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一季度,奔驰全球净利润同比暴跌43%,近乎腰斩,而这场“雪崩”的震中正是中国市场。财报显示,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0%,亚洲市场营收锐减11.9%,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销量下滑量的近90%。更惊人的是,北京奔驰作为奔驰在华合资公司,2024年税后利润同
一、暴雷的财报:中国市场“引擎熄火”
2025年一季度,奔驰全球净利润同比暴跌43%,近乎腰斩,而这场“雪崩”的震中正是中国市场。财报显示,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0%,亚洲市场营收锐减11.9%,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销量下滑量的近90%。更惊人的是,北京奔驰作为奔驰在华合资公司,2024年税后利润同比骤降18.54%,直接拖累北汽股份利润暴跌68.46%。
这一颓势并非偶然。回溯2024年,奔驰中国营收已同比下滑8.5%,销量减少6.7%,其燃油车主力车型C级、GLC销量持续萎缩,而新能源EQ系列车型单季销量仅三位数,同比下滑超50%。曾经“躺着赚钱”的奔驰,为何在最大市场沦为“拖油瓶”?
二、北汽的“寄生困局”:成也奔驰,危也奔驰
北汽与奔驰的“共生关系”早已畸形——北京奔驰贡献北汽95%的营收,而北汽自主品牌年亏损超55亿元,成为填不满的“黑洞”。这种依赖在2025年演化为致命风险:北京奔驰利润下滑导致北汽净利润锐减近七成,若奔驰增持合资公司股份,北汽将彻底失去财务遮羞布,重蹈华晨沦为代工厂的覆辙。
更讽刺的是,奔驰自身也在“吸血”北汽。北汽持有奔驰集团9.98%股份,每年可分得超5亿欧元利润,但奔驰却通过合资公司分走北汽近半收益——这场“用奔驰的钱挣奔驰的钱”的游戏,最终让北汽沦为资本套利的工具。
三、转型之殇:油改电的傲慢与迟滞
奔驰的困境本质是一场“时代病”。2016年推出的EQ系列,因“油改电”技术导致续航短、空间利用率低,被消费者嘲讽为“杂牌电动车”。2024年,奔驰电动车型销量同比下滑23.1%,而同期比亚迪、问界等本土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超70%。
面对冲击,奔驰选择“战略倒退”:将电动化目标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并宣布“继续改进燃油车”。这种犹豫让奔驰陷入两难——燃油车利润萎缩,电动车又难敌中国品牌的智能化与性价比。当问界M9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登顶50万元级销量榜首时,奔驰E级仍仅支持基础高速导航辅助。
四、价格战下的“尊严崩塌”
为挽救销量,奔驰在中国市场掀起“自杀式降价”:C级跌破24万,GLC优惠20万,但销量不增反降,品牌溢价荡然无存。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本土品牌的精准狙击——理想L6以25万元提供百万级配置,蔚来ET5以智能座舱重构豪华体验,而奔驰仍在用“三叉星徽”透支历史光环。
更致命的是,降价导致渠道混乱、用户信任崩塌。一位奔驰销售坦言:“客户提车三天就降价10万,维权群天天刷屏。”这种短视策略,让百年品牌沦为“价格战小丑”。
五、生死赌局:140亿投资能否换来“中国式重生”?
奔驰并非毫无动作。2024年,其宣布在华投资140亿元,推动国产CLA、GLE等车型落地,并联合Momenta研发无图智驾系统。但这些举措能否奏效仍存疑:
本土化陷阱:奔驰曾将自动泊车功能中国化后推广全球,但智驾核心算法仍依赖德国总部,与中国市场“快迭代”需求脱节;成本困局:德国工厂人力成本是中国的4倍,而奔驰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低效工厂的“瘦身计划”,恐削弱研发投入;股比暗战:若奔驰效仿宝马增持合资公司股份,北汽的“利润输血”或将中断,进一步加剧全球业绩压力。结语:豪车帝国的“觉醒时刻”
奔驰的困境,是传统豪华品牌集体焦虑的缩影:当电动化革了燃油车的命,智能化重写了游戏规则,曾经的“护城河”反而成为转型的枷锁。正如分析师所言:“BBA的时代正在终结,未来的豪华属于那些既能造车、又会造‘生态’的企业。”
对奔驰而言,放下“汽车发明者”的傲慢,或许才是重生的开始——毕竟,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已用真金白银投票: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时代的答案。
来源:襄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