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一位河北女大学生的偶然吐槽,如一枚深水炸弹,炸穿了互联网的平静。她在蛋糕店拿起一根看似普通的玉米蛋挞,结账时却被价格刺痛——“28元一根”。一句“太贵”的质疑,换来店员冷冰冰的回应:“嫌贵就别买!”而当她将经历发上网后,评论区竟成修罗场:有人称
“半根玉米扣在蛋挞上,凭什么卖28块?”
2025年5月,一位河北女大学生的偶然吐槽,如一枚深水炸弹,炸穿了互联网的平静。她在蛋糕店拿起一根看似普通的玉米蛋挞,结账时却被价格刺痛——“28元一根”。一句“太贵”的质疑,换来店员冷冰冰的回应:“嫌贵就别买!”而当她将经历发上网后,评论区竟成修罗场:有人称她“穷酸”,有人骂她“猪头肉”,甚至诅咒她“等阎王收”。这场荒诞的舆论风暴,撕开了当下社会最尖锐的裂痕:当消费主义与生存尊严正面碰撞,我们究竟在捍卫什么?
【第一部分:从“蛋挞刺客”到“定价霸权”——高价背后的商业逻辑】
1. 成本11元,售价48元:谁在收割“玉米溢价”?
记者调查发现,这款引发争议的玉米蛋挞分为三个档次:
顶配版(48元):宣称使用日本面粉、法国黄油,配米其林同款酱料,物料成本仅11.7元,品牌附加值占比高达62%;
轻奢线(28元):使用新西兰乳源和真空玉米,成本不足8元;
大众款(10元):预拌粉加罐头玉米,成本仅3元。
商家打着“手工现烤”“田园健康”的旗号,实则为流水线量产,甚至通过“温差经济学”(-18℃玉米芯与210℃挞体)制造噱头。而所谓的“饥饿营销”——每日限量88个配收藏证书,更让消费者甘愿排队3小时为“社交货币”买单。
2. 网红经济的“甜蜜陷阱”:我们买的不是食物,是流量
玉米蛋挞的爆红,是社交媒体与资本合谋的典型案例:
伪概念包装:将普通玉米贴上“粗粮健康”“法式田园”标签,在小红书、抖音制造3.2亿次播放量的“玉米瀑布”视觉奇观;
五感营销:玉米叶包装的“田野清香”、掰开时的ASMR音效,精准狙击年轻人“打卡炫耀”心理;
数据真相:48元款复购率仅7%,但91%的消费者会拍照晒单——这已不是饮食消费,而是为朋友圈点赞投资的“社交刚需”。
1. “何不食肉糜”背后的阶层傲慢
女大学生一句“农民种麦子一斤卖1.2元,面包凭什么卖120块?”点燃了火药桶。支持者认为她为底层发声,反对者却嘲讽:“没钱就别装小资”。这种对立折射出赤裸的现实:
“精致穷”的困局:一线城市白领月薪过万,却不敢进药店、用沐浴露,甚至“在线购物比价3小时只为省5元”;
“价格敏感”的生存底线: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高价食品的抵触程度比一线高2.3倍,50元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天菜钱。
2. 被“明码标价”绑架的消费尊严
“嫌贵可以不买”看似合理,实则掩盖了定价体系的扭曲:
信息不对等:消费者无从知晓48元蛋挞的成本占比,更不懂“日本面粉”与国产面粉的实际差异;
虚假宣传:所谓“手工现烤”实为中央厨房配送,商家却借此溢价300%;
结构性压迫:当菜市场2元玉米变身48元“顶流”,普通人的选择权早已被资本剥夺。
【第三部分:高价狂欢下的社会叩问——我们离“消费清醒”还有多远?】
1. 从“面包刺客”到“松露鹅肝蛋挞”: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
餐饮专家预警,玉米蛋挞的成功正引发“甜品军备竞赛”,某品牌已立项开发99元松露鹅肝蛋挞。这种畸形的创新背后,是资本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
制造焦虑:通过限定款、联名款营造“错过即永恒”的稀缺感;
收割中产:将高价包装成“生活品质”的代名词,让普通人陷入“越穷越买”的怪圈。
2. 当“食品通胀”成为新常态:谁在逼我们习惯高价?
网友晒出的物价清单触目惊心:
一线城市:一串葡萄79元,半块西瓜43元,理发58元起步;
小镇青年:月薪3000元,洗头15元已是“奢侈消费”。
然而,比物价更可怕的是“合理化高价”的舆论倾向——“嫌贵是你穷”的论调,正消解着对公平定价的追问。
【结语:重建消费文明的“底线共识”】
女大学生的遭遇绝非个例,而是一面照妖镜,映出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资本用“网红”“轻奢”“限量”编织消费幻觉,普通人连“喊贵”的权利都被剥夺。要打破这场困局,需多方合力:
消费者:警惕“伪需求”,用钱包投票抵制收割;
监管层:严查虚假宣传,强制成本透明化;
媒体:撕开网红经济画皮,为弱势群体发声。
正如《十宗罪》所言:“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最底层的世界。”当我们为一根蛋挞争吵时,真正需要捍卫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面生活的权利。
来源:小丑看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