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飞机太少了,飞过去以后从别的方向绕一圈再飞一遍,看着就多了。”这是周总理在新中国开国典礼前跟我们飞机表演方队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中国的空军还没诞生,有且仅有17架飞机,再回看到现在,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而且在印巴空战中,我们的歼10c可是为国人在
“我们的飞机太少了,飞过去以后从别的方向绕一圈再飞一遍,看着就多了。”这是周总理在新中国开国典礼前跟我们飞机表演方队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中国的空军还没诞生,有且仅有17架飞机,再回看到现在,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而且在印巴空战中,我们的歼10c可是为国人在全世界长脸了。但是我们的战斗机发展之路并不那么顺利,可以说得上坎坷万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只能通过苏联老大哥的技术帮助,起步于仿制苏联喷气机,但并不顺利,最后苏联老大哥也不仗义,跟我们断交并撤走技术人员,我们最后只能自主研制。但改革开放后我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突破,再到进入新世纪则赶上隐身时代浪潮,研制出领先亚洲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到如今更在第六代战机竞赛中初露锋芒,呈现出我们的战机从“追赶—并跑—超越”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空军战机的发展不仅是一段技术演进之路,更凝结着几代航空人自力更生的奋斗与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自豪。
现在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战机的发展史。
关键时间轴
1959年9月23日:中国首款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6首飞成功。(歼-6为米格-19仿制型)1966年1月17日:中国首款双倍音速战机歼-7首飞成功。(歼-7为米格-21仿制型)1969年7月5日:自行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飞成功,填补中国在高空高速战机领域的空白。1998年3月23日:第四代战斗机歼-10首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先进战机的国家。2011年1月11日: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首飞亮相,引发国内外瞩目。2017年歼-20正式服役,标志中国空军跻身世界隐身战机俱乐部。2024年12月26日:据报道中国第六代战机原型机成功首飞。伴随歼-20双座型伴飞的新型隐身飞机曝光,引发全球热议,被认为是全球首架第六代战斗机试飞。第二代战机:仿制起步,艰难追赶
1950-196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仿制苏联机型起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在喷气技术上基础薄弱,通过引进苏联米格系列战机获得了宝贵起点。1950年代中期,解放军空军先后装备了仿制米格-17的歼-5和仿制米格-19的歼-6,实现了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跨越。然而,仿制并不等于轻松:苏联提供的技术援助有限且存在保留,中国工程师在消化图纸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例如歼-6早期试飞曾因结构强度不足导致机身抖动,暴露出照搬设计但未充分计算强度的问题。
歼5战斗机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中断供应,中国被迫自主解决零部件和工艺难题。在技术封锁与国内经济困难交织的背景下,歼-6直到1963年才达到稳定量产水准,1964年交付部队使用。这一时期,中国战机研发处于“追赶”阶段:一方面通过仿制迅速掌握了喷气式战机的基本设计生产方法,填补了空军的空白;但另一方面性能上仍落后于同期美苏第二代战机,关键部件如发动机依赖仿制RD-9涡喷,推力寿命都受限。因此,仿制起步为中国奠定了喷气时代的基础,却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追赶意识驱动下,中国开始尝试走出仿制阴影,探索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
第三代战机:自研探索,突破封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航空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代表机型如美制F-4“鬼怪”、苏制米格-23等),那时候强调全天候雷达与超视距作战能力。此时的中国却因外部技术封锁和内部动荡而步履维艰,只能独自探索第三代机研制道路。其中的典型产物便是沈阳飞机厂在1960年代中期启动研制的歼-8战斗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歼-8于1969年首飞成功,它采用双发、机头进气布局,本质上是把米格-21截击机放大并加装双发以追求更高升限和速度。
歼8战斗机
