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工业领域第一大贸易品类,石化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20年的13.6%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16%,尽管2024年小幅回落至15.4%,仍显著高于2021年水平(14.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国际合作部 汪爽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工业领域第一大贸易品类,石化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20年的13.6%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16%,尽管2024年小幅回落至15.4%,仍显著高于2021年水平(14.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中国石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能,关税减让推动成品油、农药等优势品类出口快速增长,原产地累积规则助力合成纤维等产业链区域协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然而,红利背后,挑战亦不容忽视——能源进口依赖加深、高端材料技术瓶颈凸显、区域价值链议价权失衡等问题开始显现。本文通过梳理RCEP框架下中国石化贸易的数据与案例,剖析红利释放的路径与挑战的根源,为未来区域产业链重构提供战略思考。
一、RCEP框架下石化贸易规模与全球占比演变
图1:2021-2024年我国与RCEP地区石化贸易走向
●第一年破茧启航,红利初探
2022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石化进口额为168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出口额1241亿美元,大幅增长30.7%,推动贸易总额达到2928亿美元,增速15.0%。
RCEP协定历经多年谈判终于在2022年落地实施,政策红利全面激活区域贸易,企业跨境布局热情高涨,东盟市场进出口额同比跃升30%,我国与东盟、日韩等重点市场合作呈现火热新局面。
●第二年外压凸显,链动承压
2023年,受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及能源价格下跌影响,进口额下降至1601亿美元(同比-5.1%),出口额亦缩减至1137亿美元(同比-8.4%),贸易总额下滑至2738亿美元(同比-6.5%)。
2023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下跌18%,拖累能源进口及下游产业,国内炼化企业利润普遍下滑20%-30%,中东、俄罗斯对华贸易收缩(中东进口额-17.2%)。大国博弈与地缘冲突阻碍区域贸易的良性发展,中美技术脱钩抑制日韩对华高端化学品合作(日本出口下降10.4%),俄乌冲突推升区域物流成本,中俄贸易增速骤降45.8个百分点。国际政治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东盟政策摇摆使得与中国产能合作暂缓。
●第三年动荡筑底,韧性突围
2024年,受低端产能过剩及区域竞争加剧影响,出口额继续下降至1064亿美元(同比-6.4%),但进口额有所回升(增长1.4%),贸易总额降至2687亿美元(同比-1.9%)。
尽管2024年经历了能源价格震荡、美国大选、技术壁垒等风波,但RCEP区域结构性优势未减,东盟与中国石化贸易“压舱石”作用逐步体现,相较于中东进口下滑7.2%,对欧出口收缩4.7%,东盟以0.4%的出口增速托底外贸基本盘,中流砥柱角色不言而喻。RCEP区域贸易收缩势头趋缓,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等新增长点正在蓄势,开始释放长周期增长韧性。另外,相较欧美、中东市场5%以上跌幅,RCEP贸易降幅收窄至1.9%,区域一体化“防波堤”效应开始显现。
1.2 我国与RCEP石化贸易在全球的占比及动态走势
RCEP生效三年来,其重塑区域经贸格局的效能在中国石化贸易版图中持续显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HS编码类目统计,2022年区域内石化贸易额达2,928亿美元,占我国石化外贸总额的27.8%(全球总量10,544亿美元),而在2024年逆势攀升至28.3%(区域2,686亿美元/全球9,488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石化贸易总额萎缩2.4%的背景下,RCEP区域的贸易收缩幅度(-1.9%)显著低于中东(-6.1%)和欧盟(-4.3%),RCEP协定对区域协同的牵引作用逐步显现。
从区域经贸格局重构视角观察,2024年中国石化贸易版图呈现"一超多强"的特征。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RCEP区域以28.3%的占比(2,686亿美元)稳居首位,中东地区虽受能源价格波动拖累仍保持22%份额(2,087亿美元),俄罗斯比重增加(由10%升至11%),拉美(8%)、欧盟(8%)及美国(7%)等传统市场占比持续收缩。这一结构性变迁背后,RCEP协定的制度效能成为关键变量。
图2: 我国石化贸易主要伙伴(2023、2024)
表1:我国与主要区域石化贸易增速分化
(1)中东:能源绑定型市场的脆弱性
2024年中国自中东原油进口额同比下降8.4%,导致石化原料贸易额缩减至1,814亿美元(同比-7.2%)。根据WTO数据,地缘政治风险指数[1]高达65.3,叠加OPEC+限产政策,使中东贸易波动率(23.4%)达RCEP区域的3.2倍。
在此背景下,RCEP通过《能源安全合作备忘录》建立90天战略储备协调机制,缓冲价格冲击的能力显著优于中东纯现货交易模式。
(2)欧盟:绿色壁垒下的结构性脱钩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受CBAM碳关税影响,2024年中国对欧石化出口单吨成本增加48欧元,导致聚乙烯等高碳产品出口量锐减19%。
