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道教起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4:27 1

摘要: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的一次观星奇遇,为陇右道教埋下了第一粒种子。相传他见紫气东来,迎老子入关,得授《道德经》,后随老子西行至陇西,在楼观台(今周至)筑庐讲道,著《关尹子》九篇,提出“道通为一”的哲学思想。这位陇右道教的奠基人,将老子的“无为”之道带入西北,让

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的一次观星奇遇,为陇右道教埋下了第一粒种子。相传他见紫气东来,迎老子入关,得授《道德经》,后随老子西行至陇西,在楼观台(今周至)筑庐讲道,著《关尹子》九篇,提出“道通为一”的哲学思想。这位陇右道教的奠基人,将老子的“无为”之道带入西北,让道家思想在秦地生根。

西汉时,陇西东乡(今武山)出了位“青牛道士”封衡。他自幼研习老庄,遍访名山求道,学成后以草药济世,骑青牛穿行陇右乡间,人称“活神仙”。晚年隐居玄丘山,著《容成养气术》,详述导引吐纳之法,成为西北早期养生术的重要典籍。此时的道教尚未形成完整教派,却已通过方士的足迹,在陇右山水间播下修行的种子。

东晋时期,秦州(今天水)人雷王保放弃官职,隐居西和白石镇西峰青严洞。他凿石为室,采集草药炼制丹丸,每逢饥荒便下山施药,救活百姓无数。元兴三年(404年),传说他“白日飞升”,乡人立祠供奉,成为陇右第一位被神化的本土道士。同期,秦安人王嘉在东阳谷(今秦安古城)凿穴而居,收徒百人,以“清虚养气”为宗,后赴长安著《道牵三歌》《拾遗记》,前者讲修道要诀,后者记神话传说,成为研究魏晋道教思想的重要文献。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陇右,形成道佛并崇的局面。但道教以“本土文化”优势,在民间扎根更深。秦州城西的玉泉观初建于此时,虽无明确记载,却因“玉泉”得名,相传饮此泉水可祛病延年,成为早期道士结庐修行的理想之地。

唐代崇道抑佛,道教迎来黄金时代。成纪(今秦安)人雷牛在长道南山(今西和)结炉炼丹,其丹药能治沉疴,开元年间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为宫人治愈顽疾,获封“雷王”。他拒绝留京,回乡后在仇池山建观,传授炼丹术,弟子遍及陇右,使“外丹派”在西北兴盛一时。

北宋时,秦州人赵抱一偶遇异人指点,弃家修道,研习“辟谷术”——连续数十日不食,仅饮山泉。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召他进京,赐名“抱一”,命居太已宫,专讲养生之道。他提出“心清则神定,神定则气和”的理论,影响了一代士大夫,秦州官宦人家多以“修道”为雅事,推动道教从山林隐修走向社会上层。

元代是陇右道教宗派化的关键时期。全真道龙门派十八代祖梁志通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来到秦州,见玉泉观“背山面河,气象清幽”,遂募资扩建,增建玉皇阁、三清殿,奠定了陇右道教中心的地位。他与陇西七真观的张青松(丘处机弟子)往来论道,收徒18人,其中何道远、任道芳等成为龙门派在西北的传人。

同期,玉阳派弟子陈志隐在流水沟(今关子镇)创建玉阳观,筑殿40间,以“苦行修心”为宗,要求弟子“睡不暖席,食不兼味”。他将《玉阳真人语录》译成方言,便于百姓理解,使道教从士大夫圈层走向普通民众。此时的陇右,龙门、玉阳等派交相辉映,宫观香火鼎盛,仅秦州就有道观17座。

明清两代,道教在官方管理下进一步世俗化。清代设立“道正司”,专管道教事务,秦州道士最多时达100余人。伏羌(今甘谷)黑潭寺住持永乐真人终年赤足修行,白日施粥济贫,夜晚著《丹经》,临终前坐化于蒲团,遗体三年不腐,被奉为“活佛”;清水东乡人谈道人云游数十年,归乡后在泰山庙修行,传说他能“呼风唤雨”,百姓遇旱涝必来祈福。

民间层面,道教与地方信仰结合紧密。秦州库生高峰晚年捐钱修寺,倡导“在家修道”,提出“忠孝即修道”,吸引大量无法出家的百姓加入。雷逢源、周衍烈等道士以医术闻名,雷逢源尤擅妇科,用“逍遥散”“四物汤”等验方治愈无数妇女,百姓称其“雷神仙”。

民国初年,玉泉观有常住道士10余人,庙产山地20余垧,虽经战乱,仍坚持晨钟暮鼓。1917年,道士李教叙赴西安八仙宫受戒,带回《全真戒律》,规范陇右道教仪轨;1922年,孔繁锦夫人孔文华在万寿庵创建同善庵,收留战乱中的坤道(女道士),使道教在动荡中得以延续。利桥人王威道士隐居北平古寺,1936年坐逝前留言“泽润生民”,其弟子将骨灰带回陇右,葬于云雾山,碑刻“陇右道宗”。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迎来新生。1986年统计显示,天水有全真、正一道徒565人,信仰者680余人,主要分布在秦城、北道、甘谷、清水等地。他们在玉泉观、玉阳观等宫观恢复斋醮仪式,同时参与公益,如义务诊疗、修桥补路,延续了“济世救人”的传统。

如今的玉泉观,依然是陇右道教的核心。三清殿内的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描绘老子西行传道的故事;玉皇阁前的“玉泉”,仍有信徒取水饮用。每年正月初九的“上九会”,数万信众登山祈福,形成“人朝山,神住山”的独特景观。

在民间,道教影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陇剧唱腔融入“道情”曲调,社火表演中有“踏八卦”步法,甚至方言里保留“修仙”“问道”等词汇。更重要的是,道教倡导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成为陇右人爱护山水、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仇池山、云雾山等道教圣地,至今仍是生态保护的典范。

从尹喜迎老子入陇的传说,到当代道徒在玉泉观的晨课,陇右道教的千年传承,是一部与山水共生、与百姓共存的历史。它既有名士隐修的高妙境界,也有民间祈福的烟火气息;既有官方推崇的黄金时代,也有战乱中的坚韧坚守。当清晨的钟磬声再次回荡在陇右山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宗教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这片土地上,道,从未远离。

这段历史没有高深的义理分析,只有真实的人物与故事:骑青牛的道士、坐化的真人、修观的凡人,他们共同书写了陇右道脉的千年长卷。正如玉泉观的楹联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在陇右的山水间,道教早已超越宗教本身,成为这片土地与世代百姓的精神纽带。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