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忙,却越来越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2:10 1

摘要:2023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和第一财经,都曾就职场加班现象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42.9%(第一财经数据为64%)的职场人经常加班,平均每天加班1-3小时;约9成职场人经历过隐形加班,如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参加公司培训等。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月薪1-2万

记得从小时就常听大人说,将来科技越来越发达,以后等你们上班就轻松多了。等长大后才发现,大人们只说对了一半: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但上班却一点也不轻松。

2023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和第一财经,都曾就职场加班现象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42.9%(第一财经数据为64%)的职场人经常加班,平均每天加班1-3小时;约9成职场人经历过隐形加班,如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参加公司培训等。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月薪1-2万的职场人最常加班,占比60.5%,而月薪2万以上者经常加班比例最少。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在这个被各种效率工具武装到牙齿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反而越来越忙,越忙越穷?我们到底掉进了什么样的怪圈?

一、时间通胀陷阱:效率提升的残酷代价

什么是时间通胀?简单来说,就是时间的价值被不断稀释。我们通过各种效率工具节省下来的时间,往往又被更多的工作和任务填满,导致每一分钟的实际价值反而下降了。

比如,以前我们做一份工作汇报的PPT,可能需要2个小时,但现在有了各种AI工具,我们可能20分钟就完成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被期望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做更多的工作汇报。

整个社会的节奏无形之中被加快了,我们不仅没有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反而陷入了持续加速的疲惫循环——效率提升后,我们不是减少工作时间,而是将标准提高。遗憾的是,所谓的“提高”,更多指的是工作量,而不是含金量(继续专注于低附加值工作),自然也就很难有更高的回价值回馈。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适应这种持续的高速运转。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需要"闲置时间"才能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有效记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格伦·威尔逊研究发现,在工作时被邮件和电话干扰,会导致人的智商暂时性下降10个点,这种下降幅度甚至比吸食大麻的人损失的智商值还要高。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迫进行多任务处理,其信息过滤能力、工作记忆和任务切换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差。

二、数字奴役陷阱:被工具绑架的现代人

20年前,人们下班后基本就与工作脱离了。而现在,智能手机和各类即时通讯软件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处于"待命"状态。我们的大脑被训练成随时响应提示音,无法真正放松和休息。有时候想想,到底是我们在使用工具,还是工具在使用我们?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普通白领每工作11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而被打断后平均需要23分钟才能重新投入工作状态。这意味着,在一个充满消息提醒的环境中,我们的大脑几乎没有机会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社交媒体更是现代人的时间黑洞。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已经达到177.2小时,相当于每天近6个小时。这些时间大多在无意识的滑动和信息过载中流逝,不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生活改善,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焦虑和比较心理。

更令人无奈的是,工作与生活界限的已逐渐模糊,甚至彻底消失。钉钉的“已读”功能、微信的工作群聊,让“随叫随到”成为许多职场人的常态。下班后、周末甚至深夜,工作信息依然如影随形。这种无孔不入的连接,不仅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让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待命”的焦虑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还严重影响、压缩了我们学习提升、开拓副业以增加收入来源的时间与精力。让我们只能无助地和公司发的那点薪水,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三、内卷旋涡陷阱:个体努力与集体困境

“内卷”这个词,最初由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指一种文化模式在达到最终形态后,无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内部进行无意义的复杂化。在职场中,当晋升空间有限、资源增长缓慢时,人们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同样的事情,或者在一些非核心的方面进行“精益求精”的比拼。

比如,当一个人开始加班,为了不落后,其他人也不得不加班;当有人开始周末工作,大家也不得不跟进。这种竞争,就像剧场里看戏,一个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为了看到也不得不站起来,最终所有人都站着,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变好,反而更累了。

曾听一个银行工作的朋友抱怨,他们部门平均一周工作60小时以上,如果把薪水平均到每小时,他们的收入简直低的可怜。但即使这样,也没人敢提出“ 不跟”,因为一旦他不如别人“卖力”了,就可能丢掉年终奖,甚至面临被优化的风险。

这种内卷不仅存在于职场,也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孩子的课外班,到朋友圈的攀比消费,我们似乎总在不断升级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推高了个体的生存成本和发展成本(如培训、不必要的消费),而且回报也不成比例(工资没有成长,个人没有成长),导致“投入多、回报少”的窘境。

四、生产力崇拜陷阱:忙碌成为身份象征

"你最近忙吗?"——这大概是当代人最常问的问候语之一。更有趣的是,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忙",仿佛"不忙"成了一种不好意思承认的状态。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深刻分析了特定宗教伦理,如何塑造了人们对勤奋工作的态度,将其视为一种天职和美德。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演变成了一种世俗信仰:只有忙碌才能证明自己的努力、能力和价值。朋友圈里常见的晒加班、晒日程满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在这种“忙碌崇拜”的潜意识影响下,每当我们试图放松或享受休闲时,内心深处可能会涌现一种“罪恶感”——“别人都在努力,我怎么能休息?”这种休闲罪恶感,一方面源于“勤奋即美德”的内化观念,另一方面也与不安全感和竞争压力有关。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提出的“社会麦当劳化”理论,指出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等原则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高度理性化的社会中,无法量化产出的“休闲”,就变得不那么“正当”。

但我们很少反思,忙碌的质量和意义是什么。许多人忙于回复无关紧要的信息,参加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我们变得擅长填满每一分钟,擅长自我感动,但却忘了审视这些时间是否值得被填满?能为我们真正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回报?

五、拯救自己:从效率焦虑到有意义的生活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曾说过:"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无法静静地呆在一个房间里。"面对形式存在的各种忙碌和焦虑,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自救?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在铁一般的现实压力面前,再浓的“鸡汤”都会变得寡淡无味,再“普世”的方法论,都会变成毫无操作性的“正确的废话”。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幸福并非单一维度的,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且各有侧重的层面共同构成,即愉悦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愉悦的生活”侧重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与快乐感受,比如品尝美食、欣赏美景、享受休闲时光等,这些瞬间的愉悦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使人们感受到当下的美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幸福感。

“投入的生活”强调的是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对所从事的活动充满热情和专注,例如沉浸在一项自己热爱的运动、艺术创作或者工作中,这种投入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构成幸福的重要部分。

“有意义的生活”则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超越自身利益的目标中,如参与志愿服务、投身公益事业等。当人们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意义感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最为持久的,它能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古人云:自助者,天助之。同样,想摆脱生活的焦虑和忙碌,最重要的也是“自助”。看你把什么定义成幸福,想选择什么样的幸福?最核心的问题锚定了,后面自然会有对应的“救赎”之路。共勉!

来源:咸聊

相关推荐