相较于RCEP区域61%的中间品贸易粘性,中欧贸易中终端产品占比达74%,更易受市场波动冲击。同时,RCEP框架内生物基材料对欧转口贸易增长37%,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12.8%的平均关税制裁。
(3)美洲:区域协定的碎片化困境
美洲开发银行报告称,2024年中国对美石化贸易额同比下降9.8%,拉美市场因USMCA原产地规则收紧,墨西哥自中国进口乙烯衍生产品减少14%。
对比USMCA要求的"从纱线开始"(yarn-forward)等严苛条款,RCEP统一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区域价值成分≥40%),更适合石化产业链跨国分工特性,并促进产业融合效率。
表2:关键制度效能指标对比[2](2024)
从以上关键制度效能指标对比来看,RCEP结构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柔性链"架构:RCEP允许"选择性原产地累积"(如印尼将中国产丙烯计入本国乙烯制品区域价值成分),比CPTPP的刚性规则更适应石化产业多工序特性。
(2)压力测试能力:2024年能源危机期间,RCEP启动临时性累积规则(允许将非成员国原材料按50%折算),使区域供应链中断时间(平均4.7天)仅为全球均值(11.3天)的41.6%。
(3)数字化提效:电子原产地证书(e-CO)签发效率达97.3%,相较美洲自贸区的纸质证书模式,清关时效提升62%。
二、RCEP框架下的石化贸易:风险交织与机遇重塑
2.1 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RCEP区域长期呈现进口主导特征,2024年逆差达559亿美元,同比扩大20.5%,逆差规模较2022年协定生效时增长25.2%。主要原因如下:
2.1.1 存在能源与高端原料“双缺口”
中国对RCEP国家的进口以能源资源和高端化学品为主,两者占比超过进口总额的80%,而出口则以中低端化工品为主,价格与附加值差异直接导致逆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国内油气资源有限,能源高度依赖进口。RCEP区域内,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方。2024年,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原油和天然气金额达6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额占比突破28%,因RCEP关税减让(部分品类税率降至0%)刺激进口量增长11.2%,推高逆差至-6289亿美元(同比+2.3%)。
能源依赖不仅制约进口的数量,更制约着进口的价格。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港口及运输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了能源进口的成本压力。2024年国际油价波动导致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原油单价同比上涨8.2%,直接推高了贸易逆差。
(1)能源缺口:
表3:我国能源进口及RCEP区域进口占比
以上数据可看出,2024年自RCEP油气能源[3]进口额合计616.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6,而同期对RCEP出口石油制品仅212.5亿美元(如成品油)。
2024年,我国从RCEP区域进口煤炭1940.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2.2%。
(2)高端“原料”缺口:
在高端化学品领域,中国对RCEP国家的依赖同样显著。日本、韩国在高端石化产品(如高性能工程塑料、特种树脂、电子化学品)领域技术领先,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仍显不足。2024年,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高端化学品金额达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6.19%,而出口仅113.9亿美元,逆差高达125.6亿美元。
以合成树脂为例,中国从RCEP国家进口金额达182.2亿美元,出口仅87.1亿美元,逆差95.1亿美元。日本、韩国的高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等占据进口主导地位,而中国出口则以通用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为主,价格和附加值差距显著。光刻胶、电子特气从日本进口额增长9.8%,逆差暴增-590.7%,凸显半导体材料“RCEP依赖症”。
2.1.2 高端材料研发存在“长周期困境”
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的技术追赶面临时间窗口压力,这一瓶颈在RCEP框架下被进一步放大。以碳纤维为例,尽管中复神鹰等企业已实现T700级产品量产,但2024年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仅32%,进口依赖度仍高达68%[4]。其根本症结在于研发周期与投入强度不匹配,从实验室突破到商业化量产,碳纤维需经历“小试-中试-工程化”至少10年周期,而日本东丽通过持续50年技术迭代才形成完整专利壁垒。2024年中国碳纤维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收比)为4.2%,仅为日本企业的60%[5]。半导体光刻胶亦面临相同处境,尽管南大光电完成ArF光刻胶验证,但2024年国产化率仅12.7%,且每款产品验证周期长达3-5年[6]。同期,日本JSR、信越化学凭借先发优势,控制全球83%的EUV光刻胶供应,根据海关数据统计,对华出口单价同比上涨17%。
