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8月22日到达哈尔滨市金谷大厦报到的当日中午,一向“吃饭不积极”的我,这天午餐时早早就来到了位于大厦三楼的餐厅。
【藏在照片里的记忆《新闻巅峰》(下·节选75】
2025年5月15日,晴,星期四
2003年8月22日到达哈尔滨市金谷大厦报到的当日中午,一向“吃饭不积极”的我,这天午餐时早早就来到了位于大厦三楼的餐厅。
走进餐厅时,只见《人民日报》组织这次赴俄罗斯考察学习的负责人小吕坐在主宾席上。见我与同行的小刘到来,小吕主动招呼我说:“胡社长,您过来坐我这儿。”
小吕见我有些愕然,就对我说,“等会儿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坐这个位置。”
与张召忠教授坐在一起,以我一向处事风格,心情顿时紧张起来。
小吕接着对我说:“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刚下飞机,很快就要到了。他今天下午为你们讲课。”
人生中,能有机会与我国军事问题专家零距离接触,多好啊!
颇有新闻敏感的同事小刘问我:“借这个机会采访采访张教授,让他谈谈当前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伊拉克战争打起来后,网友们一直关心着这场战争。”
听小刘这么一说,我兴致来了,就说:“你赶快回宾馆住处拿一个笔记本来,等张教授到了,我俩对张教授搞个现场采访。”
小刘拿来采访笔记本后问我:“怎么采访张教授?”
我突然眼睛一亮,“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读书时,从书本上学习的那些有关采访方面的理论知识不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吗?”
于是,我与小刘商量,就把采访内容定在关于伊拉克战争走势上。
这年的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张召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连续就伊拉克战争战况、军事力量对比分析,战争走势等,实况演讲了26个小时,伊战一时成为国际国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伊战打响后,我正在值报纸出版夜班,还特地在《恩施日报》时事版开辟“伊战速递”专栏,对伊拉克战争进行持续性关注。
△伊拉克战争实况回顾。
△▽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经常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策划制作军事节目。这是张召忠教授在《防务新观察》中的留影
我与小刘定下采访内容后,还大致分了个工,采访中由提问,而小刘则负责记录。
说着说着,张教授在学员们欢迎的目光中来到了餐厅。刚坐定,我就以“前不久刚刚拜读了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召忠《话说国防》一书”为话题,与张教授“套近乎”,以此融洽现场气氛,拉近采访心理距离。
此次赴俄罗斯考察学习的70多位兄弟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见我们正在对张召忠教授进行现场采访,大家也围过来看热闹,其中来自苏州广播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还主动为我们采访拍照。
就这样,一场像模像样的现场采访就此拉开。
采访中提问的主要内容至今记忆犹新:
请问张教授,伊拉克战争打响后,您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就伊战走势,连续演讲了26个多小时,广大观众朋友非常佩服您渊博的军事知识,还有国际视野的开阔。作为观众,更多的是佩服您对伊拉克战争走势的预测。至今记得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演讲中预测伊战走势时讲了一句话,伊拉克战争大面积的地面战会很快结束,继而转为“游击战”,请问张教授的问题是:‘至今怎么没有看到“游击战”?
在海军服役,后到国防大学任教的张教授,喝了一口水后对我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
当前伊拉克境内出现的街头巷战、汽车炸弹爆炸、肉弹袭击等,就是新形势下“游击战”形式的一种。
听张教授这么一说,我顿时恍然大悟。
紧接着,我与小刘还就现代化信息战的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等,进行了提问。
采访进行不到20分钟,即席采访便告结束。
午餐中,总有学员不时来到张教授的座位旁,为张教授敬酒,或者说些崇敬、祝福之类的话。
我有幸坐在我国军事领域里的专家身边,人生中少有的感动留在了永恒的记忆天空。
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的张召忠,主要从事军事科研、国际时政等领域的研究。此时已是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少将军衔。
张教授下午为学员们讲授的内容是《现代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讲座中,张教授不时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打好“信息战”等问题讲了一些很好的观点,让学员们从中领悟到信息技术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等。
张召忠参与中央电视台策划并制作的《军事天地》《防务新观察》等,是我经常收看的几档军事节目。现场聆听张教授讲授的国防教育课,如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纵横海陆空的奇妙之旅,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心灵深处激起层层关于国家安全与民族担当的涟漪。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张召忠教授军事知识的渊博,足智多谋的思考,国际视野的开阔,为学员们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次日早餐时我还主动找到张教授,让他给我签名留念。然后,我对张教授说:“采访他的新闻发出后,一定在第一时间给他寄上一份报纸。”
从俄罗斯回到报社编辑部后,我与同事小刘迅速成稿。
2600多字的新闻,小刘一气呵成,其标题为《明星·专家》。我接着将标题改为《明星·专家·平凡人》。重点加进了张召忠教授的个人背景资料及其接受现场采访,在给学员们讲座时所表现出的亲和力,影响力以及能与广大学员打成一片的公众人物印象。
我在这则新闻关于“平凡人”内容的表述中写道:
采访中,张教授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没有丝毫的架子,认真倾听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眼神专注而温和,让我感受到,我的提问得到了他的充分尊重。在我的眼里,张召忠教授不是一位遥不可及的专家学者,而是一位亲切和蔼、可以随时与其进行交流谈心的长辈……(胡仁钧文/图,欢迎转发)【待续:《新闻巅峰》,我(下·节选76)赴京新闻业务培训参观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敬畏历史,感受国家力量】
来源:陶钧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