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11日,第二届CCF量子线路设计自动化研讨会(Quantum Circuit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QCDAC)在深圳召开,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
5月10日-11日,第二届CCF量子线路设计自动化研讨会(Quantum Circuit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QCDAC)在深圳召开,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承办,深圳市计算机学会协办。启科量子受邀参会,并作论文海报展示。
活动现场
张贴于展示区的 “Distributed Bernstein–Vazirani algorithm”学术论文,由中山大学和启科量子的联培博士后周旭博士,启科量子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罗乐教授等人,联合发表于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上,向参会者们详细展示了分布式 Bernstein-Vazirani算法(DBVA)的创新成果。
启科量子创新成果海报展示
Bernstein-Vazirani(BV)算法是由Ethan Bernstein和Umesh Vazirani于1992年提出的一个量子算法,是Deutsch-Jozsa(DJ)算法的一个简单扩展。该算法证明了量子算法不仅可以确定布尔函数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函数本身。在该论文中,启科量子团队设计了具有2≤t≤n个节点的DBVA。此外,团队通过量子软件MindSpore Quantum展示了DBVA如何将一个6比特的BV问题分解为两个3量子比特或三个2量子比特的BV算法。这一模拟工作不仅验证了DBVA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充分体现了分布式量子算法在NISQ时代的可落地性。最后,团队通过模拟算法在去极化信道中的运行,进一步说明了分布式量子算法在抵抗噪声方面的显著优势。
在该研究中,DBVA有效解决了BV问题相关的挑战,为分布式量子算法的设计提供了创新视角。尽管DBVA仅解决了一个简单问题,但它引发了如何将大规模量子算法分解为小型子任务的思考,而这将持续有力地推动分布式量子算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论文链接: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量子计算作为未来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在某些计算复杂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量子线路的设计与优化是量子计算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量子算法性能、推动实用化落地的关键环节,具备高可扩展性的量子线路设计自动化算法设计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同时关注的新兴领域。本次大会聚焦“量子线路设计自动化”,展现了我国量子线路设计自动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启科量子围绕国家通信网、能源网、交通物流网等领域,融合发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致力于解决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中的核心问题,在量子计算核心器件、测控系统、软件体系、量子计算云服务、量子安全产品等领域均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标杆性成果。未来,启科量子将以创新驱动发展,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推动我国量子科技的产业化应用,也为全球量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启科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