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上午,浪琴“嘉岚系列”腕表表盘脱落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结合品牌谐音造梗#浪还在琴没了#,将严肃的质量问题解构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5月14日上午,浪琴“嘉岚系列”腕表表盘脱落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结合品牌谐音造梗#浪还在琴没了#,将严肃的质量问题解构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万元腕表“表”里不一,这份优雅光环下的质量隐忧,也为奢侈品祛魅时代的信任重构带来了一丝阴霾。
事件回顾
从奢侈品到"段子手素材"的48小时
事件曝光初期,湖南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2023年于香港海港城实体店花费1.15万元购入的浪琴“嘉岚系列”金属腕表,佩戴数次后表盘离奇脱落,仅剩表带与钢印LOGO。
从网友发布的图片可见,表带固定处无外力破坏痕迹,疑似因固定螺丝断裂导致脱落,而表盘零件散落一地,网友调侃“浪琴变浪摆”“买机械表附赠陀飞轮特效”,微博话题#浪还在琴没了#阅读量破3亿,成为年度最出圈腕表行业事件。
涉事的浪琴嘉岚系列号称“全球最薄机械表”,表壳厚度仅4.3毫米,固定表盘的螺丝直径仅2.5毫米,长期震动或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疲劳断裂。
浪琴官方当晚紧急回应,承诺“免费检测维修”,但强调“个案不代表普遍质量”,对设计缺陷质疑避而不谈,被网友批“答非所问”。
次日,更多消费者晒出同款手表表盘脱落或螺丝断裂的遭遇,部分用户称售后处理周期长达两个月,舆论进一步发酵。
动态反响
从吃瓜狂欢到信任裂痕
(一)社交媒体引爆全民吐槽
话题 #浪还在琴没了# 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破亿,讨论量超10万条。网友用“表盘离家出走”“买表带送钢印”等段子调侃,更有用户自嘲“花1.15万元买了个手镯”。评论区形成“嘉岚系列用户吐槽大会”,从螺丝断裂到走时不准,从维修暴利到售后推诿,消费者积压的不满集中爆发。有网友晒出更换电池时发现表背螺丝已断裂的照片,直言“随时可能只剩表带”。
(二)媒体聚焦暴露行业乱象
新华网财经、中国商报等主流媒体介入报道,直指浪琴“质量管控与售后服务的双重短板”。界面新闻分析指出,超薄设计虽为卖点,但螺丝材质热处理不当、装配精度不足等问题,导致部件易失效。律师强调,若产品存在设计缺陷,商家需承担召回责任,但浪琴仅以个案处理,消费者维权成本远超损失。
(三)品牌回应加剧信任危机
面对质疑,浪琴客服反复强调“未收到类似投诉”,并建议消费者“将脱落配件寄回处理”,但对表盘已丢失的情况无解决方案。这种“踢皮球”式回应被网友批为 “傲慢”,更与评论区大量案例形成矛盾 —— 究竟是品牌信息收集滞后,还是有意回避责任?
舆情观察
危机背后的行业警示
这场看似偶然的舆情事件,实则是奢侈品行业集体焦虑的投射。近年来,LV挎包开胶、卡地亚饰品抽检不合格等事件频发,折射出奢侈品行业“重营销轻质量”的通病,奢侈品行业引以为傲的"情感价值"正在遭遇理性审视。
此次浪琴事件,恰好暴露了传统奢侈品牌在质量管控与舆情应对上的双重短板——当百年制表工艺遇到直播电商时代的"显微镜式监督",任何细微瑕疵都可能演变为品牌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也揭示出消费维权范式的代际更替。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更换维修"的标准化处理,而是要求品牌在价值认同层面作出回应;相较于传统的投诉渠道,他们更擅长用互联网黑话解构品牌权威,通过表情包、段子等亚文化形式倒逼企业回应。
如何将危机转化为重塑品牌叙事的契机,或是摆在浪琴面前的关键课题。毕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表盘脱落的不仅是零件,更是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无条件信任。
研判建议
别让 “优雅” 败给细节
(一)品牌应对: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浪琴需立即启动嘉岚系列专项调查,公开设计缺陷原因及改进方案,对受影响用户提供免费维修或更换。参考LV在老花包开胶事件中的做法,品牌应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非坐等消费者投诉。同时,需优化售后流程,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打破“自检自判”模式,重建信任。
(二)行业反思:质量才是奢侈品的“护城河”
当“优雅精密”的品牌光环被设计缺陷击碎,浪琴需要的不仅是公关话术,更是对品质的敬畏。奢侈品的溢价源于工艺与服务,而非品牌光环。浪琴若想挽回局面,需在“全球最薄” 的噱头之外,强化品控体系,确保每一枚螺丝的强度与装配精度。正如网友所言:“万元表连表盘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瑞士工艺?”
(三)消费者权益:警惕“高端”陷阱
面对奢侈品质量问题,消费者需保留购买凭证、故障照片等证据,通过12315投诉或法律途径维权。同时,监管部门应完善奢侈品质量标准,建立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打破品牌“店大欺客”的现状。
来源:in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