产业链协同不足的连锁效应。以聚碳酸酯(PC)为例,我国在PC领域的产能和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8%,但在高端应用领域产业链协同相对不足。在光学级PC方面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在汽车灯罩、电子显示屏等高端市场中,国产PC的渗透率仅25%[7]。而原因主要是下游认证体系的缺失。国际汽车和电子制造商普遍要求PC材料通过认证,而国内认证体系尚未完全接轨,导致国产PC难以进入高附加值供应链。相比之下,韩国LG化学通过与欧洲TUV、美国UL等机构合作,使其PC产品快速获得RCEP成员国认可,2024年对东盟出口增长23%。“认证壁垒”限制了国产PC的市场拓展,也凸显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产业链协同短板。
2.1.3 “规模制造”的利润陷阱
中国在RCEP产业链中的分工以加工制造为主,地位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
(1)附加值率低
2024年中国对RCEP国家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占比达37%,而一般贸易的国内增值率仅为58%,低于日本(82%)、韩国(75%)[8]。以集成电路为例,中国出口至越南的手机芯片单位价值为2.3/个,但需以18.5/个的价格从日本进口晶圆,价值链两端利润差超7倍[9]。
(2)定价权失守
从资源端来看,我国作为国际市场大客户缺乏议价权。中国在LNG(液化天然气)进口中的议价权问题尤为突出。以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LNG为例,2024年长协价格沿用“JCC指数+溢价”模式,使得中国进口LNG到岸价长期高于现货市场价格,导致中国进口均价较北美Henry Hub基准价格高出22%[10]。仅此一项,中国LNG进口成本每年增加约35亿美元。
从技术端来看,我国高科技材料进口也缺乏议价权。如日本村田制作所通过控制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全球53%产能,对中国手机厂商实施“阶梯定价”,采购量超1亿颗单价0.12,低于此量则跳涨至0.18[11]。此类技术垄断使中国电子制造业年损失议价空间约26亿美元。
(3)标准体系话语权缺失
在RCEP环境产品清单中,中国主导制定的标准仅占12%,而日韩联合提案占比达41%[12]。以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为例,尽管东岳集团产能全球第三,但因未纳入日本主导的《东亚氢能设备互认框架》,2024年对东盟出口被征收额外6.2%技术认证费。
2.2 出口优势品类的“区域红利”与竞争压力
2.2.1 成品油:关税红利下的市场渗透与政策壁垒博弈
根据RCEP协定,成品油关税在部分东盟国家实现阶梯式下调。以菲律宾和越南为例,2024年成品油进口关税从5%降至2%,直接推动中国煤油对东盟出口额增长17.3%,占RCEP区域总出口的61%[13]。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是东盟国家为降低能源进口成本、吸引区域供应链投资的战略考量。中国炼化企业抓住机遇,通过广西钦州、云南安宁等沿边炼化基地的区位优势,以陆海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使得中国煤油在菲律宾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1%跃升至29%,成为区域最大供应国。
生物燃料政策冲击传统市场。我国优势出口产品——汽油出口因印尼、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政策遭遇滑铁卢。印尼自2023年起全面实施B35生物柴油政策(掺混35%棕榈油),马来西亚同步推进B20计划,导致两国汽油进口需求同比下降23.5%。中国汽油出口商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生物燃料替代效应使传统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间接推高汽油生产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RCEP区域内能源政策差异对中国出口成品油形成制约。
2.2.2 农药:绿色标准倒逼技术升级与产业链重构
环境条款催生技术迭代。RCEP第20章“环境与贸易”明确规定,成员国农药残留限值需在2025年前与欧盟标准接轨。以泰国为例,其拟将毒死蜱残留限值从1mg/kg收紧至0.01mg/kg(欧盟现行标准),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有机磷农药出口受阻。为应对挑战,中国企业加速向环保型制剂转型,如先正达集团在越南隆安省投资2.3亿美元建设的水基化制剂工厂,产能提升40%,其主打产品“绿霸”系列杀菌剂凭借低毒特性,在泰国市占率从18%升至25%[14]。
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为农药原料供应提供便利。中国企业从日本进口吡啶中间体(关税从6.5%降至0%),在越南加工成成品农药后,再以零关税返销中日韩市场。根据中国农科院测算,这种“三角贸易”模式使中国农药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2%-15%,同时规避了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
2.2.3 合成纤维:原产地规则下的产业链闭环构建
原产地规则激活区域协同。RCEP最具突破性的条款之一,是允许成员国原材料价值累积计算。以聚酯出口为例,中国企业从韩国进口PTA(精对苯二甲酸)、从日本进口乙二醇,在越南纺丝厂加工成涤纶长丝后,仍可被视为“区域原产”,享受零关税待遇。这一规则直接推动中国聚酯对越南出口增长34%,根据越南工贸部数据,2024年越南进口涤纶中有68%来自中国。
产业链闭环提升议价能力。如中国化纤企业恒逸石化在文莱PMB一体化基地项目,其产品对二甲苯(PX)返销国内,形成“RCEP原料-RCEP加工-中国终端制造”的区域闭环。这种布局在降低关税成本的同时,又通过掌控上下游关键节点,使中国企业在与日韩原材料供应商的谈判中议价能力提升20%以上[15]。
尽管RCEP带来诸多红利,但区域内非关税壁垒仍存隐忧:
(1)技术性贸易措施(TBT):泰国对进口化纤实施的碳标签认证,使中国企业额外承担5%-8%的合规成本;
(2)本土保护倾向:印尼要求成品油进口商必须采购20%本土生物燃料,变相限制传统能源市场份额;
