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为梦想奔跑|寿光作家孙丽:诗韵人生绽芳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0:49 1

摘要:在寿光的青藤巷陌间,她以文字作舟楫,在生活中捕捉诗意。她创作的作品,从最初广播喇叭里飘出的散文,到后来诗歌作品刊发到《诗刊》,慢慢地,她从困顿于文体迷雾的写作者,成为斩获文学奖的诗人。她,就是寿光“80后”作家、《寿光文学》执行主编孙丽。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在寿光的青藤巷陌间,她以文字作舟楫,在生活中捕捉诗意。她创作的作品,从最初广播喇叭里飘出的散文,到后来诗歌作品刊发到《诗刊》,慢慢地,她从困顿于文体迷雾的写作者,成为斩获文学奖的诗人。她,就是寿光“80后”作家、《寿光文学》执行主编孙丽。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寿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孙丽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梦想,用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叩问生命的哲学,描绘生活的诗意。

据了解,孙丽现主要进行现代诗歌创作,作品曾发表于《诗刊》《诗选刊》《飞天》《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人》《海燕》《青岛文学》等多家刊物,获得过“风筝都文化奖”“圣都文化奖(重大成果奖)”等,著有文集《我是一朵睡莲》。她先后被寿光市委、市政府评为“寿光文化之星”“优秀文化工作者”“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2020年,她入选潍坊市首届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库;2025年,她入选寿光第二批文化人才。

结缘文学

从广播里的惊喜,到坚定诗歌之路

“我不知道寿光有多少广播喇叭,但曾在文庙街和渤海路路口东南角的那个,我永远不会忘记。”每当孙丽回忆起与文学最初的结缘,这句充满深情的话语便会自然地从她口中说出。

孙丽是圣城街道杨家庄村人,年少时,她就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总能找到无尽的乐趣。高中时,听广播成了她课余生活的一大爱好。一次,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情,她鼓足勇气将自己创作的一篇散文投稿到寿光市广播电台。命运仿佛在此刻埋下了奇妙的伏笔,当她路过文庙街和渤海路路口东南角时,广播里传来了熟悉的文字——正是她写的那篇散文。那一刻,惊喜与兴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播音员的声音仿佛是对她文学创作的最高褒奖,也在她心中种下了文学梦想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孙丽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征文、朗诵、辩论等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的才华得以展现,也因此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然而,生活的轨迹总会因一些重要的选择而发生转变。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女,孙丽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归家庭的闲暇时光里,文学创作成了她的精神寄托,陪伴她度过无数个宁静的日夜。

2008年底,孙丽加入寿光市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寿光作协”),开启了与作协的不解之缘。在寿光作协,她义务承担起日常事务,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尽管在此期间,她笔耕不辍,写出了不少文章,还出版了文集《我是一朵睡莲》,但她始终对自己的创作不太满意,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迷雾之中,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直到2016年,寿光作协邀请《山东文学》的编辑老师来寿光为会员举行改稿会。在这场改稿会上,编辑老师的专业讲授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孙丽眼前的迷雾,让她豁然开朗,也正是在此时,她明确了之后的创作文体——诗歌。“在此之前,我对文体选择没有明确方向,只是觉得写就行,管它散文、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或是报告文学,而通过那次改稿会,我才真正认识到,要想在文学道路上走好走远,必须选定一种体裁,将其写好写精,就像爬山一样,要顺着一条路一直爬到山顶,而不是东一脚西一脚地乱走。”孙丽感慨道。

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孙丽购买了大量诗歌选集,认真阅读研究。从最初的模仿写作,到创作完整的诗歌;从在市刊发表作品,到作品登上省刊、国家刊物,这背后是她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她多次走出寿光,参加市级文学创作笔会和省级文学高研班。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她的写作视野,还提高了她的认知水平,丰富了她的创作灵感。

在创作过程中,孙丽也遇到过“瓶颈期”,每当此时,她都会感到不安和焦灼,而寿光作协主席李桂华会适时地给予她建议:继续多读书,更深入地体会名家的创作过程。在与李桂华的交流中,孙丽不仅得到了鼓励,还收获了推荐书目。她们一起讨论写作形式、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很快,李桂华成为孙丽文学路上的良师益友。

创作诗歌

在生活中捕捉诗意,用文字叩问生命

“生活即诗。很多人都渴望着诗与远方,总想离开现实生活,这也许是因为内心的空虚感无法得到排解。”孙丽对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生命有了不同的体悟,在她看来,真正的诗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诗歌写作中,孙丽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亲情、友情、爱情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那些动人心弦的瞬间,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走出去看看,对于写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这能为创作带来丰富的灵感。”孙丽说,一次外出文学采风归来后,她创作的组诗《山乡清晨》应运而生,这组诗凭借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获得业界一致好评,不仅发表在《山东文学》,还被《诗选刊》选载,更让她荣获潍坊市第五届“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学作品奖。这次成功,为她以后的创作增添了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2021年,对孙丽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她的诗歌《老人》在一位老师的匿名推荐下,登上了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得知这个消息时,孙丽既惊喜又意外。“能在《诗刊》发表作品,难度堪比买彩票中大奖。”她激动地说,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即便作为基层作者,只要作品足够真诚、扎实,就有机会被更大的平台欣赏。

孙丽对诗歌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诗歌是“对生命哲学的一种叩问”。在她眼中,如果一个人能够写好诗歌,那么他(她)便可以驾驭任何体裁的写作。“因为不论何种文体,文学作品的核心都是写人、写人性,而诗化的表达能够极大地提升作品语言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美感。用一首诗来诠释生命,能真实体现一个写作者的功力。”孙丽表示,一名优秀诗人,不仅要具备超于常人的悲悯情怀,善于在细微之处体察社会、生活和人心,拥有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刻的思考,最后,将饱满的善意注入笔端。这就像用一枚碧根果的开口器,从小切口撬开果实的内部,从而得到完整的果仁,而这颗果仁,就是诗人要写出的诗。

从开始文学创作的那一刻起,孙丽就坚守着纯粹、高尚的信念,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掺半点杂质,真诚对待每一个作品,让每首诗歌都能在细微之处体现生命的微妙与感动。“不管是一首诗还是其他作品,作者要想感动别人,就先得感动自己。”孙丽动情地说,她常常会被一首好诗触动,或感动流泪,或悲伤不已,因为她在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在创作时,她也会沉浸其中,伴着写作开心、忧愁、流泪,甚至在写完后大哭一场。当情感在一字一词的抒写中爆发到无法自已时,她知道,这首诗成功了。

从年少时广播里的惊喜,到如今在文学领域收获众多荣誉;从迷茫中的探索,到坚定地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前行,孙丽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她的故事,是一首关于坚持、梦想与诗意的赞歌,激励着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在追寻文学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来源:寿光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