,似乎所有的新势力品牌都体验过传播高点和谷底的滋味。比如哪吒汽车,2023年还是新势力的销冠,如今已经是四处漏风,处境岌岌可危。相反的例子是零跑汽车,此前一直是个小透明角色,现在却力压理想,成为新势力新的销量冠军。
也可以说,反差,在新能源市场中一直都有,只不过在2025年更为突出。
小米汽车从高光到风暴
要说2024、2025年这两年,讨论热度最高的汽车品牌当属小米汽车。并不只是因为“行走的流量包”雷军强大的个人影响力,时不时就上个热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度。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说,我们上一次热搜就像过年,结果小米雷军基本天天过年。这样的赞誉绝非商业吹捧,而是实打实证明了一件事——小米汽车的关注度确实高。更重要的是,小米SU7也确实能打。以“科技+性价比”快速打开市场。2024年累计交付13.5万辆,成为新势力最快突破10万辆交付的车型之一。
即使强如雷军和小米汽车,也在2025年遭遇了一场舆论风暴。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事故,车辆爆燃并导致3人丧生。事故发生后,围绕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燃烧原因以及车门锁闭等质疑冲上热搜。4月1日雷军进行了回应,并表示:“由于事故仍在调查中,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许多问题目前尚无法回答。”
时至今日,官方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也是安静了很长时间。雷军是国内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企业家,他乐于分享工作进展、与米粉互动,甚至经常下场回复网友提问。而近期,长时间的“反常”沉默,与他以往的风格形成了反差。
再者,是小米汽车智能驾驶宣传语从“智驾”悄然改名“辅助驾驶”。此前,小米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不遗余力,“智驾”也频频出现在官方口径中。现在,从“智驾”悄然变成“辅助驾驶”。虽然这是为了符合行业规范,但是,这种变化会被认为是受到了影响。
近日,有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官宣SU7 Ultra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具备“高效导流”“提升下压力”等功能,并强调其内部结构与原型车一致。车主实测发现,该部件仅在外观上复刻原型车,内部无实际导流结构,且未与刹车系统散热关联。
因此,小米汽车提出改配铝制机盖或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补偿金额仅占选装费的4.8%,与宣传性能差距悬殊。目前已有网友建立退车群,甚至有车主委托律师维权。
可以说,小米汽车正是热度最高的时候,雷军和小米频频卷入风暴中心,给世人上演了一场反差大戏。
给市场带来的深刻思考
当然,这件事是否有人在幕后推动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承认,曾助力小米和雷军登上神坛的流量却如同一把双刃剑: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时,也要直面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挑战。
小米SU7爆火,订单量和交付量居高不下,随处可见试车和交付车,回头率极高。从市场角度来说,任何一款爆款产品,随着产销规模和用户基数的扩大,事故发生的绝对数量也必然会随之增加。这是无法避免的。当十几万、几十万辆乃至更多的小米汽车出现时,各种诸如交通事故、软件故障、用户操作失误、车辆功能失灵的事例会变得越来越多。而这和产品本身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是德日系品牌,还是美韩系竞争对手,还有中国市场上的国企民企大型汽车集团,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德系车故障率3.8次/6万公里,日系车2.3次/6万公里,截至2025年4月,小米SU7累计交付18万辆,公开事故23起,事故率0.066%,低于行业平均0.1%。
德日系品牌因为销量基数庞大,故障案例数量显著。新势力事故率虽然低,但是关注度更高。小米SU7事故后微博话题阅读量23亿。
小米作为汽车领域的新兵,在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爆款,可能对“新品牌的不友好性”没有做好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涉及产销方面,更包括对服务体系、危机公关机制、用户沟通渠道以及舆情监测与响应能力的全面升级。
在汽车行业,销量基数的扩大必然会导致突发事件的增加。如果车企缺乏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机制,比如响应时效性以及灵活的应对能力。要知道,现在一个偶发的个别问题,也极易在社交媒体时代被几何级放大,最终演变为全行业的舆论风暴。这种挑战对于拥有百年积淀的传统车企尚且构成压力,对于初入汽车领域的小米这样的新势力而言,更是对其体系化能力的严峻考验。
这对于那些期待着一夜爆火的新势力品牌而言,是一个深刻教训。当一个品牌被标以完美的标签,消费者的期待值也随之被无限拉高。一旦期待值与现实有了落差,就可能产生信任危机,甚至是反噬。
所以,过度的流量不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各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跌入品牌反差陷阱。
百姓评车
当然,风险也意味着机会。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与其说这是一次高光跌落,倒不如说是一次深刻教训。
对于新品牌乃至爆款产品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经验,不见得大家都会因此而避坑成功,但是经验积累还是有必要的。
来源:百姓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