(3)知识产权壁垒:日本利用RCEP知识产权章节,对中国合成纤维企业发起6起专利侵权诉讼,涉及金额超8000万美元[16]。
三、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
RCEP实施三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在区域贸易中展现了显著的规模优势与增长韧性,但也暴露了能源依赖、技术短板、价值链地位失衡等深层次问题。面向未来,中国需以RCEP为战略支点,推动石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体系。
3.1 短期策略:优化能源布局与出口结构
降低能源进口成本。通过区域能源合作项目(如中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分散能源风险,增加从俄罗斯、中亚的能源进口(2024年俄进口占比达8.6%),减少对中东和澳大利亚的依赖。
优化出口结构。扩大特种化学品出口(如对日韩出口电子化学品,2024年出口额仅占RCEP的3.2%),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对冲低端产能过剩的压力。
3.2 中期策略:深化区域技术合作与产业链协同
推动高端技术合作。利用RCEP规则,与日韩共建高端材料研发中心,重点攻关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等“卡脖子”领域。例如,联合日本JSR、韩国LG化学,推动光刻胶、聚碳酸酯等产品的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
强化产业链协同。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在东盟国家布局石化中间体生产基地,形成“中国技术+东盟制造”的区域分工模式。例如,恒逸石化在文莱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为原油加工能力800万吨/年,形成了“炼油-PX-PTA-聚酯”和“原油-苯-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产业链。
3.3长期策略:加速国产替代与绿色转型
突破高端材料技术瓶颈,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推动如碳纤维、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依托RCEP环境条款,推动石化产业与新能源、氢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如可利用东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绿氢+化工”一体化项目,降低碳排放强度。
3.4 标准与认证体系优化:提升区域话语权
主导制定区域标准,联合RCEP成员国,推动建立RCEP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与区域碳市场对接。
推动认证体系国际化,加强与TUV、UL等国际认证机构的合作,推动国内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国产高端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
3.5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话语权
推动RCEP升级谈判,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增加能源安全、技术转移等议题,提升中国在区域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建立区域争端解决机制,针对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贸易摩擦,推动建立高效、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RCEP实施三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在区域贸易中既收获了关税减让、产业链协同的红利,也面临着能源依赖、技术短板和区域价值链失衡的挑战。未来,中国需通过深化技术合作、优化能源布局、推动绿色转型和提升标准话语权,将RCEP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破局”,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为全球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 世界银行《全球价值链韧性指数2024》
[2]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价值链韧性指数202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关税利用率调查
[3]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此处进口数量不含管道天然气数据。
[4] 数据来源:中国化纤协会
[5]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东丽公司年报统计。
[6] 数据来源: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年度报告。
[7]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8] 数据来源:UNCTAD增加值贸易数据库
[9] 数据来源:ITC Trade Map
[10]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IEA报告
[11] 数据来源:小米供应链年度报告
[12] 数据来源:RCEP秘书处文件
[13] 数据来源:标普全球数据。
[14] 数据来源:AgroPages报告。
[15] 数据来源:恒逸集团公司年报。
[16] 数据来源:中国化纤产业协会。
来源:国声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