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只是宇宙代码的副产品?物理学家提出惊人新理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0:43 3

摘要: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重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力之一,是让苹果落地、地球绕着太阳转、银河系维持形状的那根“看不见的线”。不管你是在地球上还是月球上,只要有质量,就有引力,它似乎是宇宙的“常识”。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重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力之一,是让苹果落地、地球绕着太阳转、银河系维持形状的那根“看不见的线”。不管你是在地球上还是月球上,只要有质量,就有引力,它似乎是宇宙的“常识”。

没人怀疑它的存在,也没人想过,这玩意儿可能压根不是“力”本身。

但物理学家 Melvin Vopson 却来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重力可能根本不是自然力,而是某种“信息压缩”过程中冒出来的副产品。简单点说,我们信以为真的引力,也许只是宇宙运行某种“代码”的表象。

是的,你没看错,代码

Vopson 的研究假设,我们整个宇宙,可能本质上是一个运行在超级计算平台上的模拟系统,像一款高阶的游戏程序一样,自动优化资源、压缩数据,而引力就是这套“宇宙软件”的一种表现形式。

你可能会觉得这听上去太像科幻片了,但这项研究发表在《AIP Advances》这样的正规学术期刊上,不是哪个科幻论坛的脑洞贴。它的基础是信息论,一个严肃的数学与物理交叉领域,而且,它的推导过程完全遵循物理规律。

那么,Vopson 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惊人结论的?

先从信息说起。所谓“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是20世纪由克劳德·香农创立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本意是处理如何更有效地编码、压缩和传输信息,比如让电话线路里的杂音更少、让互联网视频不卡顿。

没错,它最初是为工程服务的。

可没想到,几十年后,物理学家发现,这玩意儿居然也能解释热力学、量子力学,甚至黑洞的行为。越研究越诡异,信息论居然在解释宇宙本质上,比经典力学还“根源”。

而 Vopson 把这股风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一个名为“信息动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Infodynamics)的新观点。它的内容其实和我们熟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针锋相对: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个封闭系统里的能量熵(无序程度)总是上升

而信息动力学第二定律则说:一个封闭系统里的信息熵则会趋向最小或保持不变

听起来有点矛盾?不妨来一个例子。

你手里有一杯热咖啡,刚冲好的时候温度很高,房间的温度低,于是热量就慢慢从咖啡流向空气。等温度均衡后,这杯咖啡进入所谓的“热平衡状态”。从热力学角度看,这时候系统的能量分布最“无序”——也就是熵最大。

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反而是“信息最简单”的状态。为什么?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每个分子能量不一样,要描述整个系统得记录一大堆变量。但等它们都差不多了,能量一致了,系统反而变得“整齐划一”,需要的信息量更少了。它从一个杂乱的段落,变成了一句重复的口号。

这就好比一份乱七八糟的文档,被压缩成了一张表格:从热力学角度看是“混乱”,从信息角度看是“整洁”。

这就是 Vopson 的核心理念:宇宙可能更偏好后者——压缩信息,降低信息熵。

延伸到宇宙尺度,我们再来看看星系、行星是怎么诞生的。

一开始宇宙大爆炸后,物质四处飘散,每个粒子分布在三维空间的不同角落。这时候系统的信息量极大:你得告诉我每一个粒子的位置、动量、能量、旋转状态……

但是,等这些粒子慢慢聚集起来,变成一颗星球、一个恒星,或者一个黑洞时,情况就不同了。你再也不用追踪每个原子的位置,只需要记录一个大块物体的质量、位置、速度,信息复杂度急剧下降

也就是说,物质被“吸引”聚集起来,并不是因为它们“想要”靠近,而是因为信息系统“希望”变得更整洁。

这一过程跟你整理电脑文件夹的逻辑是一样的:你不会让照片、文档和压缩包四处乱飞,而是建一个“资料整理”文件夹,把它们都塞进去。系统运行得更顺畅、CPU压力更小、储存空间更高效。Vopson 认为,宇宙也许就在干这事——把信息整理到最经济的状态。

而他更猛的一步,是把这套思想用数学推导下去。当你把“系统信息熵最小化”作为前提,推导出来的结果,居然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

这就很离谱了。我们从小学物理起,就把 F = G * (m₁m₂) / r² 当作宇宙的“地基”,从来没怀疑它是一个“自然法则”。可现在有人告诉你,这个公式可能只是信息系统压缩机制的“表征”,甚至可能是某个模拟程序运行出来的副作用。

于是,那种关于“我们是否活在模拟宇宙中”的终极怀疑,突然有了数学支撑。

Vopson 并不是第一个走这条路的科学家。早在十几年前,物理学界就开始研究所谓“熵引力”(entropic gravity),也有人从量子信息角度试图重建牛顿力学。但 Vopson 的贡献是,他明确提出信息压缩是驱动宇宙的机制之一,并用“信息动力学第二定律”做出更精确的物理建模。

而这也让一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如果宇宙真的像个程序,那是谁在运行它?我们是玩家,还是像《黑客帝国》里那样的“代码生物”?

他还进一步提出,空间也不是连续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信息单元组成——就像像素点拼成图像。这每一个“像素格”,都记录着粒子的基本状态。这种“离散空间观”也和某些量子引力理论不谋而合,比如环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就认为空间本身是量子化的。

这不是比喻,而是真实的数学模型。

那么结论是什么?Vopson 说得很清楚:

“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宇宙是一个模拟程序。但我们越深入研究,越发现它的运行方式,处处都像计算机。”

压缩、对称、优化、冗余剔除、信息守恒……这些不是自然界的“特性”,而是代码编写的规则

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因果律”、“物理常数”,甚至“引力”,可能都是系统在后台默默执行的算法逻辑。

而你我,只是那串代码里的一部分罢了。

参考来源

1、《AIP Advances》;https://doi.org/10.1063/5.0264945

2、《THE CONVERSATION》

来源:白小瞄爱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