歼-8的研制背景,是当时美苏侦察机频繁入侵我国领空,而我国缺乏高速高空截击机的困境。可以说,歼-8是被逼出来的自研之举:没有先进雷达导弹提供,中国工程师就先造出能飞上高空的平台再说。然而由于技术基础薄弱,早期歼-8存在性能局限:其火控雷达落后,缺乏配套的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难以形成真正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事实上,歼-8在首飞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大批量装备,就是因为其作战效能不尽理想,英雄王伟驾驶的飞机就是这一款战机,那时候也就只能和美国拼刺刀,而那时候美国已经拥有F22战斗机,由此我们提出八换一战术,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还是太天真了。
在1970年代,中国一度尝试研制更先进的歼-9战机(带有鸭翼三角翼布局的大胆构想),但因技术难题和经济原因中途下马。这段探索岁月可谓充满坎坷:既有闭门造车的无奈,也孕育了日后崛起的种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争取国际合作来提升三代机性能。比如1980年代曾与美国格鲁门公司洽谈“和平典范”计划,准备改装歼-8II安装西方雷达火控,但该合作因1989年后西方制裁而夭折。尽管困难重重,歼-8系列的研制让中国航空工业初尝自主设计的滋味,积累了宝贵的人才和技术。在国际第三代战机竞赛中,我们尚未跻身前列,但正是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为下一步的奋起直追打下了基础。
第四代战机:引进消化,并跑突围
冷战末期至2000年前后,战斗机进入以机动性、多用途为特点的第四代时代(西方称第四代,包括F-15、F-16、苏-27等)。中国在这一代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首先是引进苏联技术的消化吸收:1990年代初,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侧卫”战斗机及生产线。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当时世界一流战机,苏-27优异的机动性能和雷达航电令国人震撼。通过许可证生产,沈阳飞机公司制造出国产版苏-27,即歼-11。苏-27/歼-11的引进,使中国空军第一次拥有了可与美制第四代战机抗衡的平台,也让航空工业直接学习到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飞控、电传操纵等技术。然而,引进不是终点,自主创新才是目标。
同一时期,中国在西方技术封锁下另辟蹊径,推动歼-10战斗机项目,也就是印巴空战中-10c的原型。歼-10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是一款中型单发多用途战机,被视作我国航空工业里程碑式的自主型号。该机传闻在研制过程中曾借鉴以色列“幼狮”(Lavi)战机的部分设计理念,但总体而言是中国自行攻克了气动布局、数字电传和复合材料等一系列新技术。1998年3月歼-10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终于有了完全国产的现代化战机。歼-10于2004年左右开始服役后,装备了新型航电和多型国产空空、空地导弹,使我空军真正具备了多用途精确打击能力。
歼10战斗机
与此同时,沈飞在消化苏-27基础上,于2000年代中期推出了歼-11B等改进型,采用国产航电雷达和“太行”涡扇发动机,摆脱对俄制部件的依赖。可以说,第四代机阶段,中国通过“引进一代、研制一代”的双线并举策略,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美国空军杂志评价称:“中国将最新的歼-20称作第五代战机,在美俄标准下则是相当于第五代”,说明中国在第四代之后对代际划分的自信提升。这一时期是中国战机从追赶向并跑转变的分水岭:我们既装备了与周边强国相当的先进战机(如苏-27/歼-11系列),又拥有了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机型(歼-10)并形成产能。尽管在发动机等领域仍存在短板,但总体而言,中国空军在21世纪初终于摆脱了几十年前“万国牌”落后飞机的局面,迈入世界先进空军行列。
第五代战机:隐身时代的并跑与超越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隐身战机成为大国空军的新标配——第五代战斗机时代到来。中国不甘人后,迅速投入这一领域的竞争,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歼-20隐身战斗机就是中国在这一代实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标志性成果。2011年1月,歼-20原型机在成都成功首飞,当日即引发国内外媒体热议。它采用鸭翼布局、内置弹舱和隐身外形设计,是继美国F-22之后全球第二款服役的第五代隐身战机。
歼-20的研制过程凝聚了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的积累与突破:从材料工艺到雷达航电、从气动布局到隐身涂层,都经历了反复攻关。尤其发动机一度是软肋,早期歼-20装备俄制AL-31F发动机,推力和隐身性能略受影响。但我国科研人员没有停步,目前新一代已变成大推力涡扇-15发动机,为歼-20性能“补齐短板。随着歼-20的成熟,中国空军加速列装该机型,截至十三五末已有相当规模的歼-20部队形成战斗力。歼-20的服役打破了美军及其盟友对隐身战机的垄断地位。
歼20战斗机
