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伏尔泰者,法兰西之思想巨擘、启蒙先驱也。本名弗朗索瓦 - 马利・阿鲁埃,生于一六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于一七八八年五月三十日,享寿八十三岁。其世家以律师为业,自幼聪颖绝伦,博学多才,于文史诸学皆有深入研究。其文思敏捷,笔耕不辍,一生著述颇丰,涵盖戏剧、诗歌、
伏尔泰者,法兰西之思想巨擘、启蒙先驱也。本名弗朗索瓦 - 马利・阿鲁埃,生于一六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于一七八八年五月三十日,享寿八十三岁。其世家以律师为业,自幼聪颖绝伦,博学多才,于文史诸学皆有深入研究。其文思敏捷,笔耕不辍,一生著述颇丰,涵盖戏剧、诗歌、小说、政治、历史、哲学及科学等诸多领域,总计有两千余种书籍、手册以及五十多个剧本,更有两万多封书信流传于世。
早年因直言批评专制政权,两次锒铛入狱,后又被放逐至英国。因其学识卓越,声誉远播,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兰西学院院士。一七五三年,他定居于法瑞边境,潜心致力于启蒙运动,积极参与《百科全书》之编写工作,弘扬理性之光,普及科学知识。至一七八八年,他重返巴黎,受到万民热烈拥戴,盛况空前。然天不假年,同年五月三十日,伏尔泰溘然长逝。
在政治理念上,伏尔泰甚为推崇英国之君主立宪政体,以为此制甚为契合国家治理之需。然则,他认为法国当时之社会结构与民众知识素养尚未足以承受过度之民主政治。故而,他主张开明君主之政,倡导自由平等之理念,以为国政之要道。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这些著作在当时及后世皆产生了深远之影响,启迪了无数人之思想。
原文:对于人类来说,不论在哪一方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比取得巨大进步来得缓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500年前,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我国,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今天我们的面包商还使用着的刻记赊售面包数量的木筹就是我们过去的象形文字和帐簿。过去收税也是用这种木筹来计算,现在乡下还有达依税这个名称,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变化无常的地方习惯法是在450年前才开始以书面形式制订的,这说明从前书写的技艺是多么稀罕。总而言之,没有一个欧洲民族在半个世纪中,在所有的艺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不比自蛮族人侵至14 世纪这段时间更大
我不想在这里研究已能认识并运用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智慧的中国人,为什么今天在科学方面没有同我们一样取得长足进步。我承认,中国人今天跟 200年前的我们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一样都是并不高明的物理学家:但是他们完善了伦理学,伦理学是首要的科学。
当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③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69人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 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强调基础认知发展的渐进性:指出人类在各个方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比取得巨大进步更为艰难和缓慢。以500年前北欧、德国以及本国(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国家)几乎无人会写字为例,生动地说明了书写技能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时人们使用刻记赊售面包数量的木筹,这种简单的记录方式类似于过去的象形文字和账簿,体现了在记录和书写方面的原始状态。而收税也曾用这种木筹来计算,现乡下仍有“达依税”这一名称作为历史遗迹,进一步证明了过去书写技艺的稀罕程度。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进步:通过比较欧洲民族在半个世纪中所有艺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与从蛮族入侵至14世纪这段时间内的发展,强调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突破与长期缓慢积累之间的差异,侧面反映出掌握基础知识并推动艺术进步的难度。对中国人科学发展的探讨:作者提出不想研究中国人为什么在科学方面没有和他们一样取得长足进步,但承认中国人今天(这里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和200年前的欧洲人以及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一样都是并不高明的物理学家。这表明作者意识到中国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也客观地将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暗示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历史阶段性的问题。肯定中国伦理学的成就:同时,作者指出中国人完善了伦理学,并且认为伦理学是首要的科学。这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在道德和社会规范构建方面成就的认可,认为伦理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描述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作者提到当欧洲还处于原始的部落状态,在阿登森林中徘徊流浪时,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被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如同家庭的父亲,40名公卿大夫被视为兄长。这种描述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度集权和家族式的治理模式,强调了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早熟性和系统性。隐含对中国治理模式的评价:将中国治理得像一个家庭的表述,既包含对中国古代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疆域和众多人口的赞赏,也隐含着对这种治理模式可能存在的家长制、等级制等问题的思考。因为家庭式的治理模式往往强调权威和服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创造力,这也与中国在科学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一定的关联。来源:读历史的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