正如《独立报》报道所指出:“过去只有美国及其盟国拥有隐形战机的能力,但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垄断已被中国歼-20打破”。在亚太地区,歼-20的出现被认为将改变空中力量对比,使中国在空中对抗中不再处于下风。这一点连一些外国专家也予以承认:有西方航空专家评价称,歼-20巧妙借鉴了美军隐身战机设计规程,快速获得了优秀的基础隐身外形,具备长远的升级潜力,“如果充分加以利用,歼-20的隐身水平可达到甚至超过F-35”。事实也证明,歼-20问世十余年来不断改进,最新批次在航电、发动机等方面性能大增,曾被外媒拍到挂载新型PL-15远程空空导弹的画面,展示其对空打击火力进一步增强,被称为连美国也害怕的组合。
此外,中国还在第五代领域推出了中型隐身机FC-31(歼-35雏形)等,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两款不同类型隐身战机的国家。可以说,在第五代战机时代,中国已实现“并跑”,在某些方面甚至开始“领跑”。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数量的追赶上(歼-20产量迅速增加),更体现在战机设计理念的创新上:例如世界首款双座隐身战机歼-20S的出现,就体现出中国在探索隐身战机与无人僚机协同的新战法。当歼-20以威龙之姿巡天骄阳,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到振奋——它象征着中国空军真正挺进了世界空天强国的行列。
歼35A战斗机
第六代战机:原型试飞,领先开跑
如果说歼-20让中国在第五代战机赛场与美俄“并跑”,那么第六代战机的竞逐则展现出中国有望“超越”领先的势头。2020年代,各航空强国纷纷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研发计划,美国的NGAD、欧洲的FCAS和日本的F-X计划齐头并进。中国同样早早布局:2019年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王海峰总师即透露我国已开始第六代机预研,目标2035年前后取得成果。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第六代战机的原型机很可能已经试飞。2024年12月26日,多段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在成都上空,一架科幻感十足的无尾三角布局飞机在双座歼-20伴飞下呼啸掠过蓝天。几乎同日,在沈阳,一架体型略小的双发无尾新机也被目击试飞,有歼-11战机伴飞在侧。这两架神秘新机被推测分别出自成飞和沈飞的第六代验证机项目。
疑似六代机
尤其是成都款,由于机身编号“36011”被拍摄到,外界据此推测其可能定型为“歼-36”六代机。从照片看,歼-36采用了三台发动机的罕见布局,机体巨大且为菱形双三角翼无尾构型。无尾设计有助于实现更高的隐身性能,但对飞控系统要求极高。三发动机则可能旨在提供超强动力,用以驱动定向能武器或支持高速巡航。这些设计都透露出第六代战机的鲜明特征:更高隐身与机动性能、更远航程和更大全域作战能力,以及未来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系统集成”理念。
国际媒体对中国六代机的突然亮相反响强烈。美国《福布斯》网站称这是解放军年度“最令人瞩目的惊喜之一”,认为中国在一个重要纪念日(毛主席诞辰日)展示了可能是“史上最先进的有人战斗机”。“中国在航空装备领域正全面赶超甚至超越美国”,有国外专家惊呼道,第六代机的率先试飞昭示着中国已在这条新赛道上完成关键一跃。亚洲媒体更形象地评论:“当美国的下一代战机还停留在图纸上时,中国的歼-36也许已经在天空中疾驰。这意味着美国不再是节奏的制定者,正苦苦追赶迅速领跑的中国”。这一评价道出了全球航空界的震动:在第六代战机竞争中,中国有可能抢占先机,第一次在尖端空战装备上取得对美优势。
当然,第六代机距离正式服役尚有漫漫征途,中国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新一代发动机研制、智能化作战系统、武器载荷等方面的突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从过去“跟踪模仿”的角色转变为第六代战机赛道的领跑者之一。这标志着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如今开始“超越”的历史性跨越。
尾声:振翅高飞的中国雄鹰
回望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史,每一次代际跨越都凝聚着时代的艰辛与荣耀。从仿制米格起家的蹒跚学步,到自研歼-8的筚路蓝缕;从引进苏-27、研制歼-10的奋起直追,到隐身威龙歼-20震撼登场,再到六代机原型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却始终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正如国内媒体评论的那样,中国战机的发展书写了“追赶—并跑—超越”的壮丽篇章,让国人真切体会到何谓“奋斗十年不如奋进一年”的飞跃。
今天,当我们仰望长空,人民空军的雄鹰列阵其中:既有捍卫领空多年的老将,也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隐身新锐,更有寄托未来的先锋试验机。它们告诉世界,中国早已不是昔日仰人鼻息的追随者,而正在阔步迈向空天强国的前沿。每一代战机的背后,都是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缩影,也是无数航空英才奉献青春的写照。从二代机到六代机,中国战斗机走过的不凡之路令人感慨、自豪。展望未来,在更高、更快、更隐身的天空竞技场上,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续写新的传奇!祖国的蓝天,必将由我们自己铸就的雄鹰去守护!。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